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海

首先讓我介紹慈幼協進會總會神師——若瑟.卡士德神父(Don Giuseppe Casti, 見相片中小圖),這位慈祥的老神父真不簡單,他懂英語!2014年在馬尼拉舉行的第八屆東亞澳區(簡稱:EAO)大會,他見證了我第二次當選總會幹事,但當時由於我還要履行中華會省會長餘下的職務,因此須向總會請求延遲履行總會幹事的職務。直至2016年初,第一次重返羅馬總會,他親自來接我機,且細心為我介紹開會議程及來自其他會區的總會幹事,感覺超溫暖!這也許是因爲上次做總會幹事時,總幹事(World Coordinator)及兩位神師都不懂英語。請勿誤會,我不是在投訴,而是説明在慈幼大家庭中服務,溝通和共融的重要性,大家都是百忙中抽空為教會做點事情,也希望大家辛苦得來開開心心,對不對?話雖如此,在信友和神職協作的過程中,往往是神職人員(特別是修女)為了方便或將就其他成員犧牲自己,成全大家的共融團結。事實上,我們不是將此角色合理化,而是反思自己該如何學習這種(不怕蝕底)犧牲精神,相信在服務青少年的工作中一定用得着。

言歸正傳,2016年2月到羅馬開會,當中有卡士德神父介紹《協進慈幼會士培育指南》,由於講意文(雖然有其他總會幹事幫忙作簡要翻譯),但我實在一頭霧水,哈哈。後來,慈幼會總部議員賢明漢神父(Don Vaclav Klement)在同年11月 舉辦慈幼大家庭神師培訓營,邀請我參與,再次聽卡士德神父介紹才開始明白,且如獲至寳--第一點,也是我非常認同的,我們自己是首個負責自身在人性、平信徒、慈幼及專業的培育[1](sono I primi responsabili della propria formazione umana, cristiana, salesiana e professionale)。原本我們一向乖乖地坐著等人家來培育自己,就以爲做得很好,錯了!不是青少年要我們來服務,而是我們要去服務青少年;不是天主要我們愛祂,而是我們感受到祂的愛;不是鮑思高神父要我們去拯救青年的靈魂,而是在這過程中青年幫助我們得救……

第二點是培育的方向及方法,正如上面提到,我們該從人性的培育著手,目標是成熟的人(有知識、有感情、心理健康等等),相信此乃慈幼大家庭各成員都適用;繼而是平信徒的培育,目標是虔誠的教友(有聖德);還有是慈幼會士的培育,目標是名副其實的在俗慈幼會士[2]。這三個培育幅度就是總會給我們最新方向,也提議了一個好方法:知道 -- 知道怎樣做 -- 知道怎樣爲人 -- 知道怎樣生活共融[3](il sapere, il saper fare, il saper essere, il saper vivere in comunione)。

·      「知道」是指「意識」到需要獲得的知識,以達致一個獨特身份的成熟;對我們來説,就是時刻把協進慈幼會士這身份放在心頭;

·      「知道怎樣做」是指我們需要一系列的「能力和技巧」,以面對不同處境的要求,好能活出自己特殊的身份;

·      「知道怎樣為人」:一些在個人深層的「價值觀、態度和動機」決定了怎樣為人,也就是自己「身份」的本質;

·      「知道怎樣生活共融」是指發展對他人的理解,重視關係及「團體」這兩方面。

今年全球大會[4]一改以往慣例,沒有沉悶的會議議程、整天討論、表決通過,也不在慈幼會總部會院舉行,而是在羅馬郊外的渡假酒店(不過我覺得像似避靜院多點)舉行,議程比較鬆散但是節目豐富、充滿啓發性,感覺溫馨共融,因爲本次大會旨在培育!大會也為我們未來(2019-2024)定下方針:

1.         挑戰 -- 與青年同行,特別是那些缺乏人生意義、人性尊嚴、家庭和價值觀。

2.         夢想 -- 與青年、為青年工作,成全他們的期望,以作我們聖召有效和開心的見證。

3.         因素 -- 共融、團結、培育、聖召使命

4.         價值 -- 忠誠、歸屬感、家庭精神、分擔責任

5.         皈依 -- 以深厚的靈修陪伴及聆聽青年人,踏出自己的「舒適區」見證我們的聖召,成爲青年人參考對象

明年5月我們將在柬埔寨舉行「EAO培育工作坊」,是去年第九屆EAO東京大會的總結行動之一,也正好配合全球大會定下的方針,現正積極籌備當中,各會省除了選拔合適的參加者人選,還要完成一些事前準備工作,包括一份本會省有關培育的問卷調查。工作坊的主要目標是讓與會者得到啓蒙--究竟怎樣爲之好的培育,從中獲取一顆強有力的心火,實在是天主聖神的工作呢!

最後要説説慈幼使命,相信大家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甚至聽不同的人説過,慈幼大家庭全球31個組別,都分享著同一個鮑聖神恩、共負著同一個慈幼使命,不過因爲每個組別都有自己獨特的身份,實踐使命也各自精彩。當我2001年第一次去羅馬開會,總會已經定下明確的指引[5]:培育、策勵和使命三者並重,策勵是彼此之間共融的關鍵,如果缺乏培育使命便變得有心無力,如果沒有使命培育和策勵都是空的。過去十幾二十年,我親身體會,總會長藉著全球總會不斷的引導我們,甚至更新我們的《使徒生活守則》;由我初次接觸香港以外的成員--第三屆東亞大會於1999年在香港舉行,主題是「慈幼使命」,到第四屆「在共融中自主」,及至去年第九屆「齊來為青年」…… 真是從不同的角度裝備我們,也不斷的提醒我們,透過不同的工具幫助我們,使我們能活出自己獨特的身份,實踐慈幼使命,實現鮑聖的夢!

編者按:余中海先生現為鮑思慈幼協進會全球總會 EAO 幹事

標籤

about 邁向2019:培育 — 共融 —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