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沙雷氏與聖若望鮑思高

張冠榮修士

1月份既有聖方濟沙雷氏瞻禮日(1月24日),又有聖鮑思高瞻禮日(1月31日),趁這時間讓我們一起看看沙雷氏和鮑思高,比較他們相同和不同之處。

1.關於出生的時代背景

方濟沙雷氏生於1567年,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薩瓦(Savoy)。那裡背靠著尤拉山與亞爾卑斯山,王朝的首都就是都靈市。方濟的父親是一名貴族,在安尼斯湖那邊有他的城堡,其擁有的果園和農場,出產蜂蜜和每天新鮮的牛奶;又有許多僕人,以及許多房間。

若望鮑思高則生於1815年,約是二百年前,那時是滑鐵盧戰役之後的兩個月。若望的父親是一名貧窮的農夫,家住在新堡的亞斯底,距離都靈約15里。他的家庭在豐年時還過得去,荒年時則很艱苦。若望3歲時父親過世。媽媽瑪加利大精明又信賴天主,為了維持家庭,她拒絶了幾次再婚的請求,她自己雖然不識字,但對小若望卻抱有理想,將他送去鄉村的學校裡讀書和寫字。

2.晉升鐸品之路

方濟在15歲那一年去到巴黎求學,進入了一所耶穌會的名校,父親要他讀法律,那時方濟已感到天主的召喚,自己私下再加兩小時學習神學。他完成大學後,到巴度亞去考取博士學位,當時約25歲。

父親對自己高大英俊而又聰明的兒子深感自豪,想他在國家議會佔一席位。同時又安排他與一位門當戶對的女子結婚。方濟婉拒了,並透露出他要做神父的意願,他的父親覺得驚奇,傷心和沮喪。然後一位做教士的親戚想出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讓方濟晉鐸以後,在教區裡擔當一個僅次於主教的職務。方濟的父親接納了這個提議,認為能夠保持家族的聲望,方濟終於在26歲的時候,升了鐸品。

當若望15歲的時候,母親盡力把他送進基愛理的中學。他投靠了一個裁縫匠,在那裡也學了些音樂。除此之外,他還做過鐵工、木工,甚至在桌球室裡工作。這些工作對他將來從事的教育事業有莫大的幫助。從9歲開始,若望在一個奇異的夢指引下,就有走向天主的傾向,那是一個不斷而強烈的意願,要他去當神父。

靠著信德,努力和恆心,他進入了修院,學習了幾年,終於在1841年6月5日晉鐸,還有2個月就是他26歲的生日。

3.不是天賦的温和

從天賦的本性來說,方濟和若望都不是溫和的。方濟記下如何掙扎著控制自己的脾氣。有一次,方濟溫和地接受了一項惡毒而非自己引起的攻擊,有一位女士替他不值,反對他這樣做,她認為應對那種人給予教訓。方濟這樣寫道:「啊,尊貴的女士,你要我在一刻鐘的忿怒之下,拋棄我用了18年苦修得來的、寶貴的心靈平安嗎?」

在修院裡,若望是公認最易動火的。在那著名的夢裡,他與那些不聽他話的孩子打起架來。有時情況使他的忿怒到達爆炸的程度,但他仍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他效法聖方濟沙雷氏。他晉鐸時其中一個志向是:「聖方濟的愛德與溫和,將是我所做一切的指引。」

4.使命和傳教園地

方濟當時的使命,是去歸化北部一個名叫沙伯黎的地方,這地方的居民以前是信奉天主教的,但當時卻為極端而灰暗的賈爾文主義所佔有。因為那地方充滿敵意,無人自願前往工作。方濟接受了這使命。他遇到的偏見和頑固,有如一堵不能穿越的牆壁。有人下令見到他來時,要關閉所有門窗。但他保持平靜和有禮,並發起向每家每戶派發傳單的運動,漸漸賺得人民的皈依。他用了3、4年的時間使全境歸化,聖堂擠滿了數以百計的人,主日又聽到教堂的鐘聲,再次成為快樂的家庭日。

