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室
選舉繼承伯多祿職位的人——即羅馬主教(教宗)——的程序,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
- 早期歷史: 在最初幾個世紀,羅馬主教如同其他地方主教一樣,通常由羅馬教區的聖職人員和信徒選舉產生。然而,隨著羅馬主教地位日益重要,選舉過程常受到地方貴族、甚至世俗君王(如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干預,引發了不少爭議和分裂。
- 改革與制度化: 為了確保選舉的獨立性、減少外部干預和內部紛爭,教會逐步改革選舉制度:
- 1059年,拉特朗大公會議: 教宗尼各老二世(Nicholas II)頒布法令,規定教宗的選舉權主要歸於「樞機主教」(Cardinal Bishops,最初指羅馬城郊七個教區的主教),並逐漸擴展到所有樞機(包括樞機司鐸和樞機執事)。樞機(Cardinals)被視為教宗的主要顧問和助手,代表普世教會。
- 1179年,第三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規定,所有樞機均有選舉權,且當選者必須獲得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這項規定至今仍然有效(雖有微調)。
- 1274年,第二屆里昂大公會議: 教宗額我略十世(Gregory X)正式確立了「Conclave」(拉丁文意為 “cum clave” – “用鑰匙鎖上”)的制度。起因是1268-1271年長達近三年的宗座出缺,為了迫使樞機們盡快做出決定,他們被鎖在選舉地點,限制飲食,直到選出新教宗為止。此後,「與外界隔離」成為選舉的重要特徵,旨在排除外力干擾,讓樞機們專心祈禱、尋求聖神的指引。
- 現代程序(依據若望保祿二世《主的普世羊群》憲章及後續修訂):
- 宗座出缺: 當教宗去世或(如本篤十六世)辭職後,教宗職位即告空缺。此期間,由總務樞機(Camerlengo)處理教會日常事務,但無權做重大決策。
- 樞機選舉人: 只有在宗座出缺時年齡未滿80歲的樞機才有選舉權。他們來自世界各地,體現教會的普世性。
- 選舉地點與保密: 選舉在梵蒂岡的西斯汀小堂舉行。所有選舉人及相關輔助人員都必須宣誓嚴守秘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包括手機、網路)與外界聯繫。
- 投票過程: 樞機們每天進行多輪投票(通常上午兩輪,下午兩輪);每位樞機在選票上匿名寫下自己屬意的人選,然後依次上前將選票投入票箱;計票過程嚴謹,由三位樞機(計票員、複查員、監票員)負責;若無人獲得三分之二多數票,則選票與記錄文件一同焚燒,並加入化學物質產生黑煙,表示尚未選出新教宗。
- 若有人達到或超過三分之二多數票,且被選者接受了職位,則選票單獨焚燒,產生白煙(Fumata Bianca),宣告新教宗誕生。
- 接受與宣布: 首席樞機執事會詢問當選者是否接受選舉結果,以及他選擇的教宗名號。一旦接受,他即刻成為新教宗。隨後,首席樞機執事會走上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台,向廣場上和全世界等候的人們宣布:“Annuntio vobis gaudium magnum: Habemus Papam!”(我向你們宣布一個大喜訊:我們有教宗了!),並介紹新教宗及其名號。新教宗隨即會首次公開露面,給予羅馬城及全世界(Urbi et Orbi)祝福。
選舉教宗與聖統制的神學聯繫
教宗選舉不僅是一個程序性的事件,它深刻地體現了天主教會聖統制的神學意義:
- 聖神的引導: 教會相信,儘管選舉是由人(樞機)來執行,但整個過程是在聖神的引導下進行的。樞機們透過祈禱、反省和彼此商議,努力辨識天主對教會此時此刻的旨意,選出最適合領導教會的人。
- 宗徒傳承的實現: 選舉的結果是產生一位新的伯多祿繼承人。當選者接受職位的那一刻,他就領受了耶穌賦予伯多祿的首席權柄與職責。這確保了從伯多祿開始的宗座領導權得以不間斷地傳承下去,維繫了教會與其根源——耶穌基督——的連結。
- 主教團的元首: 新教宗的產生,也意味著主教團有了新的元首。他是主教們合一的中心和保障。他的首要職責之一就是堅固主教弟兄們的信德,並與他們一起,在共融中領導整個教會。
- 普世教會的代表性: 來自全球各地的樞機參與選舉,象徵著整個天主子民透過他們參與了這個重要過程(儘管是間接的)。選舉出的教宗,不僅是羅馬的主教,更是普世教會的最高牧者,為全球信徒服務。
- 可見的合一標誌: 教宗作為伯多祿的繼承人,是教會在世上可見的合一元首。選舉過程最終指向一位領袖的產生,這本身就強化了教會的合一性,對抗分裂的危險。
天主教會的聖統制,源自耶穌基督的親自建立,透過宗徒傳承而延續。教宗作為伯多祿的繼承人,位居聖統制的頂端,是教會合一與領導的核心。選舉教宗的樞機選舉會議(Conclave),是一個融合了悠久歷史傳統、嚴謹法律程序與深刻神學信仰的事件。它不僅是為了選出一位新的領導者,更是教會在聖神引導下,實踐並彰顯其神聖根基——宗徒傳承——的重要時刻。每一次成功的教宗選舉,都再次確認了教會結構的穩定性與連續性,確保伯多祿的職務得以延續,繼續牧養基督的羊群,引導他們走向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