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世代和現今的Z世代
Fr. Alfred Maravilla SDB
Councillor for the Missions
今天任何嘗試宣講基督的,都是從了解現今這代的年青人想法開始的。溝通涉及不同的部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對訊息進行編碼並選擇將訊息從發送者到接收者的媒體的發送者。 反過來,接收者在他的上下文中分析消息,並以發送者有意和無意的方式解釋它。 最後,反饋表達訊息被接收的準確度。
發訊息者是慈幼會的牧民教育者和年青司鐸。接收訊息者是當今的年青人和年輕人,他們主要是千禧世代和 Z 世代。
今天的千禧世代是 42-21 歲。他們比前幾代人更早地學會使用科技並開始依賴它:年輕一代甚至無法想像沒有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生活。 千禧世代希望有機會分享他們的想法來參與其中,因為他們喜歡分享一些主意/點子並在當中選擇最好的。 他們希望自己的信仰能夠全面融入他們的生活,包括科技。 千禧世代是應用程式世代。應用程式已成為他們交流、處理資訊、購買商品或甚至閱讀聖經和祈禱的一種方式。 他們專注於「當刻」,但傾向是理想主義的。
那些年青人並在22歲以下的都是Z時代。他們是生在數碼時代,因為他們從小就接觸互聯網、社交網絡和活動系統。他們使用社交網站進行社交,不區分他們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和現實世界中的朋友。它們總是連繫著;對他們來說,是沒有離線。 他們富有創造力、現實主義並且專注於未來。他們對重大問題和事情有廣泛的認識,並渴望尋找真相。但他們希望自己去選擇和發現真相。 事實上,尋求真相是他們特有的行為和消費模式的根源。
Z 世代以facebook、WhatsApp、Twitter、Instagram、Tiktok 或 Tumblr 等社交網絡媒體來獲取社交關注、健康和滋養、靈性等方面的信息。但他們也是大量匿名社交媒體平台的用戶,像 Snapchat、Secret、Whisper,任何犯罪的影像差不多都會立即消失。由於擁有大量信息,他們比千禧一代更務實,更少的理想主義。各大洲大部份的人都稱自己信教,但不一定認同宗教:他們相信但不歸屬,其他人屬於不相信。 那些聲稱不屬於任何特定宗教的人,通常來自沒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或不冷不熱的基督徒。
信仰需要以新穎和吸引的方式呈現給千禧世代和 Z 世代。這樣反過來,將為他們開放向同輩分享信仰的可能性。我們應該抵抗用宗教信息和影像去轟炸社交媒體的誘惑。這樣實在是會趕走一大批年青人。福音初傳不是要教授基督教教義。它是培育一種關於不可抵擋和令人振奮的經驗,這是能夠激起尋求真理和對耶穌感興趣的渴望。如果沒有福音初傳所帶來為基督的個人選擇,任何福傳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福音初傳是新福傳的基石。因此,每一位慈幼會的教育牧民者和青年司鐸面對的挑戰,是幫助千禧世代和 Z 世代在社交媒體創建他們自己的信仰內容,從而激發同輩的興趣去了解耶穌基督。當然,現今的社交媒體是向年輕人傳達基督的理想論壇。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以傳教士的創意力隨意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