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青日2025」已於4月26日在鄧鏡波學校隆重舉行,吸引超過500位來自港澳區慈幼家庭的青年參與,包括7間小學及12間中學。活動分為上午的小學慈青日及下午的中學慈青日。
為呼應牧民主題,本屆慈青日以「關顧天主的創造」為主題。透過話劇,提醒青年慈青肩負延續聖鮑思高夢想的使命——聚集並推動青年轉化青年,共同建設和諧共融的世界。活動強調,不僅要關愛大自然,更要修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破壞環境、自私自利的「豺狼」,轉化為推動生態皈依、守護創造的「羔羊」。
今年慈青日有四十多位來自香港院校的籌委分成四個功能小組,在資深慈青帶領下由十月開始籌備慈青日2025。為配合今年的主題,每一個功能小組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或重用一些舊的物質去完成各種的任務。總務組收集了鋁罐、玻璃樽、膠樽去做出各種各樣的裝飾及展覽品,並加以解釋該種垃圾對世界的影響。遊戲組回收不同團體的舊蠟燭,把它們重新注入到新的容器,成為一支新的蠟燭給參加者作紀念品。而唱遊禮儀組及話劇組負責音樂劇的部份,音樂劇的內容是講述一位青年在虛擬世界遇上了一些人而令他改變了對環境保護的心態。音樂劇的音樂是由資深慈青把一些耳熟能詳的歌曲改詞而成的。
小學慈青日:成為地球的醫生
在小學慈青日中,慈幼會中華會省副省會長暨青年牧民委員梁偉才神父勉勵小學慈青要關心受創的世界,他邀請小慈青思考:「誰將來想成為醫生?」並進一步指出,即使未來未必從事醫療專業,每一位青年也可以從今天起,成為「地球的醫生」。
梁神父提醒小慈青,地球正面臨嚴重破壞與病痛,需要每一位信徒以愛心與責任回應。他提出成為地球醫生的三個實際行動方向:
一、減少浪費,只取所需,避免使用一次性產品;
二、注重衛生,選擇可清洗及可重用的物品,培養節約態度;
三、推動資源再生,循環使用舊書本、文具等,善用有限資源。
神父勉勵青年以「慈悲」為行動口號,並強調:天主所創造的天地不僅需要保護,更需要積極修復與療癒,這份神聖使命正是託付予當代青年。
中學慈青日:懷著希望照亮世界
在中學慈青日中,慈幼會中華會省省會長梁定國神父以教宗方濟各於十年前頒布的生態通諭《願祢受讚頌》,呼籲青年以信仰精神實踐環保使命,成為世界的希望之光。
梁神父指出,環保不僅是社會潮流,更是每位信徒的神聖責任,因為天主將受造界交託給人類。他鼓勵青年從自己做起,從家庭、學校、朋友圈中,逐步推動愛護大地的行動,並強調:「雖然一己之力有限,但積少成多,眾人合力,必能帶來改變。」
梁神父提醒慈青2025年被教宗方濟各定為「希望之年」,呼籲青年懷著希望,與家人朋友同行,「多走一步,讓世界因我們而更美好」,若今天不行動,不僅自己會受害,未來的下一代亦將承受苦果。梁神父最後分享了一個具體行動建議:每天早上照鏡時,向自己微笑,感謝天主賜予新的一天,並以喜樂和希望開始新的一日,成為黑暗世界中微小而真實的光。亦希望每一位慈青在這個污染與混亂的世界中,成為照亮他人、傳遞希望的光,並勉勵他們將慈青日領受的訊息,帶回家庭、學校及每一個生活圈子中,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仰、播種希望。
祈求天主祝福每一位慈青,希望他們都能夠保守天父所賞賜給每一個人的這個田園,願每人都能夠善用祂的恩寵,懷著希望將關顧天主的受造物的這個訊息帶給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