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傳播議員訊息

在今天的數碼世界中進行教育及福傳與青年一起邁向將來(五)

Fr Dos Santos Mendez Gildasio

 在華道角的鮑思高慶禮院:虛擬實境及「沉浸式世界」,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

社交網絡及遊戲的迅速發展,已帶領人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溝通層面,我們可將之定義為在網絡中的虛擬沉浸世界。現在,我們的人際關係,正與我們的感官互動(聽覺、觸覺、視覺):的確,我們的身體、情感及認知能力,事實上都讓我們進入到數碼領域。例如,我們可以即時分享新聞及相片。透過社交網絡,我們可以將X地方舉行的活動,變成Y地方的人的活動。我們所分享的相片及消息,會成為其他人的經驗。我們活在所謂的「沉浸式時代」。

我也想指出,「沉浸式」(Biocca F. 1993)這個在虛擬實境中所使用的述語,並不限於指我們與數碼世界的接觸。擴闊有關「沉浸式」這個概念的視野,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當我們在廚房煮食時,我們是以某種形式「沉浸」在那個空間,是一種意識支配著我們,讓我們進入與我們煮食經驗的關係之中:食物的氣味、食物的味道。當我們在室內聽音樂的時候,我們以某一種形式,讓自己沉浸下來。因此,我們所有感官,都讓我們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所有的實境中。去購物中心或參加宗教儀式,都是沉浸的經驗。

數碼空間中的溝通及網絡,基本上是一種沉浸式的經驗。我們在溝通時,得以超越地域上的局限,因此,如果我們想透過廣播、電視、互聯網來溝通,它們都讓我們透過這新的渠道作出溝通。

當我們看電影時,畫面帶領我們進入歷史的實境,以真實的感情與虛擬實境的互動,我們情緒激動時,更會因為投入情節而哭泣。如果我們眼前所觀看到的,純粹只是圖像及聲音,這一切又是怎麼會產生的呢?當畫面及聲音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引導他們在思維內重塑、創造並演繹這齣電影,使之成為他們的真實經歷時,又會發生什麼樣的心理現象呢?

如何結合沉浸式溝通的概念,應用於鮑思高神父及華道角的教育環境中?

我會把沉浸式溝通的概念,與鮑思高神父的一些神夢作出比較。我的目的在於透過進入個別的神夢的動態中,以心理動力學層面來觀察這些例子。

在著名的鮑思高神父九歲神夢中,從故事一開始,我們便沉浸在另一空間的真實情境中:「我彷彿身處在我家附近,在一個很大的院子裡。大批孩子正在玩耍。有的在歡笑,其他在遊玩,卻有幾個在咒罵。當我聽到這些髒話時,我立時衝進他們當中,試圖以言語及拳頭制止他們。」

鮑思高這個充滿著畫面、感覺、聲音及色彩的神夢,邀請我們把自己沉浸在這神夢中的實境,把他的經歷活現出來。

這種經歷,超越理性與邏輯的認知,使我們親身與鮑思高神父一起,參與這個如夢一般的境界。

另一個沉浸式溝通的實際例子,就是華道角慶禮院的氛圍。

舉例來說,讓我們想像一下,慶禮院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情境。那裡有約八百位青年。那裡規模很小,但可讓青年自由活動及參與,因此能夠完全融入在這個環境中。在這裡,青年參與感恩聖祭,他們經歷到充滿歌詠與祈禱的虔誠時刻,沉浸在乳香的香氣中,他們眼裡充滿禮儀的圖像(例如祭衣)。禮儀及歌詠讓青年把自己沉浸在這個環境中,以他們的靈魂、心靈及一切感官,整個人投入參與禮儀。

在聖堂的另一邊,青年在操場走走跳跳,全情參與遊戲活動。他們沉浸在這個充滿笑聲及強烈情感表達的經歷中。

當一個青年團體在聖詠團中詠唱,而另一個團體則在慶禮院玩耍時,整個環境成為沉浸式的,猶如真實而和諧的多媒介時刻,青年在那個沉浸式的環境中參與,在共融中完全投入慶禮院的活動。

因此,沉浸式的經歷是一項在我們溝通時所使用的人類學表達方式。這就是為甚麼數碼世界從根本上建基於沉浸式體驗。

通過這種方式,鮑思高創造了一個教育環境,讓他的青年透過禮儀及玩樂的經歷,有情感、有意識地生活。他的教育目標,時常是為生命、為天主,也為讚美頌揚那位作出一切的進教之佑聖母的聖名。

標籤

about 社會傳播議員訊息:在今天的數碼世界中進行教育及福傳與青年一起邁向將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