慈幼會精神 (慈幼會會憲 10-21)

 「凡你們在我身上所學得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一切你們都該實行。這樣,賜平安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 4:9)

10. 牧者的愛德是慈幼會精神的核心

11. 福音中的基督是慈幼會精神的泉源

12. 與主契合

13. 教會感

14. 特愛青少年

15. 親切的愛

16. 家庭精神

17. 樂觀與愉快

18. 工作與節制

19. 創新及適應

20. 預防教育法及慈幼會精神

21. 鮑思高神父是我們的模範

10. 牧者的愛德是慈幼會精神的核心

慈幼會精神就是鮑思高神父生活和行動的一種獨特風格,是他得自天主啟示而傳給我們的。

這精神的核心和總綱就是牧者的愛德,它的特徵就是在會祖及初期會士身上強烈地表現出的那種青春活力,就是一股使徒的衝勁,催促我們搶救人靈、專心事主。 

11. 福音中的基督是慈幼會精神的泉源

身為天父使者的基督 1 是我們的模範。祂的心就是慈幼會精神的泉源。

在閱讀福音時,我們會特別留意到主基督言行的某些特點:祂感謝天父召叫眾人分享祂的天主性;祂特別鍾愛幼小及貧苦者;祂為了正來臨的天國而一心致力於傳播聖道、治癒病弱、廣施救恩;祂是善牧,以溫良及 犧牲博取人心;祂切望聚集祂的門徒在友愛的共融中合而為一。 

1. 參閱 LG 3AG 3

12. 與主契合

在拯救青少年的工作上,慈幼會會士體驗到天父的親情,他也會時常意識到他在履行天主的工作:「離了我,你們甚麼也不能作。」1

他覺得需要不斷祈禱,以簡樸而誠摯的交談,努力保持與天主的契合;為他,基督是活生生的,天父就在他的身邊;他常留意聖神的臨在,一切都為愛天主而做。這樣,他如會祖一樣,在行動中默觀天主。 

1. 15:5

13. 教會感

我們既愛基督,當然也愛祂的教會。教會就是天主的子民,所有為天國服務的人都以她為團結的中心,在她內融合為一。

在教會內,我們自覺是活躍的份子,在個人和團體的生活中,我們培養及不斷加深這教會感。基於這教會感,我們以赤子之心效忠伯多祿的繼位者,遵從他的教誨。我們也決意和主教、司鐸、修會人士及在俗信友保持精神上的共融及行動上的合作。

在教育已奉教的青少年時,我們培育他們純正的教會感並使之增長。鮑思高神父常說:「為了維護教會和宗座,任何勞苦都微不足道。」1  

1. MB V, 577

14. 特愛青少年

天主給我們聖召時,也給了我們一個特恩,即一顆熱愛青少年的心:「只要你們是青少年,我便萬分愛你們。」1 這愛心出於牧者的愛德,它使我們整個生命富有意義。

為了青少年,我們慷慨地奉獻出我們的時間、才能和精力:「為你們我求學,為你們工作,為你們活著,也樂意為你們捨掉生命。」2 

1. 鮑思高神父編《青年袖珍》,杜林 1847 年版,7 頁;(OE II, 187)

2. Ruffino 神父,「母院要事錄」,ASC 110, V, 10

15. 親切的愛

「天主就是愛」1,祂派遣慈幼會會士為青少年服務,會士該是開朗的和誠懇的,樂意主動親近青少年,並常以溫良、尊重和忍耐的態度接待他們。

他具有一顆慈父、長兄和朋友的心,他會引起青少年的回應而建立友誼;這就是會祖敦囑會士要培養的「親切的愛」。

貞潔的德行和性格的平衡,使會士能懷有慈父般的心腸,天主「先行的愛」也就能在他身上表露出來。 

1. 鮑思高神父著,《敬禮天主的仁慈》,杜林 1847 年,81 頁;(OE II, 151)

16. 家庭精神

鮑思高神父要團體中每位成員,都能感覺到彷彿在自己家裡一樣;為將團體化成家庭,大家要相親相愛,會士和青少年都要感覺到自己是受歡迎的,並有份去分擔責任,促進團體的公益。

