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斐理伯‧ 李納德神父

張冠榮

李納德是慈幼會第四任總會長(鮑思高神父的第三位繼承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領導慈幼會重建起來,並使傳教事業得到極大的發展。他的聖德在死後廣受傳頌及推崇。一九九O年四月廿九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冊封他為「真福」,以下簡述他的生平。

李納德生於意大利比哀蒙省一條名叫魯的小村。在那裡,他的父母經營了一個農場。他第一次看見鮑思高神父,是在五歲的時候。那是一八六一年十月,當這位都靈城的宗徒帶領著一群學生,隆重而熱鬧地進入小村時,小李納德驚嘆地說:「這神父比主教還重要啊!」

一八六六年,李納德進入了慈幼會在美那比露辦的修院學校。不過,他對聖召並不熱衷,功課也不好,且和一位暴躁的指導員發生了磨擦,便離開小修院,返回家去了。鮑思高神父雖然和他談了兩次話,鼓勵他用心學習,但他没有改變。後來有一段時間他還想到結婚。

當李納德二十歲的時候,他有了很大的改變。他記述說:「鮑思高神父解答了我的疑慮,漸漸有力地說服了我。」一年後,他進入了專為培育成年聖召的慈幼會院,同時他也開始嶄露頭角,他身體魁梧,待人友善,辦事認真,不久便名列榜首了。

在鮑思高神父支持下,他在一八八二年十二月廿三日晉鐸,並立即受到重用,負責管理「成年聖召」。鮑思高神父有時還請他列席總部會議。

一八八九年,盧華神父要求李納德神父放下手上的工作,前往西班牙,處理一些重大的困難。他不負所託,重整紀律,增加人手,為修會增加不少新血。一八九二年時,李納德當上了西班牙的省會長。

一八九二至一九O一年間,李納德在西班牙大展才華,九年來他創建了十六所會院,他關心培植優良會士,推動良好的印刷品,並協助母佑會修女擴展她們的工作,他為西班牙的慈幼工作,建立了深厚長久的基業。

一九O一年他當了盧華的副手,成了副總會長。後來他也成為亞培拉總會長的副手。李納德是一個實際和活躍的人,他大力幫助總會長,並虛心接受總會長觀點。

這時他有幾項傑出的表現,包括處理維拉玆事件(fatti di Varazze),組織協進會代表大會,舉行校友會的國際大會,他是一位出色的講者,從不推辭講道的邀請。一九一七年他創立了一個在俗的女修會,奉聖母進教之佑的名,在社會上推展慈幼工作,今天這個會稱為「鮑思高志願會」。

一九二二年二月廿四日,他順利當選總會長。

那時他要面對戰爭留下的後遺症。在他的努力下,會士人數由六千增至一萬,同時亦開設了二百五十間新會院。

他十分關心慈幼大家庭的成員,並開始旅遊探訪各地的會士,他的足跡遍佈了西歐和東歐各國。他派遣副總長李嘉堂神父專責負責傳教事業,使修會的傳教事業得以擴展。他在二O年代開辦了許多專為培育傳教人員的學院,這時人才輩出,推動了傳教熱潮,在他任內,傳教工作在巴西、印度、日本和泰國都得到很大的發展。

他也是教宗委任的母佑會修女的宗座代理,他給修女提供了很大的指導和動力。李納德神父有著踏實平靜的性格,他以具體的行動,鼓勵教師成立「鮑思高聯會」,建議擴建都靈城的聖母進教之佑大殿,他任總會長期內的高峰,是鮑思高神父蒙教宗冊封為「真福」,而當年二月簽訂的拉特朗條約(Lateran Treaty),實現了鮑思高神父夢想,就是教會與意大利政府和解。

李納德神父不愛出風頭,這可能與他樂於退居幕後的性格有關。他良善簡樸的態度,令認識他的人感到愉悅。看見他慈父般的面容,就令人想起鮑思高神父來。他以敬禮耶穌聖心和聖母進教之佑著稱。在他逝世後,他的德行受人傳頌。早在一九四七年,即有人提名把他列入聖品,對於這一點,這位謙虛、真摰、誠懇的神父是當之無愧的。

標籤

about 真福斐理伯‧ 李納德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