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總會長贈言反思(五):

美善

葉神

在總會長贈言2020 的光照下,大家庭成員怎樣幫助青年,在香港獨特的處境中,成為熱心教友、良好公民?

上文提要

總會長贈言2020(下稱「贈言」)的主題為:熱心教友及良好公民。本系列共五個單元,幫助大家庭成員(下稱「我們」)領略贈言的精髓。單元一略述贈言與香港的關係。單元二綜合贈言的前言到1.4,闡釋熱心教友的典型,就是以天主的角度解讀生活事件。單元三闡釋贈言的1.5,尖銳地批判了相對主義,並促請我們守護青年,免受錯誤價值觀的危害。上期單元四,探討贈言第二部份2.1-2.4,總會長肯定了青年積極進取、謹慎明智的求變態度。

本期內容

贈言的最後部份(2.5-2.7)探討了三個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移民、環保及人權。本文將集中討論環保的議題,闡釋贈言引用《願祢受讚頌》通諭,邀請我們務必連同青年,保育我們的家園,並幫助整個地球,包括人和萬物展現其美善。

《願祢受讚頌》通諭 Laodato Si 下稱LS

LS 是教宗方濟各於2015 年頒佈的一份有關生態學的文件,幫助教會從神修的角度,探討生態環保的問題。過往在環保的問題上,重點一般圍繞在「資源匱乏」會影響人的生活,因此人類要保護環境,否則人的優質生活將會受到影響。但LS 卻把問題的中心,從「資源匱乏」轉移至人與受造世界的關係,正如贈言引用LS 的話語,道出了教宗方濟各對我們的邀請:「使人從消費轉變為捨棄;從貪婪轉變為慷慨付出;從浪費轉變為共享;從『我的需要』轉變為『上主創造的世界的需要』」(2.6)。LS 不單提醒我們要注重環保,珍惜資源,更邀請我們在面對受造世界時,作出心靈上的皈依,即在宇宙萬物中看到創造的秩序,人是這個秩序的一個部份,萬物在這秩序中,並不單純只為人的利益而存在,它們(包括山、水、動植物、微生物……)都在創造的秩序中有其角色,人類作為創造工程的管家,有責任讓萬物在這個秩序中展現它的美善。

萬物的美善

萬物的美善,並不在於它們對人類可以提供多少即時及可見的利益,而是它們是否按著創造的秩序(即它們的本性--nature)而存活於我們當中。因此,LS 並不單純要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而是更深層次地邀請人脫離「以人為中心主義 (anthropocentrism)」;教宗方濟各說:「人類對於……大地負有責任,……必須尊重大自然的規律,維持受造物和這個世界間的巧妙平衡,……不容許有暴虐行為的人類中心主義,並將其他受造物的福祉置于腦後。(LS 68)」總會長引用LS 提醒我們,這種人類中心主義,與不公義的社會結構有著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

人的美善

香港在過去所經歷的社會動盪,成因很複雜,但作為教育者,要關注的問題可以很純粹,那就是:「我們怎樣看待一個人?」「當一個人做了一件令我當下失去利益的事,他是否就失去了尊嚴?」教會一直以來都堅持每個人都有尊嚴,人的美善,在於他的尊嚴,而不是這個人可以為我提供即時及可見的利益。人受原罪的影響,會變得軟弱而失足犯罪,但他的美善及尊嚴是不會因他所犯的罪過而消失的,誠如大公會議給我們的訓導:「應當在錯誤本身和錯誤的人之間,加以清楚的分辨:錯誤常應擯絕,而錯誤者……仍保有人格尊嚴。(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8)」

我們要把一個怎樣的地球留給我們的下一代。

贈言提醒我們,環保問題的根源,並不單純在於表象上的開源節流,更在於人內在的靈性皈依。對環保生態的反思,不單激發起我們對環境保育的熱誠,更提升我們以一個嶄新的目光去衡量世物及人類的價值。我們要幫助青年,以這樣一個嶄新的目光與世物相處;面對世物時,我們不再單純地只執著我能從它或他身上取得什麼益處,相反,我們要思考怎樣幫助這人或物,展現它(他)在天主計劃中的角色、探索它(他)的本性,展現(它)他的美善。贈言引述了16 歲瑞典青年格蕾塔(Greta Thunberg)於2019 年在氣候峰會中的一席話,作為對我們的策勵:「你們用空洞的話套走了我們的童年和夢想。我們正處於大滅絕的開始,你們只在談論金錢和持續經濟增長的幻夢。你們怎麼敢!你們在欺騙我們。如今年輕人開始認識到!……認識到是你們在出賣我們。」這一番擲地有聲的說話,對於教育者來說,是一種控訴、一種鞭策。催迫著我們和青年一起,建構一個美善的地球,幫助人展現人性尊嚴、按天主的計劃而生活。

標籤

about 2020 總會長贈言反思(五):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