這樣的團體,充滿著彼此信任、互相諒解的氣氛,大家自然覺得需要並樂意將自己的一切與人分享,大家彼此的關係也無須借重於法律的規限,愛心和信德已成為行動的準則。1

這樣的家庭精神,會引起青少年去認識並追隨本會的聖召。 

1. 參閱 MB XVII, 110

17. 樂觀與愉快

慈幼會會士在困難中不灰心,因為他全心信賴天父,正如鮑思高神父所說:「甚麼也不該使你煩惱。」1

會士在聖方濟各沙雷氏的人文主義薰陶下,雖然知道人有弱點,但更深信人富有本性和超性的潛能。

會士欣賞現世的價值,絕不長噓短嘆,或對自己的時代抱消極的態度:他會辨別善惡,擇善固執,2 尤其是那些為青少年所喜好的事物。

身為傳報基督的喜訊者,他當然常常喜氣洋洋。3 他把這喜樂散播給人,並教他們培養基督徒生活中固有的喜樂,且學習以歡欣的心態面對人生:「讓我們懷著神聖的喜樂事奉天主吧。」4 

1. MB VII, 524

2. 參閱 得前 5:21

3. 參閱 3:1

4. 鮑思高神父編《青年袖珍》,杜林 1847 年,6 頁,(OE II, 186)

18. 工作與節制

「工作與節制是本會昌盛的秘訣」1;追求舒適和安逸卻會導致本會喪亡。2

會士履行使命,勤謹不倦,凡事簡樸有度。他深知自己的工作是參與天主的創造,也就是與基督合作去建設祂的王國。

節制之德使他心純意正,守身自愛,並且保持心靈的安寧。

他不尋求特殊的克苦,卻接受使徒生活上每天向他的要求而作出犧牲:為了榮主救靈,他常樂意忍受寒、暑、飢渴、辛勞和恥辱。3 

1. MB XII, 466

2. 參閱 MB XVII, 272

3. 參閱 C 1875, XIII, 11

19. 創新及適應

會士對實際情況,應有敏銳感覺,並常關注時代的徵兆,他深信天主也透過當時當地的急需,顯示出祂的聖意。

因此,他在使徒工作上善於主動:「在有益於處身險境中的青少年,或有助於引人歸向天主的事上,我必勇往直前,不怕冒險嘗試。」1

為能及時應付青少年及人靈的急需,會士會細察時代的動向,效法會祖的榜樣,以創新及平衡的態度去適應處境,並按時檢討自己的工作。 

1. MB XIV, 662

20. 預防教育法及慈幼會精神

在導師瑪利亞的引領下,鮑思高神父在母院的青少年中,展開了他的精神生活和教育工作。這套經驗的心得,他稱之為「預防教育法」。這教育法其實就是一種無條件的愛,這愛源於天主,是祂首先主動地愛了祂的受造者,不斷以祂的上智照顧他、陪伴他,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拯救他。

鮑思高神父把這預防教育法傳給我們,以指引我們該怎樣生活,怎樣工作,為能有效地傳播福音,並助青少年一臂之力,也鼓勵他們自己負起這項任務。預防教育法滲透我們和天主的關係,我們和別人的交往,及我們的團體生活。它的實質就是愛,是一種會博得還愛的愛。 

21. 鮑思高神父是我們的模範

鮑思高神父是天主賜給我們的慈父和導師。

我們要認識他、效法他,在他身上欣賞到本性及聖寵和諧的傑作。他富有人性,尤其富於他家鄉人固有的美德,對現世的價值抱有開放的態度;他又深深地生活於主內,充滿聖神的許多神恩,「他好像慣常看到那看不見的一位。」1

人性和超性的這兩個層面,在他一生服務青少年的計劃中,緊密地配合為一。他不怕困難,不辭辛勞,堅決地、慷慨地實踐了他的計劃。「他每進一步、發一言、辦一事,都是為拯救青少年…… 的確,他所關心的不外是拯救人靈。」2 

1. 11:27

2. 盧華神父,18948 24 日致會士公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