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贈言簡介(二)
帶來願景的奇夢
能把「豺狼」轉化成「羔羊」的一顆心
范達民神父
(上接298期第7頁)
- 本年度的贈言,邀請大家對《母院史》和對九歲奇夢進行研讀和探究
在這幾頁贈言的簡介中,容我發出這樣的邀請:利用這個二百週年的機會研讀和探究《母院史》和九歲奇夢。我堅信這是值得我們加深認識的。在寫這簡介前,我自己作了有關的閱讀,發覺很有意思;使我再次接觸到慈幼學中我們的歷史、我們神恩的基礎。我們正面臨表面化的危機:說出一些非常簡單的陳腔濫調,和重複一些欠深度的、一般性的言詞。
在這一年中我們可以為自己和許多其他人,包括世界各地慈幼家庭的眾多平信徒和年青人,提供一項優質的服務。對這奇夢進行嚴謹的反思,因而能夠為他們作一些具質素的分享。
我要強調這一點,因為,鮑思高神父在《母院史》中,不單匯集了聖方濟沙雷氏慶禮院的歷史,更以自傳文體描述,促成那些事件發生的深層的奧秘,和它的本質。因此,這不僅是編年史,鮑思高神父更希望能為他的神子留下寶貴的教導,指出那些促成華道角慶禮院誕生的最重要因素。他切望《母院史》的讀者能成為參與者,積極投入其中,延續這事業。
「白禮鐸神父(Pietro Braido)指出了這一點;他以未來的回憶錄一詞,恰當地表達了這意念,以強調鮑思高神父在《母院史》的敘述,擔當著證言的角色,甚於作為一份文件。」而這個夢,在《母院史》的架構中,成了支撐鮑思高神父生平的基礎支柱;也意味著鮑思高神父以司鐸和修會創始人的身份,在「回顧所有事件時,不禁把一切理解為預言的實現」。
現在讓我列出一些我打算演繹的點子,作為對大家的邀請;希望能一起加深對本會神恩和對今天慈幼家庭的了解:
- 九歲時的夢中已清楚顯出慶禮院的使命:夢境中出現了很多青年,表現得非常真實。
- 小若望接到一個看似不可能、無法實現的召請。他醒來時很累,甚至一直在哭;因為天主(夢中的耶穌)的呼召,要前行的路是毫無勝算,更是令人困惑的。
- 夢中貴婦母親般的介入(她名字的神秘性)。對小若望來說,他的母親以及那人的母親、即他每天三次問候的,會成為他一個人性化而親切的扶佑,讓他在最困難的時刻可以獲得憩息和尋得安全和庇護。
- 最後是溫和與順服帶來的力量(我們今天會說是對聖神的溫和與順服)。夢中信息的力量,讓他成為一個堅強、謙遜和壯健的人。
- 在《贈言釋義》中將出現更多的要點
容我引用慈幼會家庭諮詢委員會2023年會議中,和在工作小組中所作的反思:
- 首先我們要小心,別將鮑思高神父呈現為我無法效法的。小若望/鮑思高神父的經歷是真實而具體的,他一步一步的面對困難;他對復活的主和進教之佑聖母,常抱信心和希望。
- 我們應該將九歲奇夢視為一個預言,並按現今的情況作詮釋。這告訴人應該如何以謙卑和信任的態度接受上主的聖言,而不是急於知道會產生什麼即時的成果。
- 鮑思高神父反思自己九歲奇夢時,強調對天主上智安排的交託 ——「到了適當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一切。」
- 正如查偉思總會長在2012年贈言所說的,我們要勇於「面對那些試圖吞噬羊群的狼」,那是冷漠、道德上的相對主義、扭曲價值和生活經驗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上的謬論……
- 奇夢將我們帶到今天的現實。「不要打他們」這話,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挑戰;它叫我們走向青年男女,以仁愛接觸他們。因為言語上的傷害和暴力正不斷增加。世界的暴力變得越來越多,而我們身為年輕人的教育者和福音的傳播者,必須像小若望在夢中感到痛心那樣,並採取不同的方式去接觸他們。
- 這位貴婦當上了老師和母親。她是夢中的莊嚴男士的母親和小若望的母親,這位媽媽:
– 讓我轉述 – 她拉著他的手,對他說:
- 「看」:要知道,對我們來說「看」是多麼重要的!當我們無法「看到」青年人的現實,或未能認清他們最真實、最美善、最悲慘、最痛苦的一面時,那是多大的失職。
