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慈青去世青

callista

        我自小就在慈幼會聖堂長大,哥哥亦是慈幼會士,我對哥哥的聖召很好奇,到底服務青年有甚麼吸引之處?雖然我以輔祭身份服務堂區多年,但最近帶領青年活動的次數越來越少,熱忱亦減少不少,所以我決定以慈青身份往波蘭參與普世青年節。

        除了往波蘭參與普世青年節外,慈青團還會到都靈、羅馬和梵蒂岡,認識慈幼會的歷史和教會的發源地。藉著這次朝聖之旅,讓我以三方面分享我的感受和改變。

  1. 慈悲面容

為響應慈悲禧年,今屆世青的主題是「憐憫人的人是有福,因為他們要受憐憫」,而我們的退省主題亦定為「慈悲面容」。退省的時候,我坐在聖母岩的前地,仰望著天空,反思神父所問的問題:「我生命中何時感受到天主的慈悲?」、「自己慈悲和不慈悲時候的樣子是如何?」當我細心地想,發現天主的恩寵常常在我身邊,家庭、朋友和工作中所發生的事都令我十分感恩。

我們反省的時候,多數只會想自己曾經犯過甚麼錯,或憎恨、憤怒、埋怨過甚麼人,甚至天主,但很少會想到當時自己的樣子到底是如何。我回心一想,就發現每當自己憤怒和討厭時,我的樣子都很醜陋,面目猙獰,一點也不好看。就在這時候,我決定不要再看到自己可怕的樣子,求天主憐憫我,讓我只留著開朗、慈悲的面容。

退省尾聲時,神師梁偉才神父希望我們每人都能「整容」,有所改變。每小組設計一個動作或表情,例如跟別人微笑,並且問好或擁抱。透過這小小的舉動,在會期中向每位參加者表示慈悲。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回到香港後,我每天早上仍然會跟別人微笑說聲早。雖然這只是一個很小的行動,但已經為這冷漠的世界添上一點溫暖。

  1. 青年的信仰

青年人有的是活力,他們都愛周圍玩耍和跟別人閒聊。世青會期期間及前後,不同國家的青年互相見面時,總會大叫:「Hello! Where are you from?」。每當看到有人圍圈跳舞或者唱歌,大家又會聚在一起,快樂地參與其中。青年人玩耍或閒聊的時候,不會想到對方來自哪裡、有甚麼意圖,或有沒有利益,只要玩得開心就很滿足了。青年人這些特質,讓他們能夠沒有顧慮地成為朋友。

天主是愛,正因為青年人很快可以互相共融,彰顯友愛,朋友有困難時亦會互相幫助,所以天主也喜歡在青年人的中間!

除了玩樂,青年們祈禱的時候都很專注,十分投入。守夜祈禱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夜,會場內過百萬名各國青年為著同一信仰,朝拜聖體,祈禱歌詠,感謝天主的創造和犧牲,證明我們都是來自同一的教會。每位青年來參與世青都有著不同的原因和難處,我們透過教宗(基督在世的代表)的說話,與主相遇,彰顯教會的活力。

  1. 慈幼青年運動

慈青五大元素是「以青年帶動青年」、「努力求學」、「時常喜樂」、「熱心侍主」,以及「關愛服務」。雖然我於慈幼會堂區長大,但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慈青的活動,過往對慈幼會的聖人和歷史亦沒太大認識。這次朝聖之旅後,我決定熱心服務教會,服務青年。

18天的旅程中,中、港、澳、台的慈青每日24小時都是在一起,大約100人的團體少不了會有摩擦,但因著這些分歧,我們更懂得尊重和包容,在旅程中成為好友,互相成為基督在世的見證人。另外,各小組每天晚上都會聚在一起,反思當天所學到、所感受到,或想分享的事。我很高興,我在其他青年當中感受到天主的慈悲和他們信仰的更新。

我們每晚都會唸玫瑰經,然後神師晚訓。在華道角及羅馬慈幼中心的時候,我們都會一邊散步,一邊唸玫瑰經。當我一邊唸,一邊望著操場中的鮑思高神父,我在想:當時的鮑思高神父也是如此張開雙臂,擁抱每位青年,現在的我也感受到他的熱情和愛;亦因著鮑思高神父對聖母的那份信賴及敬愛,我不知不覺間感到耶穌和聖母總是在我身邊。

今屆的普世青年節雖然結束了,但這才是我們信仰之旅的開始,就讓我們繼續將天主的慈悲傳遍普世,「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主佑!

標籤

about 跟著慈青去世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