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與服務
陳頌軒
往時在學校裡,每當有教友同學犯錯,便會聽到其他同學開玩笑說:「嘩!教友喎!」打開互聯網,瀏覽與基督徒相關的話題,也不難看見網民以「偽善」等詞語形容基督徒。這些期望和指責,無疑讓我們感到壓力和氣餒,卻又是積極的反省材料。「每一棵樹,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路6:44)行為是信德的果實,行為反映著我們的信仰。
從小就被教育「扶阿婆過馬路」,我卻不曾了解其意思,直到一個「幫阿伯執橙」的經驗。某個上課日,在步行回校途中,路經一檔水果攤,我看見店主伯伯正忙著開舖。當他搬運水果時,一個柳橙從紙皮箱掉了下來,沿着斜坡滾到我腳前。我順手拾起,把柳橙交還給伯伯,豈料伯伯突然向我伸手一揖,提起中氣正經說道:「多謝!」我感到自己彷彿置身在金庸筆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世界裡。
伯伯的道謝,固然讓我感到快樂,但這不該是行善的最終目的。基督徒實踐愛德,是為遵從耶穌基督的教導和榜樣。耶穌說:「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3:34)耶穌以苦難和犧牲愛了我們!當時的我,雖知身為教友有關愛別人的責任,卻對實際的愛德行動有不少猶豫和掙扎,有時害羞,有時怕「好心着雷劈」,有時也會斟酌自己的需要。如在巴士中讓座,看見有需要的人,心中有善意,卻欠缺踏前一步的勇氣。
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對世界作出了巨大的影響和貢獻,因她耗盡一生以愛德行動宣講了基督。閱讀她的生平傳記,激勵了我的同理心和助人的勇氣。德蘭修女認為,一個基督徒必須時刻傾聽這個世界高喊「我渴」的聲音,而且要在每個苦難者身上看見基督。當我們關心和服務有需要的人時,實際上我們是在服侍耶穌,因為耶穌曾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為德蘭修女來說,能服侍耶穌就是關愛別人的動力來源。
在菲律賓,天主給了我很多學習愛德的機會。這裡的城市街頭上,貧苦的街童隨處可見。他們有的上身半裸,有的拿著飯碗坐在路旁,乞討每日所需以維持生計,身體通常骯髒帶有臭氣,人人避而遠之。每次遇到這樣的孩子,同情心都驅使我想要為他們做多一點,但我又會感到上述的猶豫和掙扎。是德蘭修女和天主聖言使我鼓起了勇氣!漸漸地,每當遇見他們,就好像主在對我說:「為我做些事情吧。」起初,我嘗試給他們一些金錢或食物;後來,我認為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給予」,還有「關愛」。他們或許已習慣在街上乞討,過路人也認為他們只是在從事一項賺錢的職業,又有誰願意去問候和聆聽他們呢?他們每一個都是有血肉有靈魂的天主所愛的孩子!我希望讓他們感到被關心和接納,而不是遭人冷眼或僅僅的被施捨,可惜能力有限,語言不通,我只能拍拍他們肩膀、對他們微笑、說句「主佑」等。在這些經歷中,我體會到自己的軟弱和不足,但我感謝天主,在我的不足中助我成長。
「每一棵樹,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這棵樹就是耶穌基督!基督徒若沒有愛德,可能不是我們不願意,而是在信德上有所不足,就如果子沒有在樹上汲取營養。若要改變這個現實,我們需要不斷檢視自己的信仰生活,反省個人與天主的關係,聆聽祂的教訓,從祂那裡汲取營養。讓我們一起學習,並一起祈禱,願天主幫助我們的信德時常結出愛德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