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教育法家庭篇:

我們來一場妥協吧

Chloe

鮑思高神父最擅長的是觀察孩子的潛在能力,協助他們訂立一些可以達成的小目標(如短誦、日常工作),來達成他們遠大的夢想(成聖自己),陪伴他們完成任務,好能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及成功感,把天主給他們的潛在能力一步一步地發揮出來。

以下是我的經驗分享:

我的女兒冧冧,自五個月開始便不肯坐嬰兒車,有媽媽在場也不願意給爸爸抱。旁人說要訓練她坐嬰兒車,但她不喜歡,旨因她希望跟媽媽外出時,也能接近媽媽,與媽媽談天,隨時看到、參與到媽媽的生活,受驚了能得到媽媽的即時保護。這份好奇心和對媽媽的依賴,我是願意向她表示最大的尊重而讓步妥協。不過,由於她快將一歲半了,動輒嚷著要媽媽抱,媽媽的腰真的受不了。當然,不出門留在家中是一個方法,但是,這不單剝奪了女兒的學習機會,到頭來也只是懲罰自己在家跟她消磨一整天。

起初,我試著設計有趣的路線,連地下階磚形狀都跟冧冧一起玩,引她走路。但日常路途始終有平平無奇的時侯,單靠這一點未見效果。我決定與冧冧來一個妥協。初時,她未真正理解這個「玩法」,不過幾天後便漸見成效。

我跟她說:「媽媽真的很疲累,你走一會吧,去到電梯口媽媽才會抱。如果真的太疲累,走不到那麼遠,就讓爸爸抱抱吧!」起初,她當然不願意自己走路。我輕聲地對她說:「你一定是很疲累吧?那麼請爸爸抱吧!媽媽的腰很痛啊!」她開始呼天搶地的嚎哭,我保持溫柔的目光凝視她,堅定地再次表明:「你可以自己走這段路的,若真的不想走,就讓爸爸抱一會吧!」結果,由爸爸抱到約定位置,沿途哭哭啼啼算是行動失敗吧,但我沒有因她未走完而動怒不抱,因為我只想讓她知道,我這時不是刻意留難她,而只是需要休息,亦相信她是可以做到的,才與她作了這約定。我遵守承諾抱起了她,同時也與她訂下一個小協議:「媽媽抱到前方樹木處,你就要自己走一會了。」臨到前再提示她這個位置。她開始願意走一段路,當然她又再次鬧著要抱,這時,我再次估計她的能力,與她重新訂立一個小目標:「你自己多走幾步,到下一個電梯口,媽媽就會抱,但媽媽也需要休息。」冧冧望一望爸爸,知道若繼續鬧著要抱,也只會由爸爸抱,於是她開始大踏步向前走,期望媽媽的抱抱。如是者,她成功到了這定點,我遵守承諾,抱了她一會。如是者,又走又抱,點對點間隔也越來越遠,最終我們成功回到家中。

我非常感謝冧冧體諒媽媽身體的限度,也許她從前根本不知道要和媽媽「分開」多久、不知何年何月到終點,所以要很大的誘因才願意步行。兩星期後,冧冧知道走路是自已的事,即使她認為路程有點沒趣或有點疲累,也會堅持下去。我們不再使用這方法誘導她,她也能享受走路的樂趣,有時也願意由爸爸抱一會。她偶然要求媽媽作出讓步,我也是願意的,爸爸媽媽一致地在各方面與她訂立小目標,讓她可以按能力改變、超越自己,蛻變成長。

不少人讚賞冧冧天生乖巧,認為她自然地會做好。其實,我確信每個小孩天生都乖巧,不過性情、氣質各異。若小孩不願意走路,並不等於他們「頑皮、懶惰、不體諒父母」,這只是他們成長的過程。我們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讓他們適應和學習從母腹開始就被擁抱,轉變為自己獨立走路的成長過程。這過程需要溝通協調的技巧和時間,也要無限的愛與耐性。單靠物質賞罰永不能建立個人責任感,日常生活習慣:走路、洗澡、刷牙、吃飯、執拾玩具等,這是份內事。大人常埋怨:「為何孩子吃飯,也要『又閙又氹』才可完成?」這也得問自己為何一開始,就把孩子的責任看成是自己的,把孩子的自主權奪過來,妄想賞罰能控制一個人基本覓食的本能和需要。放心,孩子把權力交出了,吃多一口飯便有飯後糖果,不想挨罵就勉強吃下去,但再也不喜歡吃飯了。

讓孩子發揮真我,漸漸把天主給予自己的潛能釋放出來,是我們作為父母的使命。透過仔細及不斷的觀察,發現孩子的特質,以妥協的方式與他們訂立小目標,鼓勵他們一步一步地完成目標,同時也學會自律,漸漸成長。其實,與其說是我們與他們妥協,更好說是他們學會與自己妥協。

標籤

about 預防教育法家庭篇:我們來一場妥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