若望已經成為鮑思高神父,他面對的前景同樣令人氣餒。都靈市的青年令他神傷,城市正承受著工業革命浪潮的衝擊,青年湧入城中找工作及找住所,他們没有手藝,沒有家庭和朋友的支持。鮑思高神父立志拯救青年,他組織遊戲、旅行及音樂會,他還給予他們公教的教導,教他們祈禱,將彌撒和聖事介紹給他們。奇夢中的女士說:「若望,不要用拳頭,但要用溫和…..」

鮑思高神父稱這些周末舉行的青年聚會為「慶日祈禱院」,並將之命名為「聖方濟沙雷氏祈禱院」,在這裡不用尖銳的言詞,更不用拳頭,對過失加以忍耐、寬容和諒解,對污穢、粗率無禮的青年表現關懷愛護。

他的事業不斷擴展,貧苦無告及一文不名的孤兒前來求他收留。他沒有經費,唯有走遍全城,向朋友求助。當寄宿生增加時,他的母親也來幫助他。他以前課餘學來的手藝,現在大派用埸,可以為學生提供服務。

5.工作對象

鮑思高神父專注青少年的服務,沙雷氏則以傳教為重。方濟沙雷氏不久被擢升為主教。教區裡劃分了450個堂區。他上任之後,處理主教的職務極為認真勤謹。他立即開始了為期4年的探訪,訪問屬下的每一個堂區,每一間修道院。我們可以看見他騎馬翻山越嶺,旅程方面,春天可說是輕鬆;夏天相當辛苦;冬天簡直是可怕。還有,他以溫和堅毅的精神,推行大公會議的議決,重視神職人員的培育,因為他覺得人民值得有好的牧者。

6.給我靈魂

在鮑思高神父的談話中他告訴他的助手們,聖母將分派給他數以千計的學生,還有聖堂、學校和工場。這些預言後來都一一實現。

1854年,鮑思高神父的事業已擴展至一間學校。裡面分別有工藝生和讀書生。他利用自己的工藝基礎來開設課程,在拯救他們靈魂的同時,也照顧他們的身體,指導他們謀生的技能。

「給我靈魂」這句口號,是鮑思高神父取自聖方濟的,他經常這樣說:「主,為愛你之故,給我要拯救的靈魂。」有一晚在夜禱之後。鮑思高神父對環繞著他的學生們這樣說:「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對你們說。我想幫助你們做一件我極關心的事,就是讓你們的靈魂得救。這個不是我在這裡與你們一起的主要理由,而是唯一的理由。」他不要任何一個靈魂失落,為這個目的,他需要一支充滿他精神的軍隊。

7.建立修會

在1859年12月,鮑思高神父的房間裡聚集了年輕的助手們。他直率地說:「你們已是慈幼人了,我們現在要更進一步。我給你們一個星期來做決定。你們之中誰想一生專務服事天主,要與我一起創立一個修會,在教會內成立一個新的團體?」1859年12月18日,17個人簽下了成立慈幼會的文件,鮑思高神父當總會長,另外還有一位神父,其餘都是鮑思高神父的學生,其中有些還是10多歲的青年。

後來慈幼會這支軍隊,人數成千上萬,而且傳遍全世界,一切都是靠進教之佑的聖母,她是修會的始創者和支持者。

同一位聖母亦推動他為女孩子做事。1872年,他與瑪利‧道明尼加‧瑪沙利羅合力創辦了聖母進教之佑女修會,簡稱母佑會。瑪沙利羅只多活了9年,但她卻留下一昌盛的修會。

至於沙雷氏,他選了尚達爾女伯爵,一位有4個子女的寡婦,在1610年6月6日創立了往見會。

8.羽管筆和印刷墨

沙雷氏有著清晰、仔細又提高人們心靈修養的道理,許多人覺得他能給人心靈的平安。他們開始寫信給他,方濟每晚減省一些睡眠時間,在閃爍的燭光下,用他那羽管筆寫出來的珍貴文字去安慰、指導,以及實實在在的幫助別人。這些書信傳流下來,在戰爭時遺失了一些,但仍有二千二百封這樣的信,存留至今。

