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教育法家庭篇:

我想陪著媽媽

Natalie

對我來說,多陪伴在女兒身邊尤其重要,這正是鮑思高神父所說的「臨在」。

在現今香港社會,很多家長從小孩一歲多開始就為他報讀不同的學習班。有不下十個朋友曾問我會否為女兒安排playgroup、Pre-N、N班等等;也有朋友問我會否讓BB學些甚麼(他意思是說報讀興趣班)。報讀這些課程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實際的托兒需要,但當中也不乏「人有我有」或「要贏在起跑線」的心態。我在想,這些課程標榜能夠讓參加者學習社交,透過不同活動激發孩子的潛能,但引導孩子,讓他們循序漸進地成長,不是作為母親的我的責任嗎?

不少孩子打從幼稚園開始就報讀不同的興趣班,到小學至中學階段也繼續被不同形式的補習班、樂器班、體育班填滿整個時間表。他們看似甚麼都不缺少,百般體藝樣樣精,被培養成為文武全才的孩子。但他們真的是甚麼都沒有欠缺嗎?其實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為何父母只淪為付款者和監察者的角色?父母何不一起陪伴孩子看圖書說故事、畫圖畫、聽聽歌、跳跳舞?

當然,我不是甚麼星級導師,但與父母一起傻笑的樂趣是旁人無法給孩子的。

我育有一個女兒,雖然丈夫和我的工時頗長,但我們有一個協議,就是:放工後盡量不帶工作回家。我們堅持每晚抽時間跟孩子談談天、跟她洗個澡玩玩水、一起吃頓飯再玩玩具、看看故事。這一切比給她安排甚麼學習班來得更有意思。若丈夫不在家,無論廚房有多熱,女兒總喜歡在我煮午餐的時候,放下玩具走到廚房說「我想陪著媽媽」。當然,幼兒在某一階段或會分不清句子中的主語跟賓語,所以,也許她想表達要我陪著她,但不打緊吧,反正這種陪伴是相互的。雖然她熱得大汗淋漓,但我想她看我切切菜、洗洗米也感到興趣和有樂趣。在煮飯時教她認識不同蔬菜,教曉她煮食之前要洗乾淨材料,烹調需時間等候;這真實的境況和確切的陪伴,也可以是教育的一種。

我相信,我的女兒是天主賜給我一家最寶貴的禮物,這一切都是天主的恩賜。丈夫和我都常常謹記這一點,所以我們會盡己所能,多關愛、多陪伴、好好教養她。

標籤

about 預防教育法家庭篇:我想陪著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