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朝聖行

招袁煥儀

2017年8月15日早上,21位教友跟隨李志源神父及領隊,乘搭蒙古航空客機,直飛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歷時4小時40分鐘。

此行主要是探訪達爾汗和烏蘭巴托,所以我會就所見、所聞、所感,著重談談這兩個城市的民生和福傳工作。

達爾汗(Darkhan)位於蒙古國中北部,曾經是全國第二大工業中心,人口約90,000人,面積200平方公里。2005年2月28日,兩位慈幼神父帶同兩名蒙古籍教友員工,前往達爾汗開始福傳工作。

慈幼會率先買下一座五層高的小型旅館作為福傳基地,即現今的聖鮑思高中心。中心提供英語、電腦、音樂和美術等課程予區內的青少年,附設圖書館,歡迎區內青少年前來溫習功課和閱讀,亦可加入慕道班。

8月16日下午,我們一行人抵達聖鮑思高中心,剛巧碰上慶禮院的開放時間。小朋友從四面八方跑來,興沖沖地衝進最低一層,熟練地借用所需物品,各就各位,迅速地玩得很投入,笑聲此起彼落。足球機、乒乓波檯、康樂棋檯和各種益智的遊戲玩意……鮑思高神父的慶禮院映入眼簾,頓時驚歎聖人的先知先覺,他當年在意大利啟動的使徒工作模式,絕不過時!

小朋友衣著還算整齊,但當地慈幼會團體代理院長韓籍李神父告訴我們,他們多來自破碎及單親家庭,有些沒有上學,整天待在家中,缺乏成人照顧和家庭溫暖,來到慶禮院,便不願回家了!

2008年,慈幼會在中心鄰近買了一座工廠作臨時聖堂。因教友及慕道者與日俱增,臨時聖堂不敷應用,所以決定在中心前面購買土地建造聖堂。當年,梁幹潮神父回港籌募建造費,一人一磚,目標是400萬港元。2012年2月,全幢聖堂竣工;同年5月31日,聖母訪親慶日當天,蒙古主教舉行祝聖典禮,自此全新的聖母進教之佑堂便屹立在達爾汗,成為蒙古北部的母堂。在磚牆銅牌上,我看到數位熟悉的香港教友名字。

默默耕耘了11年,一個堂區慢慢茁壯成長,教友數目由零已增至今天的差不多300人,願它繼續在蒙古土地上發光發熱 ! (註:全蒙古教友約1200人)

除了堂區和中心工作外,李神父還要打理一個偌大的農場。8月17日正午,神父策動了十多位教友,為我們準備了一頓豐盛的農家宴,全部食材都是來自田裏,既新鮮,又好味,場面熱鬧溫馨!

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李神父帶領我們參觀當地的麥田。黃色的麥穗在陽光下閃閃生光,迎風輕舞!上主的化工,何其偉大!

原來蒙古教區現用的聖經是翻譯自基督教的新舊約,共66本書;現李神父和助手們正努力翻譯其餘的7本書為蒙語,以滿全天主教的整套主的話語。

李神父非常務實,身兼多職,能文能武,盡心盡力為堂區服務,達爾汗的教友真有福!

離開達爾汗,我們返回首都烏蘭巴托(Ulaanbaatar)。此城位於蒙古高原中部,是全國最大的政治和交通中心,人口約131萬,面積4704平方公里。

我們首先前往聖伯多祿、聖保祿主教座堂,探訪梁幹潮神父。教堂建於1992年,是蒙古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圓的外形,模仿傳統的帳篷,以粗氈作外牆。梁神父用流利蒙語在此舉行感恩祭,講道足足用了15分鐘。雖然神父講道時使用了很多身體語言,可惜我們一句也聽不懂。聖詠團穿上傳統蒙古袍團衣,歌聲悠揚悅耳。禮儀中,我們還遇到聖母聖心會和仁愛之家的修女。

主教座堂側,是慈幼會辦的工業寄宿學校。很多孩子由鄉間山區跑來首都入學,父母期望他們能學到一技之長,立足社會。可是,大部份學生未能邀交學費,一些更沒有錢進午饍,校方知悉後,總會送食堂餐券給他們,以免他們捱餓。老師的薪金卻欠不得,每一位每月平均薪金是300美元,真有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歎。

另一座是可以容納30個兒童的孤兒院,但現在只收了10個孤兒入住。這是因為院舍認為,需住進孤兒院的兒童背後隱藏了太多的辛酸與磨難,個案嚴峻,需深切個別料理和照顧,但由於院舍人手短拙,恐未能提供適切的服務,故不敢多收孤兒。

最近,梁神父更接收了一個龎大的農場,面積要比達爾汗的那個大10倍。真是莊稼多,工人少!

願主繼續賜予梁神父健康、智慧和毅力,繼續發展蒙古的福傳事業,使一切計劃都能成就。

感恩能有機會參與這朝聖團,啟悟良多,願天主永受讚美!

標籤

about 蒙古國朝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