其中一些信被編輯成書,裡面最出名的一本是《入德之門》,該書的主題是人人皆可做聖人。這部書成了暢銷名著,譯成多國文字,再版了一千次,第二部書《論愛天主》涉及人靈深處的期盼,亦是一部經典。1877年教宗庇護九世冊封方濟為教會聖師。1922年,教宗庇護十一世奉方濟為「公教作者和記者的主保」。

鮑思高神父晉鐸後,即發現人們需要清楚簡單的善書。於是他編寫一本為學校用的《聖教史》。後來他又編寫了一本《聖經歷史》和一本《意大利歷史》,糾正了當時的人對聖教會的誤解。為一般教友,他又開辦了一份名為「公教閱讀」的刊物,以保衛聖教,抵抗攻擊,這份期刊亦極為暢銷。鮑思高神父留下了不少著作和書信。

9.慈幼會與沙雷氏的精神聯繫

現在讓我們在以下的項目裡,欣賞慈幼會與沙雷氏的精神聯繫:

  1. 樂觀的人文精神:慈幼會會憲17:「會士在聖方濟沙雷氏的人文精神薰陶下,……欣賞現世的價值,尤其是那些青少年所喜好的事物。」
  2. 可見到的愛:「親愛的狄奧狄木,當一個人知道被愛時,他自然地以愛還愛。」(論愛天主卷二:8章35頁)「我們單愛青少年是不夠的,他們必需知道他們是被愛護的。」(鮑聖行傳)
  3. 溫和的愛:「這所祈禱院奉聖方濟沙雷氏為主保,因為誰願意委身這種工作,應取法這位聖人的愛德及溫和的態度。」
  4. 救靈的熱誠:「在我來說,救靈神火是我們可敬的慈父主要的德行。」(尚達爾證供171頁)「鮑思高神父每進一步、發一言、辦一事,都是為拯救青年……的確,他唯一關心的只是人靈。」(慈幼會會憲21)
  5. 完全的自我犠牲:「許多人像我一樣相信,方濟主教在他對貧或富的大眾廣施仁愛服務時,耗盡了自己的精力,並縮短了自己的生命。」(證供67頁)「我已向天主許諾,連我最後一口氣也要貢獻給我疼愛的青年。」(慈幼會會憲1)
  6. 中庸之道:「一個看來像聖方濟沙雷氏的人對我說:『工作和節制將使慈幼會昌盛』」(鮑聖行傳十二冊:466頁)
  7. 歡度此刻,適應環境:「就算整個世界翻轉了,我也不會掛慮;天主自有方法使一切妥當。」(證供168-169頁)「慈幼會會士是現實的,對時代的徵兆有敏銳的觸覺。他深信天主透過當時的境況,顯出祂的聖意。」(慈幼會會憲19)

10.天朝二聖

方濟和若望兩位聖人都與天主密切結合,到了出類拔萃的境界。雖然他們自律甚嚴,但他們那種體諒別人需要的精神,是令人感動的。他們的行實,就充滿了這些動人的故事。

鮑思高神父以無比的慈愛關愛青年,照顧會士,及身邊所有的人。而聖教宗若望廿三世在「一個靈魂的日記」上,多次提及聖方濟。「他是最温良的聖人!我的生命應跟他一樣。……對他人抱著偉大而又溫和良善的態度,這就足夠了!」

啊!方濟,聖人中最溫和者;若望,聖人中最體諒別人者。兩顆天堂上的巨星,你們已在天堂上與天主一起,請幫助我們追隨你們的芳踪,效法你們的嘉言懿行。

標籤

about 聖方濟沙雷氏與聖若望鮑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