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2022 年總會長贈言主題

范達民神父

2021年7月22日羅馬

「一切發自愛,非出於勉強(方濟各沙雷氏)

各位「慈幼家庭」朋友、兄弟姊妹:

就在六個月前,我按鮑思高神父的傳統,給母佑會及整個慈幼家庭,寫了今年的贈言。

相隔六個月,我又按要求提早對2022 年的新年贈言,作簡單的介紹,以符合慈幼家庭在全球不同地域的需要。 我很樂意這樣做,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2022 年,我們將慶祝聖方濟沙雷氏的逝世四百週年;那麼贈言主題當然是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精神。 我們的慈父和會祖,是從這神修精神中,吸取了「慈幼精神」(Salesian spirit),作為剛起步的慈幼會教育與福傳工作的風格。那時的說法是「我們將稱自己為慈幼會會士(沙雷氏會士)」。

鮑思高神父非常景仰這位聖人,並從他非凡的形象中取得靈感;特別因為聖方濟沙雷氏是一位真正的牧者,一位慈愛的導師,和因為他不遺餘力的救靈心火......

若望鮑思高在晉鐸前,定了以下的志向: 「聖方濟沙雷氏的愛德和溫良,應在各事上引導我。」 在《母院史》中,鮑思高神父說:「慶禮院開始時以聖方濟沙雷氏命名, [...] 因為這裏進行的工作,需要我們懷著平和與善良的心;藉這位聖人的護佑和代禱,希望我們能獲得天主的恩寵,取法他在拯救人靈魂的工作上,常常懷著無比的溫良。」 

當然,今年的贈言,也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重新認識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並對慈幼精神的非凡特色,和慈幼會青年屬神的寶貴價值,作更深入的體會。毫無疑問,我們會在這一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感到一種召叫:在慈幼家庭中,把持沙雷氏的精神-慈幼精神。也就是說,有更豐富的聖方濟沙雷氏的精神。的確,沙雷氏的精神滲透在鮑思高大家庭的慈幼精神內。

在完全屬於上主的同時,亦全面投入現世的生活

這是聖方濟沙雷氏最具「革命性」的聖德的邀請。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以他一貫的具深度而美妙的言詞,形容聖方濟沙雷氏向信徒所作的成聖的召請:「完全屬於上主,亦全面投入現世的生活和盡好個人的職責,帶來了實質上的突破。聖人說:我的目​​的是指導那些生活在城中的人、那些已婚人士、那些在宮廷的貴人 ...(《入德之門》序言)。兩個多世紀後,教宗庇護九世冊封他為教會聖師,在冊封的文件中,教宗再三強調,聖人擴大了修德成聖的邀請;教宗說:「真正的虔誠之光,在四方發亮:包括了國王的寶座、將士的軍營、審訊的法庭;亦包括了城鎮的關卡、工場、甚至牧人的小屋……(教宗庇護九世《致普世教會宗座牧函》Dives in misericordia Deus:宣佈聖方濟沙雷氏為「教會聖師」1877年11月16日)。這樣,為俗人、俗務帶來了召請——奉獻的召請、把日常生活聖化的召請。實在,在梵二大公會議和今天的神修中,教會仍把所持著這精神。人類與天主的和好,藉不同層面的融和得以實現;這包括了在祈禱與俗務間的融和、修德成聖與處身俗世的融和;這全是上主恩寵的助祐。祂的恩寵充盈人間,不單沒有摧毀人性,反而把他淨化、把他提升到達神聖的境界。」

我們肯定可以在福音耶穌的許多言行中,找到沙雷氏這種神修的根源;另一方面,在鮑思高神父給青年作簡短提示的語句,和教會在19世紀的教導中,也可找到。同樣,今天我們也要勉力,為牧靈工作和神修指導,從聖方濟沙雷氏處取得靈感 !

以心靈作中心

方濟沙雷氏在巴黎求學期間,他在一位本篤會神師的指導下,對《雅歌》作了深入的研讀,從而引發了他的轉變。

對他來說,這是一道亮光,開導了他對天主和對人生的理解;亦影響了他的人生取向,以及他與其他人的關係。

他為往見女修會所選擇的徽號可作說明,他的人類和精神遺產最好的代表就是心臟:一顆被箭刺進的心:是愛主和愛人的箭。這也配合那兩篇匯聚了他所有的思想和教誨的論文。第一篇——愛主真諦——是他給第一批往見會修女作培育而用心寫成的:這是將他的神修訓話,經多次編輯的成果。這也是他死後51年,瑪加利大.亞拉高(Marie Margaret Alacoque) 修女作培育初學修女用的。這位得蒙耶穌聖心的顯現,並在教會中開創了對耶穌聖心的敬禮。另一篇是關於愛近人的論文;可惜,由於聖人的早逝,遺下的只有目錄。

方濟沙雷氏的人文主義、他與個人進行對話的心意和能力、他對友誼的重視;這一切,對鮑思高神父在個人陪同中對友誼的演譯,有重大的啟示作用 ...... 一切都建立在方濟沙雷氏所活出的--以心靈作中心--這堅固的基礎上。 

天主聖意與慈愛

對天主的心的感受,和他向眾兄弟姊妹開放的心,這兩種情意彼此緊密連繫著;形成他對天主聖意的信任,和他與每一個人接觸和交往的方式。這成了他特徵的溫良慈愛

對天主聖意的信任,源於他在巴黎和帕多瓦兩地的培育:他那「神聖的全然交托」( holy indifference ):我對天主的心有毫無保留的信任,這樣的心態讓我泰然面對每天的經歷。我深信一切都掌握在天主的手中,於是我的心「什麼也不要求,什麼也不拒絕」(nulla da chiedere e nulla da rifiutare)。這亦是保祿在《致羅馬人書》中所說的:「而且我們也知道: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他的人,就是那些按他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因為他所預選的人,也預定他們與自己的兒子的肖像相同,好使他在眾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8-29)