- 「學習」,即是說,要讓自己變得堅強、謙遜和壯健。你須要以謙卑、簡樸,來對抗經常的傲慢;堅強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力量和壯健,代表著抗逆力,不讓自己輕易放棄。
- 「要有耐性」,即避免急躁,相信天主的扶佑。
- 帶來願景的奇夢
按以上所提出的觀點,這九歲奇夢不僅指出那委託給鮑思高神父的使命,更是對過去的回顧。一如他在羅馬聖心大殿舉行彌撒時,含著淚水,回顧他的一生;他看到上主如何主導著一切,上主如何成就一切。而這奇夢更帶動著慈幼會會士,他一眾的子女與整個慈幼家庭,承接他的使命。如此,這奇夢引導著我們重溫我們的身份、我們的使命,因而能延續會祖的奇夢和願景。
→ 鮑思高神父的每一次選擇都是那更大的項目,即天主對他的計劃(夢/使命)的一部份。 因此,對於鮑思高神父來說,沒有什麼選擇是微不足道的。
→ 我們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天主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夢,一個由天主親自為我們設計、度身定造的計劃。 我們要追求的便是讓我們的夢跟天主的夢相遇,並且完全順服於天主的夢,順服於祂的計劃。
- 要了解天主對我們的夢/計劃是什麼,首先要知道天主賜給我們生命,是因為祂愛我們,不管我們是誰,也不計較我們的局限性。 因此,我們必須相信,天主要讓每一個人,完成偉大的事情! 我之所以是珍貴重要的,因為沒有我,很多事便無法實現:因為只有通過我,有些人才能經歷被愛、有些話才能被說出來、有些經歷才能出現!
→ 天主以多種方式說話,他可以用「簡單的工具」來成就偉大的事情:天主會在我們內心深處說話:通過我在內心深處感受祂的話,通過我憑信德接受祂的話、通過我持續探索祂的話、通過我以愛來內化祂的話、通過我抱著信心忠隨祂的話。
- 因此我們要學習傾聽自己的內心、體認我們內心的觸動;不怕說出內心所感到的激動,認出天主向我們啟示的訊號或「夢」;尤其要認出那些出自個人錯誤選擇的訊號或「夢」。
→ 在生活中,選擇、夢想、決定都涉及為選擇承擔責任。所有這些都會引致焦慮、不適甚或怕懼。
- 聖經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詞語之一,就是「不要害怕」。 它主要是出自天主或祂使者的口;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涉及召喚,即邀請人實現一項計劃,而其中更涉及那人如何完全接受那計劃。在這些事件中,通常首先進行的是平息接收信息者的怕懼,那是來自他感到自己不配接受該任務。
- 在這方面,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對青年常用這既恰當而有力的話:「不要害怕!」
→上文我們提及「要讓自己變得堅強、謙遜和壯健」,這有助我們克服輕易放棄承諾的誘惑及望天打卦的誘惑;即是說我們不願面對責任。我們必須用壯健來應對,並用謙遜破解這樣的誘惑;以謙虛的心,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因而多依靠天主的大能和祂的臨在。
→ 年青人經常會被他人的夢想所影響;包括父母的、朋友的夢想,還會被社會的意識所影響。既然我們有堅定的信念,確信天主會給每人,一個屬於他的夢想;即是說,天主會親自賜予我們一個為我們度身訂製的計劃;因此我們要協助年青人探索這計劃。生命有其價值,我們必須相信生命的美麗,我們要勇於擁抱那得自天主的偉大夢想,並奮力把它實現。
- 年青人要成為真正的自己,活出他們豐盛的生命;走天主今天召喚他們走的,修德成聖之路!
→ 要活出自己、要實現夢想,我們必須依靠他人的扶助。進行辨識和走修德成聖之路,這不是個人的工作;我們要學會以信心交託。鮑思高神父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以完全的信任,把自己交託於導師的指引。 這自然假設我們可以找到,那明智並受福音啟發的導師、我們可以把自己交託的導師。這也是我們要面對的艱鉅挑戰。
余富強神父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