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長訊息

聖方濟沙雷氏——珍貴的禮物

范達民神父

「聖方濟沙雷氏的愛德和溫良應在一切事上引導我。」這是鮑思高神父在他晉鐸前所定的志向;亦是他在教育工作上所依循的。慈幼教育法 (pedagogia salesiana) 也是以沙雷氏(Sales) 命名的。

一位老師最近寫道:「每天,我都到教室裡走走。在這疫情前每當我進入房間時,孩子們都會前來擠在我身邊。現在情況不同了。四、五年級的孩子本想前來,卻停了下來。而一年級學生更靜靜地坐著不動,疏離地沒有半點反應。這讓我擔憂,他們表達感情的能力是否失去了。」另一位老師補充說,「我們看到在中學生中,自我防衛的意識明顯增強了。」因為父母告訴他們 「該與人保持距離。」

今天的孩子帶著多大的孤獨感、抑鬱、欠安全感?這會持續多久?在教育上,我們可作些什麼?

鮑思高神父說「人先要感到被愛,才會表達愛。」溫和良善的美德並非與生俱來的。

對鮑思高神父來說,溫和良善並非天性的一部分。他憶述,在九歲「奇夢」中醒來時,因拳打那些咒罵天主的惡少年,他的手仍在作痛。

青少年時,有一次鮑思高用上蠻力來捍衛他的朋友類斯高木祿。他自己寫下:「『誰要再欺侮他,就要倒霉! 』有好幾個最高大和最無禮的同學,採取了共同對抗的姿態,更威脅著我,同時在高木祿臉上,狠狠地打了兩個耳光。那時,我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由於手上沒有棍子和椅子,我隨手抓住其中一人的肩膀,用他作為武器打其他人。立刻有四個人被打倒地,其餘的人轉身尖叫著逃跑了。」

事後,善心的高木祿責備了他,不應如此運用他的蠻力說:「你的力氣使我吃驚,天主給你這力氣,不是叫你傷害同學的。你要寬恕,以善報惡。」這忠告似在回應「奇夢」中那人所說的話。「不要打他們,卻要用溫和、愛德去贏得你的這些朋友。」

鮑思高因而不僅學會了原諒人,更認識到控制自我的重要性。他把這事銘記於心,並勉力處處保持溫和良善;誰知道他為此而付出多少努力。耶穌說:「溫良的人要承受士地。」

我尤其鼓勵你,修練溫和良善的美德,因為它溫暖心靈、贏得人心——   聖方濟沙雷氏

鮑思高神父在修院期間,接觸到對聖方濟沙雷氏的頌歌,深受感動。他的退省日記中記載了晉鐸前所定的志向;其中第四項是「聖方濟沙雷氏的愛德和溫良應在一切事上引導我。」

在為新創辦的慶禮院命名時,鮑思高神父毫不猶疑地說:「它將稱為聖方濟沙雷氏慶禮院。」 稍後,他對首批願意跟隨他生活的年青人說:「我們將稱為慈幼會士(salesiani沙雷氏會士)。」 「因為我們的使命,要求我們常保持冷靜與溫和,我們將自己置於這位聖人的保護之下,藉他為我們求得天主的恩佑,好能學習他卓絕的溫和與賺取人靈的熱誠。」

溫和良善——這美德「比完美的貞潔更珍貴」——是「愛德的花朵」、「是付諸實踐的愛德」。 聖方濟沙雷氏給一位年輕的修女院院長寫道: 「我尤其鼓勵你,修練溫和良善的美德,因為它能溫暖心靈、贏得人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培拉總會長用了整份公函,談「溫良(dolcezza)」的美德。他感到戰爭後各國,在他們的關係中,忽視甚或鄙視這溫良的美德。「這溫良的美德,要求人好好控制自己的個性,糾正缺乏忍耐的行為;管好口舌,向與你交往的人,連一句冒犯的話也不去說。溫良的德行要求人,拒絕並放下任何形式的「暴力」,包括在言行舉止上的「暴力」。歐培拉神父給我們留下這警句:「一次充滿善意的點頭,猶如一面鏡子,反映著一顆高貴的心:他的心願是把喜悅帶給所接觸的每一個人。」

溫和良善跟「鋪上糖衣」或「味道的甘甜」不同。後者庸俗地的描述甜的味道。

溫和良善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控制不了的暴力才是軟弱的表現。溫和良善是和平、忍耐和謙遜等力量的表現。鮑思高神在行使權力時,總會把慈祥和堅持跟權力揉合一起。

這份溫和良善的精神,被深深植入初期慈幼會會士的心中;這是修會最早的傳承。我們千萬不可忽視它——更不用說失掉它;否則會嚴重危害我們的神恩身份。

對很多青年來說,跟慈幼家庭相遇時,通常感受最深的是那種親切感、感到受歡迎和愛意的關懷:這就是慈幼會的家庭精神。在修會早期,有人稱這是「慈幼會的第四個聖願」,其中包含著善良、工作預防教育法

我們無法想像,當處身於慈幼會家庭中 (包括慈幼會、母佑會、及慈幼家庭的三十二個組別) ,而見不到慈幼會的家庭精神這神恩特徵。教宗方濟各最近用了「華道角的選擇」,這富有啟發性的詞語,來描述這慈幼會的家庭精神

今天我們的選擇是這慈幼式的仁愛、親情、親切感和臨在青年中。我們有一個寶藏,是從鮑思高神父那裡得到的禮物;讓我們勉力重振這慈幼家庭精神。

余富強神父譯

標籤

about 總會長訊息:聖方濟沙雷氏——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