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二日在慈幼英文學校禮堂,四十多位香港區慈幼大家庭的老師、牧民工作者及神父、修女聚在一起,參與本學年的第一次牧民常會,是次常會的主題名為「聖召文化」。

今次的聚會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由牧民團團長梁偉才神父透過講解聖經人物被召叫的過程從而讓參加者反思自己回應聖召的歷程;第二部份由梁定國神父解釋甚麼是奉獻生活;第三部份由香港鄧鏡波書院的黃家明老師,為大家介紹他們的「信仰成長五人行」計劃。

在第一部份中,梁偉才神父解釋了聖召的意思。在廣義來說:無論是教友或非教友,生命本身就是一份召叫;讀書是為裝備自己,為使在未來的日子能完成天主的使命;做好每一天的本份,活好每一天,也就是回應天主的召叫。狹義來說,召叫就是過司鐸、修道的生活。之後,梁神父以梅瑟、瑪利亞及保祿作例子,解釋他們被召叫的過程。

  1. 召叫:他們都聽到天主叫他們的名字
  2. 記號:一些沒有天主便不可能出現的現象
  3. 否認:被召叫的,大多數都會否認自己的能力
  4. 天主的承諾:他們會得到天主的承諾
  5. 回應:被召的人對天主的回應
  6. 行動/實踐/堅持到底:被召的人回應後,會以行動回應天主,堅持到底。

梁神父總結時指出老師作為宗教教育推動者也是一種召叫,是天主邀請老師參與福傳的工作。

其後,梁定國神父解釋了甚麼是奉獻生活,以及奉獻生活的歷史演變。 天主的子民是由四種不同的人組成:教區的神職人員、平信徒、過著奉獻生活的修會神父、以及修會修女及非神職人員。 教區的神職人員好比公務員。修會的神職人員和教區的神職人員不同之處在於修會的神父不是過著獨立的生活,他們是按不同的神恩和使命,渡團體生活。 奉獻生活從初期教會到現在都在不斷改變,天主在不同時代,因應世界給教會的挑戰,興起一些代表人物。 梁定國神父邀請我們以鮑思高神父回應聖召的經驗(慈幼會母院史,第一個十年,第十四章),去想一想如何應付今日的社會、教會面對回應聖召的挑戰,及給青年人的挑戰。最後,梁神父也指出奉獻生活的目標是為自身靈魂的得救和實踐神恩及使命。

黃家明老師給大家講解了「信仰成長五人行」的計劃。這計劃的目的是使公教老師在信仰和靈修方面,作教友學生的同行者及從每月緊密的接觸和面談中,了解學生的需要,作學生的解惑者。

最後馮神父指出老師的成就感在於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歸依及找到生命的方向;並解釋天主的聲音就是良心的呼聲。

在完結前的祈禱,我們特別頌唸了慈幼會聖召禱文;祈求天主使更多的青年,勇敢及慷慨地回應天父的邀請,以修道或神職的身份為青年人獻身服務。

參考網頁:
由聖經看召叫回應: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spirit/S85E.pdf

 
     
 

常會資料(Power Point):

  1. 聖經人物的召叫.ppt
  2. 奉獻生活.ppt
  3. 活動一 - 聖經人物的召叫.doc
  4. 如何實踐師徒制.doc (分享題目成果)
 
 

 
 
 
 
11-12年度第一次牧民常會(香港區) | 11-12年度第二次牧民常會(香港區) | 11-12年度第三次牧民常會(香港及澳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