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24年 |
本會省的初學院在韶關河西首次設立。 |
1925年 |
第一批在本會省作初學的修士發願後開始修讀哲學;但同年稍後時間遷往澳門。 | |
1927年 |
神學生亦離開河西,遷往澳門。 | |
1928年 |
就讀神學第二年的神學生,由澳門遷往香港聖類斯學校。 | |
1930年 |
畢少懷會長在香港香島道一號 (今柴灣道十八號)買下兩座別墅作為修院;同年第一批十名神學生 (陳基慈、魏華理、查其威、霍歷耕、梅素明、武幼安、林時晴、時乃德、蘇冠明、余佩麒) 正式遷入。 | |
1931年 |
正式成立慈幼會修院法定團體 | |
1936年 |
神學生轉遷往澳門繼續學習。 | |
1937年 – 1938年 |
初學院暫停。 | |
1938年 |
拆毀其中一座別墅,為擴建修院。 | |
1939年 |
聖堂由舊教學樓遷往新建的教學樓。同年神學生由澳門遷回修院。 | |
1940年 |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故,大部份修士於遷往上海;但仍留部份初學生在筲箕灣修院。 | |
1941年 |
備修院設在上海南市。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仔學校的學生遷到修院。及後,日軍佔據慈幼會修院。 | |
1945年 |
初學院重新開設於澳門。 | |
1946年 |
哲學院再次遷返筲箕灣慈幼會修院內。 | |
1954年 |
修建修院四周的圍牆。修院提供地方給予良友之聲出版社。 | |
1955年 |
神學一年級在聖類斯學校上課。 | |
1957年 |
備修院由九龍鄧鏡波學校遷到筲箕灣修院。而哲學院則遷往長洲,同年八月,神學生被送往歐洲攻讀神學;而初學院仍留在筲箕灣。 | |
1963年 |
水泥地足球場舖成,正式使用。 | |
1965年 |
初學院遷往長洲。 | |
1969年 |
慈幼會修院改名為「維豪書院」(維豪備修院)。 | |
1971年 |
四名神學生前往赤柱瑪利諾修院居住,以便到香港仔聖神修院上課。 | |
1972年 |
備修院遷往隔鄰的慈幼學校,而哲學院、初學院和神學生們則分由長洲和赤柱遷返筲箕灣慈幼會修院。但不久之後初學院又遷往澳門。 | |
1976年 |
初學院遷往香港仔。 | |
1977年 |
神學生遷往香港仔工業學校,以便到香港仔聖神修院上課。因此筲箕灣修院並沒有初學院、神、哲學院。 | |
1981年 |
初學院重回筲箕灣 | |
1983年 |
在意大利修讀神學的神學生也遷回筲箕灣;筲箕灣慈幼會修院固定為會省神哲學院的團體。 | |
1986年 |
修士宿舍改建為靜修院,改建後有更多的房間。 | |
1991年 |
正式開設少懷之家,首批會士有:蕭希哲神父、王湧神父、陳基慈神父、武幼安神父和林時晴神父;由杜希賢神父為負責人。聖堂及天台進行裝修。圖書館進行擴建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