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總會長贈言

「先生,請給我這水罷」(若4:15)

讓我們培養聆聽與陪伴的藝術

范達民神父

(以下只是2018年度總會長范達民神父贈言的一些要點,為幫助大家瞭解多一點本年度贈言的意義。  —編者)

贈言的綜合字句,與撒瑪黎雅婦人向在雅各伯泉的耶穌,所作的請求相對應。婦人與祂會面時,感到耶穌聆聽她、尊重她、欣賞她;因此從心底裡驅使她去請求一些更寶貴的東西:「先生,請給我這水罷」(你所賜給我的豐富的生命之水)。

在主教大會(《青年、信仰與聖召辨識》)即將召開的背景下,我們要指出,跟隨這福音篇章的中心思想,對我們一眾慈幼大家庭及其在世界使命的重要性。培養聆聽與陪伴的藝術,都有必要得到確保。在個人、基督徒及聖召各方面的發展上,在服務時,都需要包括聆聽與陪伴。

一、不會讓我們無動於衷的會面

作為反省的起點,我們必須靜靜默想「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會面」這一福音篇章(若4: 3-42);這會面後來成為了標記,讓人看到上主怎樣與這位婦人建立友誼;這位婦人遇見祂後,生命又產生了甚麼影響。

有一個撒瑪黎雅婦人來汲水,耶穌向她說:「請給我點水喝!」那時,他的門徒已往城裏買食物去了。 那撒瑪黎雅婦人就回答說:「你既是個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呢?」(若4: 7-9)

在這個情況下,耶穌面對實際的需要,顯得無能為力。對撒瑪黎雅婦人來說,祂是外地人,祂感到口渴,但沒有水桶打水,而井又深,使他無法取水。

從故事中可看到,說得客氣一點,這位婦人身負著不太好的名聲,亦即是說她的生活有些「不檢點」。

此外,耶穌與撒黎雅婦人之間,有著眾所周知的民族及宗教壁壘,根據當時的習俗,祂向這婦人作出請求,是應受指責的。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在外教人的地方,一口在空曠郊野的水井,成為了與天主相遇的地方。

耶穌懷著開放的心聆聽與對話,是這次相遇的真正主角及主導者。祂「策劃」著這次會面,以聆聽對方及其情況開始,雖然祂直覺上知悉底蘊。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聆聽的過程確實是藝術。「我們需要實踐聆聽的藝術,這不僅是簡單的聽聞。聆聽,在溝通上來說,是心靈的敞開,營造一份親切,沒有這些,真正屬神的相遇是不會發生的。」

這聆聽的過程,以見面開始,讓人們彼此之間自由地建立友誼,「以一份富尊重的同情目光,也產生治癒、釋放並鼓勵在基督徒生命中成長。」

以這樣的形式見面,除了聆聽之外,也表示著:

  • 努力對他人敞開心
  • 意味著全心關顧他人,有意識地理解這個人願意溝通的禸容。
  • 對他人以及其所尋求和期待的事,抱持一份濃厚的興趣。 
  • 盡力摒棄個人的自我世界及境況,為更接近他人的處境。
  • 聆聽,簡單來說就是需要關顧他人的藝術。這包括他們心中的掙扎、他們的軟弱、喜樂、痛苦、期望;事實上,這不只表示我們要作出聆聽,更要關顧他人。
  • 這份聆聽,當在個人神修陪伴的層面上,便超越了心理幅度,而需要神修及宗教幅度,因為這份聆聽讓我們走上一條道路,在這道路上,人們正等候著「另一位」。
  • 作為教育者,讓們向青年人以及他們的家庭生活,投以獨特的目光,這讓我們確信在每人心中都有很多正面的事物;並有需要透過關注我們自身、向他人開放、聆聽及反省的耐心工作,把這些正面的元素帶出來,

這份聆聽會引領我們,透過在牧民工作中的接觸,確切了解今日青年的需要,有時也可了解他們父母的需要。事實上,青年前來接觸我們,主要不是尋求陪伴,而是要舒解他們的壓力,例如他們遇到疑惑、難題、危難、衝突、焦慮、要作出的抉擇、需要應付的疑難的狀況。

一般來說,他們前來接觸我們,是因為有人踏出第一步,展示對他們的關心,接觸他們,陪伴他們。有時這些輕鬆的會面,可成為更嚴肅的旅程,走向發展的途徑……

這就是耶穌與這位僅為取水而前去水井的撒瑪黎雅婦女,相遇時所發生的事。

二、使人們向前走的會面

耶穌回答她說:「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你或許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賜給了你活水。」  

那婦人問說:「先生,你連汲水器也沒有,而井又深,你從那裏得那活水呢?」……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

婦人說:「先生,請給我這水罷!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來這裏汲水。」(若4:10-15)