與人交往時要保持溫良,即使是對表現得不友善,或性格難以相處的人也要保持溫良,這是一種信任的表現。雖然這是對人心的信任,但更是對天主行動的開放,邁向圓滿的人生。溫良與慈愛是福傳的態度;其要旨是在各種環境和情況下,努力促使與我接觸的人,在心內出現恩寵與自由的相遇。所以,這不僅是禮貌的層次。  

如果我們細味鮑思高神父,如何在他的教育法中重新詮釋這種慈愛,我們就可體會到那出自內心深處的動力;這亦是他在聖方濟沙雷氏身上所領略的。

沙雷氏在沙布萊(Chablais的傳教與鮑思高神父的「與我靈 (Da mihi animas)

    1593年至1596年,聖方濟沙雷氏在沙布萊和托農(Thonon)傳教,那艱辛的經歷,奠定了他牧靈工作的基調。這實在是極其困難的經歷(「在這裡,每個人的嘴上都掛著侮辱的說話,同時手裡也拿著石塊... …」),但這段時期不單帶來傳教的美果,尤其成為他個人的修煉和琢磨。

我們可形容那幾年為「聖體教育」的時期。 供奉著的聖體、一大群人一起的參與、聖體巡遊隊伍……(1596年聖誕節……)與曾空置多年的教堂的對比;就像經過沙漠的漫長旅程,終於找到了新的起點。起初時, 他要從聖體中獲得動力; 並讓聖體藉他自己,以一種隱藏的方式,臨現於從前與他敵對的人之中;藉這樣的接觸,與跟他敵對的人,一個一個的,與他們交友。

環觀今天慈幼會的工作,大部分是在非天主教徒之中;聖方濟沙雷氏這種聖體教育,實具先知性。聖體產生的動力,藉傳教士無比的耐性和毅力,伸展到傳教士被派服務的人。傳教士一方面維持著直接宣告的工夫,另一方面,學習等待上主來臨那漫長的時刻;這裡說的不是甚麼都不做,空等著教友前來坐滿教堂;而是走到羊群中、無論何時何地與他們混在一起,臨在羊群中;……

以聖體聖事、十字架及對聖母的信賴為核心。

以上一句,描述了鮑思高神父對教育和傳福音的熱情。面對耶穌聖體聖事的臨在、更有聖母在慶禮院生活中強而有力的臨在、並在他的青年之中,他找到了每天實現 與我靈 取其餘 (Da mihi animas, cetera tolle) 的力量。

我們如何從事傳播事業?

聖方濟沙雷氏是新聞工作者的主保,他擁有傳意工作者(作家)的神恩。首先,我們能在他的作品內,看到仁愛反思、文化、人文主義的美妙融合,表現在優雅的語句中。通過他的文字創作,他促成與社會中的有識之士的對話、溝通(勸人回歸正教) 。 另一方面,聖方濟沙雷氏是一位傳意工作的大師/大師級的傳教士,在多處受制的環境和資源的局限中,他表現出偉大傳播者/傳教士的風範。從他所寫的大量信件中,我們可體會到他如何完成主教的職責、如何走成聖的道路。

在這方面,鮑思高神父可說是聖方濟沙雷氏的弟子。他步武這位師傅的熱火,配合著當時剛發展的印刷技術,進行量化的出版:在40年中,鮑思高神父出版了318 本作品……平均大約每個月兩本。會祖的表率向我們發出一個清楚的訊息-我們要如何善用,這已成了世界核心的傳媒?這是我們今天切身的挑戰。

鮑思高神父陪伴年輕人的方式,看聖方濟沙雷氏:

神恩匯聚與結果豐碩

在鮑思高神父的教育和靈修中,有一種真正的「諸聖相通功」;它是深深根植於歷代的教會中,聖神的聖化功能。這功能既不是稍作增添亦不是再三的複製:而是在聖神的滋潤下,進行新而蓬勃的發展,以致結出碩果。 在教會歷史中,聖神以亞西西的方濟、依納爵羅耀拉、道明和大德蘭,帶來教會的復興。

對教會、特別對慈幼家庭來說,陪同信仰成長的能力,是我們必須加以強化的。正確的信仰成長陪同,實在是一種藝術。今天世界上許多男女少年和青年,並不認識天主;對認識天主的飢渴,亦未有所聞。是「慈幼」的精神使我們體會及確信每個人都需要一位「屬神之友」,並能從他身上尋得指導、協助、指引和友誼。

總結這2022年 贈言的綱領,我想引用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一次公開接見結束時,對聽眾所發出的邀請。教宗要求我們本著聖方濟沙雷氏所提出的「自由的精神」,跟隨聖人見證的範表;這是基督宗教人文主義的真實例子:讓我們體會到,只有在天主內,我們才能找到滿足對祂的渴望和緬懷:親愛的兄弟姊妹們,在這追求自由的時代,我們甚至以暴力和製造動盪來實現這追求。今天這位跨時代屬神與和平的偉大導師,給他的追隨者教導了這真正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聖方濟沙雷氏是基督宗教人文主義見證的典範;他以慣常的風格,及帶有詩意的文字提醒我們:在人的內心深處,已埋下了對天主的渴望;只有在祂內,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最終的滿足。

余富強神父譯

標籤

about 介紹2022年總會長贈言主題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