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人熟悉的一首聖誕頌歌,大家都認為非《平安夜》莫屬,難怪該首歌曲於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中。今年是該首歌曲第一次公開詠唱200周年,由於它的歌詞簡單而深刻地表達天主聖子降生成人的奧跡;歌曲的旋律優美動聽,極為配合歌詞的內容,使這首歌曲成為不朽的經典聖誕頌歌。

歌詞的作者是一位年青的奧地利籍神父,他名叫若瑟‧莫爾(Josef Mohr),25歲時寫下這首有六個詩節的歌詞。他生於1792年,來自山明水秀的薩爾斯堡(Salzburg)附近的鄉村。他還未出世,他的父親已離開他的母親。他得到當地主教座堂音樂領班的幫助,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音樂培育。18歲時得到感召進入修院。22歲時被祝聖為神父,之後被派往他家鄉附近的本堂工作。1817年被調派到薩爾斯堡附近的奧般鐸夫(Oberndorf)的聖尼各老堂區。

樂曲的作者方濟各‧格魯伯先生(Mr. Franz Gruber),1787年在上奧地利一個村鎮出生。他來自一個紡織工人的家庭,父親很想他做同樣的職業,但格魯伯另有打算,因為他對音樂有濃厚興趣。18歲時,接受培育預備作教師,並跟隨當地堂區琴師學習音樂。1816年在安士鐸夫做教師,他亦是當地聖堂的管理員及琴師,亦兼任上述聖尼各老堂區的琴師及歌詠團指揮。21歲時結婚。

1818年12月24日莫爾神父為了使聖誕夜有一首別出心裁的聖誕頌歌,他拿了他兩年前寫成的,有六個詩節的歌詞去見格魯伯,請他為歌詞作曲,並要用結他來伴奏,結他是莫爾神父心愛的樂器。不消幾小時,格魯伯便把樂曲作好了。當晚子夜彌撒中兩人合唱了這首新曲,莫爾神父用結他伴奏並唱高聲部,格魯伯唱低聲部,歌詠團則和唱每一詩節的最後兩句。頓時,聖尼各老堂充滿這首聖誕頌歌的天籟之音。不久,這首歌便傳遍了奧地利和德國、歐洲和全世界。

每一詩節開始的第一、二句,「平安夜,聖善夜」,提醒我們兩件為我們很重要,卻被我們今日的人所忽略的事,「平安夜」更貼切的說應是「寧靜夜」,救主在寧靜中來到這世界,我們在寧靜中才可和他相遇上。在今日這個噪音充斥的世界,讓我們尋求寧靜,在寧靜中與救主相逢。「聖善夜」提醒我們救主是神聖的,在祂內沒有絲毫罪惡的影子,讓我們以恭敬的心接近祂。

第一至第四詩節,都用光來襯托天主聖子降生的奧跡。這光環照著聖母瑪利亞和聖嬰,因為是瑪利亞把這嬰孩帶到世上來;牧羊人見到來自天上的光榮,並獲得天使報告救主已經誕生的喜訊;從這個嬰孩的面上發放出愛情的純潔光輝,因祂是天主愛的化身;從天主的國裡放射出治療的光,因為天主聖子親來醫治我們。第五、六節變得較為具體。從這個嬰孩流溢出所有祝福,澤及全人類;我們將從世上的不幸中得到解救,因主耶穌是天主給我們的和平許諾。

讓我們懷著莫爾神父和格魯伯先生的信德,來接近降生成人的天主子。

標籤

about 《平安夜》聖誕頌歌二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