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社會傳播系統

社會傳播的教育歷程

潘銘智

今學年的最後一個月,中四宗教倫理科的主題是「社會傳播倫理」,這是新加入的課題。我們會討論「數位落差」、假新聞、網上欺凌和交友apps,當中涉及的議題和價值包括「傳播權」、公義、真理、人與人間的真誠關係。一邊準備課堂,跟不同的教育同工分享,我們都深覺「資訊科技」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基本,「社會傳播教育」尤其重要,另一邊廂,我在問,我們的青年,自幼稚園到中學的教育歷程中,在「社會傳播」方面其實學習過甚麼?我們期望他們成為「明智」、「負責任」的傳播者,那麼在零碎的教育時機中,他們又統整到甚麼?

我沒有答案。關於教育的問題,在每個教育階段,都要考慮學生的特質,思考教甚麼、如何教,甚至誰人來教。現在,我旨在拋磚引玉,為我們作為家長、教育者、慈幼家庭成員,每一位關心青年成長的人,作一個粗略的開始。

一、幼稚園階段

其實自嬰兒和幼童時期,父母給甚麼,孩子就接受甚麼,那麼「社會傳播」的教育責任首要落在父母身上。

  • 「節制」的德行:我們可以說新生代就是含著資訊科技產品出生的,故此,我們更要避免「電子奶嘴」的壞習慣。
  • 精選的內容: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孩子接觸聖經故事和聖人事蹟的機會有多少?
  • 陪伴:父母不單止和孩子一起收看資訊,離開熒光幕也很重要,再次拿起傳統的書籍、畫冊,講故事,互相發問,陪伴他們閱讀。這是教育時間,也是有質素的親子時間。

二、小學階段

年紀漸長,孩子逐漸獨立起來,需要學習一些「使用媒體的守則」,培養自律的精神,而且,小學生已經可以初步運用媒體創作,表達自己,傳遞不同的訊息:話劇、繪畫、舞蹈、攝影⋯⋯

三、中學階段

這個時期,青年培養對媒體資訊一份尋真、批判和審美的精神,而運用媒體的技能更進一步,更見細膩。他們將自己的生活、困惑或正面的價值透過不同的媒體表現出來,平面設計也罷,短片也罷。他們又能夠在疫情期間負責瞻禮活動的網上直播。他們不止是消費者,而是越趨專業的用家。

父母、教育者的角色,也許可以在技術上給予支援,更多時候,更重要的,其實是懷有好奇、欣賞的心,給予他們機會、鼓勵和肯定。

你在社會傳播教育方面又有甚麼經驗?有甚麼靈感呢?

標籤

about 慈幼社會傳播系統:社會傳播的教育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