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總會長贈言反思( 二):
堅持
葉神
在總會長贈言2020 的光照下,大家庭成員怎樣幫助青年,在香港獨特的處境中,成為熱心教友、良好公民?
上文提要
總會長贈言2020(下稱「贈言」)的主題為:熱心教友及良好公民 (下稱「雙軌目標」) 。本系列將撰文五篇,幫助大家庭成員(下稱「我們」)領略贈言的精髓,回應社會。單元一(上期):同行;總會長在社會運動中選擇了與青年同行,肯定他們所追求的價值,亦呼籲他們堅守一定的原則。
過去一年,一直有這樣的提問:「當青年把注意力都放在抗爭時,堅持和他們談論信仰,有意義嗎?」本文將幫助讀者,從贈言中體會鮑思高神父堅持用信仰開導青年,以理性和心靈了解真理,並作出正確的選擇。
贈言(前言-1.4)
贈言的前半部主要探討:「我們當如何展示鮑思高神父的雙軌目標,好能讓非基督徒的在俗合作者和年青人,也理解、接受、遵循並踐行?」(前言)
大部份非基督徒(也包括部份教友)對天主教信仰(下稱信仰)都有一種誤解:信仰只是一堆口號,難以應付生活上各種複雜的情境;這種誤解,引申了一些對教會的批評,如神職人員不應談論政治;面對失望受傷的青年,只能表達仁愛寬恕,不應宣講教會道理...。
贈言幫助我們擺脫以上的誤解並澄清「熱心教友」的真義;它指出,在會祖的理念裏,信仰並不單純是祈禱、聖事或神修,它更助人了解生活,判斷善惡:「祂(信仰)能夠發展和滋養那已撒在青年心中善的果子(1.4A);教理講授,使青年增強對世界的了解;神學 (聖經堂)以理智、心靈、認識真善美。(1.3)慈幼神修,就是效法聖鮑思高,從天主的角度,解讀生活事件。(1.4B)」總括而言,會祖所指的「熱心教友」具有領受聖事、加入教會的幅度;亦具有擺脫人自我中心的慣性,聽從理智及心靈的聲音,解讀生活事件,並作出正確選擇的幅度。
擺脫自我,聽從理智
會祖的生平展現了他在極端困難之中,仍堅持教育青年,從天主的角度,解讀生活事件(宗教),按理智認識真理(理智),並作出一個合乎仁愛的選擇(仁愛);這個預防教育法的鐵三角,來自信仰的一個特性:人可以靠理智來認識天主。
教會的生活(倫理)訓導,非常謹慎,每一個立場、背後都有一套嚴謹的邏輯思維作理性基礎;但教友很少深究箇中道理,一般只用一個「信」字囊括所有理性論述:這現象使教會的生活訓導,在非教友(甚或教友)面前顯得毫無說服力。舉例說:教會反對暴力抗爭。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個口號,卻忽略了背後的理性依據。
「抗爭!」抗什麼?爭什麼?
從反修例運動開始,教區發出了若干聲明,體現了幾個重要的教會訓導:(參閱CCC1928-1938)
- 人人享有平等的尊嚴,因此,任何人(包括政府官員)的權力不能凌駕他人之上,除非他(們)得到人民的授權。
- 即使市民犯了嚴重的錯,他的尊嚴都不能被剝奪,他有權得到一個公平的審判。
- 人不能淪為其他人獲取利益的工具;因此,不能為了大部份人的利益,而侵犯小數人的基本權利。
教區聲明及贈言都表明了,抗爭者所爭取的價值,符合以上的信仰,因此總會長說:「不應把那些促進...社會福祉的抗爭者,視作敵對福音的人。」(2.1)
去年,特別721之後,暴力抗爭之聲高唱入雲;我在媒體找不到一個有系統的暴力抗爭論述,估計他們的理據大概是:
- 當我認為法律已不能主持公義,我就可以使用武力,懲罰我自己定義的「壞人」。
- 當一個人犯了嚴重的錯,他就失去了一個得到公平審判的權利。
- 暴力雖然不對,但為了大部份人得到更好的生活,用暴力催毁小部份人的基本權利,以爭取更多人的關注,或阻嚇其他人,是可以的。
這裏出現一個邏輯思維的問題:如果我同意ABC,我是不可能同意123的。當贊同123的時候,同時又在摧毁ABC。我批評政府、警暴及白衣人,因為我反對123;那麼,如果我同意123,我又拿什麼理據去批評他們呢?為什麼當我拿著公義作為旗幟,我就有特權摧毁公義所追求的平等尊嚴呢?(這裏涉及相對主義的討論,下期將作深入探討。)
從天主的角度,解讀生活事件。
公義要求我們尊重「人人享有平等的尊嚴」,但人受情感的影響,很容易會迷失;信仰卻能帶領青年,返回公義的高度去解讀現況,擺脫個人情緒,重視每人的尊嚴,以理性分析善惡,判斷是非。這亦是贈言不斷重複的一個訊息:「聖鮑思高心目中的熱心教友,就是用天主的角度解讀生活事件;以理智、以心靈認識真善美,從而作出正確的選擇。」
反對暴力只是一個例子,社會訓導的層面十分廣泛,包括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環保、三權分立、私有財產、最低工資、成立公會、政府施政、國際關係等等。每個主題,都有它獨有的理性論述,但萬變不離其中:人人享有平等的尊嚴;人藉理智,可以從生活經驗中發現人性,並藉著對人性及自然傾向的反思,辨認出一套人的基本權利(例如:生存、私產權、認識真理、言論自由...),這些基本權利體現了人的尊嚴;人的團體,包括政府施政及社會制度,應該圍繞著這套人的基本權利而運作;政權若蔑視這些權利,就是不公義的政權。(參閱Cf.CCC1928-1960)
慈幼會於1927年開始在香港辦學,一直以教育與福傳為己任,與港人風雨同路90多載;社會人士把下一代委託給我們,我們肩負著教育下一代的使命。向青年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是會祖的遺訓;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但傳揚福音喜訊,堅持教會信仰,是我們的天職。荀子說:「路雖遠,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各位同道,共勉之!
註:原定介紹馬丁路德金及香港學者的意見,因篇幅所限,只能割捨,望未來有機會再與讀者分享,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