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與遠足

白禮鐸神父著

在預防教育法的篇章,以及在鮑思高神父作為教育家的活動裡,除了為工藝生和讀書生舉行的每週步行和週年旅行外,「秋季遠足」或旅行都是明顯地被強調的。

這是一種方式,用來實行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愛青年所愛的」,他們也會愛教育者所愛。這些旅行有助營造基督徒歡樂的氣氛,而這氣氛正是促成青年培育的完整和主要部分,所以它們具有基本的教育價值。

在華道角的慶禮院,每當週末時,這些旅行或遠足,就蓬勃地展開,同時還有朝聖。在1844年至1846年期間,它們是有絕對需要的。當時的慶禮院還沒有固定的地點,也沒有可以用來進行崇拜的地方。在《母院史》裡,回顧這些旅行時,知道曾經去過沙西、甘巴雅聖母堂、史篤賓尼治、安慰之母堂和加布切尼山。[51]

秋季遠足是典型的活動之一。這樣一連串的旅行是有紀錄的,可以追溯至1847年,並延伸至1864年。[52]就算這些旅行已成過去,但歌詠團和一些獲獎的優勝者,仍然會在秋季到碧基鄉作短暫逗留。

在1859年至1864年的旅行中,我們看到有特別的發展:它們是一個為期兩週的旅行。這些旅行組織得很好,參加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進入市鎮時,樂隊一馬當先;堂區主任或有關人士會為他們提供臨時住宿和每日食糧,市鎮居民會歡迎他們。他們前往拜訪傑出人士,進行早晚的宗教儀式,舉行遊戲活動。在市鎮廣場臨時搭建的戲台上,有樂隊和戲劇表演,還有用比哀蒙方言唱的歌和灰諧對話、短諧劇,其中典型的比哀蒙木偶戲更是不可少的。

在1864年前往真諾亞的雙週旅行,是極具歷史性的。在返回都靈的路上,走在辣瑪和摩爾尼斯之間時,鮑思高神父成功地吸納了兩位傑出人物入會,他們是方濟布特拉多和雷蒙恩神父。

這些旅行或遠足,旨在達到一個真正的教育目標,首先要保證在假期裡,有人照顧青年,同時豐富了青年的感覺:

使青年有着親身的感覺,真的能夠在快樂中侍奉天主。[53]

當青年完成學業後,他們的身體也有很多得益,因為他們享受了一個悠長而又豐富的消閒節目。

這些旅行或遠足,正好印證了預防教育法序言說的:「讓他們有充足的自由,隨意地跳、跑和呼叫。」再加上「這些遠足是達致紀律的有效方法;它們有助於維持道德和保持健康。」[54]

張冠榮修士譯

(編者按:本文節譯自白禮鐸神父著《是預防,不是強制》第16章第5節 本文提要:「旅行有助營造基督徒歡樂的氣氛,而這氣氛正是促成青年培育的完整和主要部份。」)

標籤

about 旅行與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