*耶穌是充滿智慧的健談者,善用言語──表情及手勢──與人們接觸。

  • 祂透過發問、討論、解釋、說故事及留心細察與祂交談的人,讓他們看清事情,給予他們建議,堅定他們的信心,使他們作出回應。
  • 祂幫助婦人面對她的狀況,應對她的迴避,即使她處於十分尷尬的局面──她在後面章節所說的:「我沒有丈夫。」
  • 耶穌沒有氣餒,當最初面對拒絕時,並沒有放棄。
  • 這番對話幫助她釐清一些疑感,得到確實的啟示,祂神妙而富挑釁的回應,吸引婦人走近,讓她在信賴中成長,讓她驚異自己真正願意更妥善過生活。

*耶穌全為他人尋求最好的,對於相談的人,不會作出道德上的判斷或責備:

  • 反之,祂會與人們討論,並作出建議。
  • 祂的言詞,是深入對方的心中。
  • 在對話時(在與撒瑪黎雅婦人談話時實踐出來),祂平靜地說話,不急於表達自己改變他人的能力,好能在她心中慢慢喚起一份渴望,獲得活水之泉,生命因而變得獨特、不同、更美好的可能。

*耶穌是人性生命的專家,反映出祂關顧別人,對了解對方內心世界充滿興趣;祂洞悉人心,仔細研究,並知道如何將之演繹出來。

上主這些態度,讓我們明白辨明之恩的重要性。

傳統上,教會的辨明行動,已在很多不同情況下實行:例如辨明時代徵兆、辨明道德行為、靈性上辨明如何圓滿實踐基督徒生活,又或是辨明個人對聖召的抉擇。在這些例子中,與上主的對話,以及聆聽聖神的聲音,都是必需的;然而,有一些基本的前提,能更有助辨明行動的可能性。

  • 首要要有一些能夠引領個人、青年或夫婦,感受到有需要讓生命變得有意義的事物,展示出生命的重要性。這樣,人們便會醒覺到有改進的空間。
  • 當人們感到不妥,生活不和諧,未能在自己的任何形式上,例如在婚姻或家庭裡的「我們」中,找到真正圓滿的意義,就可能會引起「存在感的失落」,往往令人感到迷失與沮喪。
  • 我們所身處的社會,使我們的生活表面化,彷彿活在玻璃箱內,視線清晰不受限制,不會衰老,但其實「我們都被污穢的環境所蒙蔽」……沒有任何時代,比現在更需要一種鼓勵有深度和內在生活的教育。

以上情況都可以運用辨明行動去振奮、鼓勵或協助,但需要依照教宗方濟各準備召開來屆主教大會的信函中所列出的步驟,去進行明認、詮釋和抉擇。

-  依照聖神的感召作出明認。

  • 在生命的高低潮,在內心充滿鬥爭時,都保持著一份辨析。
  • 協助使人們所擁有的一切情感素質結出美果,並把人們所經歷的,或我們在自己內所找到的,形容出來。
  • 從我的經歷與內心深處,找出兩者之間,和諧與不協的元素,並抓住這些元素的「味道」。
  • 所有人們應默想受天主聖言所啟發的事物。把聆聽的能力放在中心位置,這是人的情感特質,即使寂靜也不用害怕。
  • 把一切事物帶走,作為個人成長旅途的一部份。

-  詮釋

  • 這就是,理解天主聖神透過掀動人心時的召叫。
  • 詮釋個人內心,是具靈敏性的工夫,需要耐性與警覺,甚至需要某些知識。人們需要意識到社會及心理因素的存在。
  • 人們需要面對現實,同時不要滿足於最低要求,或作容易的事;要意識到人們本身的恩寵與潛能。
  • 這詮釋工夫要在有信仰者,或是基督徒身上發展:
  • 需要建立真正與上主的對話(一如撒瑪黎雅婦人與耶穌的話)
  • 除非人們全心投入(要視為重要的事,一如在與耶穌交談的婦人心中所發生的)
  • 需要有經驗的人協助聆聽聖神的召叫(在福音中,就是耶穌指引著她)。

-  抉擇

接著,就是青年或夫婦,決心實踐真正人性自由及個人責任的時候。

撒瑪黎雅婦人要作出抉擇,要無視耶穌,繼續她的生活,一如會面沒有發生;或是決心接納這份驚異,履行那位召叫她,陪伴她的人所說的,因為這人已到達她的內心深處。

  • 在聖神光照下的辨明行動所作出的抉擇,往往使人自由,同時也需要畢生踐行。
  • 因此,可以說以特殊方式,鼓勵青年作出生命的抉擇時,這抉擇的確是自由的,但卻又需要負責任的。這就是信仰旅途或個人成長中每一個重要步驟的最終決定(人們可以想像,這發生在任何聖召牧職上)。

辨明──教宗告訴我們──「這是主要的工具,護守良心無可抵觸之處,免得人們假裝將之換掉。」這就是因為「我們被叫,就是要建立良心,而非將之取替。」要跟隨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對話、陪伴她邁向信仰,邁向內心深處的榜樣。

三、轉化生命的會面

正在這時,他的門徒回來了,他們就驚奇他同一個婦人談話;但是沒有人問:「你要什麼?」或:「你同她談論什麼?」於是那婦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往城裏去向人說: 「你們來看!有一個人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事:莫非他就是默西亞嗎?」眾人從城裏出來,往他那裏去。

