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精神 服務青年 

 雷鳴

【特稿】慈幼中學、粵華中學、永援中學等,均是不少家長眼中的名校,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學校由慈幼會、母佑會兩個天主教修會開辦,而修會的創辦人是十九世紀的意大利教育家──鮑思高神父,他去世後獲天主教宣聖,其「右手掌骨」(聖髑) 近日來澳,在教徒眼中,這猶如聖人親臨,極具意義。

十九世紀的意大利受到工業革命的挑戰,首當其衝的是青年人。鮑思高神父聽到青年人心內的哀號,縱使貧寒仍竭盡全力來教育貧苦無告的青少年,一間接一間的寄宿學校、青年中心等由他白手興辦,使學生有一技傍身,栽培他們成為良好公民、熱心信徒。最終,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連我最後的一口氣也要貢獻給我深愛的青少年」。

事實上,鮑思高的首批來澳傳教士也不辱使命,慈幼中學的首任校長雷鳴道神父 (後膺選為韶關的主教),為了保護多名女青年,與另一位慈幼會神父同被強盜殺害。回顧歷史,慈幼中學在澳門社會的貧困年代,照顧、教育了很多窮苦學生,不只教導他們謀生技能,也讓他們在校內有開心的生活,其中一位外籍校長陳基慈神父更要四出勸捐,以應付學生每日的膳食開支。

澳門社會近年受到賭權開放的衝擊,其影響已日漸在青年人身上出現,令人擔憂。最近,國家的十二五規劃開局,坐享既得利益的意見領袖喊出培育人才的口號,其語調也令人覺得,青年若不配合國家發展,就被淘汰於區域合作之外,死路一條!究竟,澳門的青年人還有多少路可走?成為國家大機械的一顆微小零件就是唯一的選擇嗎?

誰願意全心為青年著想?誰願意全意聆聽青年的心聲?誰願意無條件為青年人付出?今天,慈幼會、母佑會的成員值得再檢視其服務,是否要投入更多資源?因為,澳門實有很多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貧苦無告青年,他們極需要青年工作者無私地伸出溫暖的援手,如:內地新移民兒童、精神受困擾的學生、年輕的濫藥者等。

想當年,澳門還是小漁村時,不少居民都聽過鮑思高的大名,很多校友對追隨鮑聖的神父、修士、修女更是感恩無盡。今如往昔嗎?昨午數百人參加聖髑遊行,警方在鬧市封路,市民和旅客覺得這是愛的見證或擾民呢?惟望鮑思高神父的聖髑來澳不只停留在宗教儀式,期願本澳更多貧苦的青年將可在無私的愛中成長。

報(澳門)2011年4月4日相關版面


鮑思高神父聖髑巡迴之旅 恭迎鮑思高神父聖髑來華 慈幼會中華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