城裏有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這樣,那些撒瑪黎雅人來到耶穌前,請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耶穌就在那裏住了兩天。還有更多的人因着他的講論,信從了他。他們向那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他確實是世界的救主。」(若 4:27-30,39-42)

  • 撒瑪黎雅婦人以「來自撒瑪黎雅的婦人」的身份,進入福音現場,而她離開時,以獨特的方式,認識了這活水之源,並覺得有需要前去告訴他人,在她身上所發生的事,藉著她的見證,很多人便前來看看耶穌。
  • 對很多與耶穌相遇的人,一如撒瑪黎雅婦人,祂沒有要他們思考更多事情,又或要他們學會什麼,卻給予他們成長之路,要他們改變生活。即使「雅各伯泉」這個智慧的標記,是來自法律,然而其意義早已失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活水(藉著聖神)。
  • 天主藉著與耶穌會面而展現的形象,並不是一個無情、遙不可及、冰冷的哲學神形。相反,耶穌啟示自己,為一位賦予生命的天主,可稱為父,不會把自己割裂出去,意圖控制或擁有,因為祂就是聖神(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
  • 會面的結果,遠超過一般人所期望的平常結局──婦人拿著一滿壺水,返回自己本來的生活。反之,婦女的水壺仍是空的,為能前去告訴鄰人,告訴我們這是收穫而不是損失。

猶如耶穌……陪伴

無數的聖經故事,告訴我們,天主的許諾永遠陪伴著祂的子民。

在新舊約交界之處,若翰洗者在福音中,以首位靈性陪伴者的身份出現,首先就是作為耶穌的陪伴者。若翰洗者作見證,預備主的道路,因為天主早已在他內心說話。

在新約中,耶穌多次成為鄰人,或旅途中的伙伴,以便與人溝通,以親密的方式,與當時的人會面。

上主與撒瑪黎雅婦人的會面,有助我們看到天主聖神如何在人們內心工作。人心因著軟弱與本罪,常感到困惑迷茫,受到各種矛盾的誘惑及意見所影響。

面對著人性上兩難的局面,在基督靈修傳統上,個人陪伴是極為有效的方法,為協助信眾,得提供一些工具及資源,使他們明認上主的臨在,回應祂的邀請和召叫。

我們如何講述陪伴這一回事?舉例來說,「就像陪伴者之間持續的對話,去迎接生命,陪伴生命」;對話目的在於促進個人與上主建立關係,克服種種潛在障礙。

正如與耶穌會面一樣,每一陪伴的時刻,都需要:

  • 愛的目光,好像耶穌召叫十二宗徒一樣(若1:35-51)
  • 有權威的話語,好像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時一樣(路4:32)
  • 平易近人,好像與撒瑪黎雅婦人一樣(若4:3-34, 39-42)
  • 決心與人同行,成為旅途上的伙伴,猶如耶穌與厄瑪烏門徒同行(路24:13-35)

因此,陪伴包括:

  • 認識他人所作的旅程,他們已到達的地方、要前往的地方,以便與他們同行。
  • 確保會面成為建立友誼的契機,並且要是人性化而非求功利。
  • 懷著一份聆聽的態度(請再次留意,認識聆聽的藝術這一點),好能知道並理解別人來自哪裡,他們旅程是怎樣,景況如何,那可能是充滿悲傷,沒有希望,筋疲力盡,又或是在尋找方向。
  • 這常是默想性的會面,因為真正的陪伴者是聖神。
  • 陪伴者以及旅途伙伴,要成為聖神功能的見證者及宣揚者,但聖神是以默靜的方式,在旁工作,充滿特定的處所,而不是隨意的。的確,聖神的陪伴,就是建構於與天主相偕的實在經歷之中。
  • 發現天主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以令人驚訝的程度展現出來,就是為了讓我們與祂相遇。
  • 天主常常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而我們需要表現一份責任感和自由。

以上各點,在一連串著重過程的教育法下得到保證,這在靈修傳統上十分常見。「基督徒生活是要不斷進步的,按各人不同的深度及圓滿度,並時常對更大的發展予以開放。」

        - 按著程序進行時,不應受內在外在的壓力所迫。

        - 要達到對過程有所意識的程度,並成為自己的進程,因為是聖神在每人身上發揮效力。

、牧民行動要注意什麼?

這將是贈言的結尾部份,我將會在年終時完整地發表出來,因為這部份要處理的,正是到目前為止所談及的牧民方案。我將引用教會目前在牧民方法上的策略重點,以及慈幼靈修的特質。我打算把一些要點發展出來,並草擬了以下一些可行的標題:

  • 與需要跟隨這路徑的青年、家庭、父母同行,也要與世界不同慈幼家庭所服務的人們同行。
  • 給予所有青年機會,一個也不遺漏,因為聖神在每人身上工作。
  • 與一個願意為教育新一代作出承擔的修會、平信徒或教會牧民團體一起。
  • 成年人是重要而可靠的效法對象。
  • 方法要適宜。

五、與撒瑪黎雅婦人同行……正如耶穌召叫跟隨祂的人一樣,祂會引領我們邁向什麼目標呢?

慈幼會總會長范達民神父

標籤

about 2018總會長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