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總會長贈言反思(一):同行

在總會長贈言2020 的光照下,大家庭成員怎樣幫助青年,在香港獨特的處境中,成為熱心教友、良好公民?

香港反修例運動爆發超過一年,社會動盪,人心不穩,秉持不同價值觀的陣營在比拼對壘;作為慈幼大家庭成員,我們都期盼著鮑思高神父的真知灼見,能驅散我們的不安及疑慮。總會長范達文神父本年度給慈幼大家庭的贈言,對香港意義深長,本系列將撰文五篇,分享贈言對大家庭的重要性。本篇主題為「同行」,探討總會長怎樣透過他的贈言,與香港的大家庭及青年同行。

一,總會長贈言2020 的背景。

總會長贈言2020(下稱「贈言」)的主題為:熱心教友及良好公民(下稱「雙軌目標」)。「贈言」分為三大部份;一(頁3-9),選取主題的動機、向外教人傳遞主題的可能性,以及在會祖的神修中,「雙軌目標」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二(頁9-23),會祖對熱心教友的理解以及慈幼大家庭怎樣幫助青年成為熱心教友;三(頁24-44),怎樣幫助青年藉著良好公民的身份,把福音的價值在人的團體中展現出來。一言以蔽之,「熱心教友」使人在地上仰望天上的價值,「良好公民」使天上的價值,具體地臨現於現世之中。

在第一部份,總會長已闡明了「贈言」的對象是每一位慈幼大家庭的成員(下稱「我們」),但「贈言」的大部份篇幅都是探討向青年作教育與福傳,因此,於前線青年牧民工作者而言,「贈言」更承載著策勵的意義。總會長選取這個主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教育工作的使命中,我們不能對社會現實的問題,抱視若無睹的態度;更不可對生命、正義、平等機會……等議題,不聞不問。今天,……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疏忽關注這些價值。」(頁3)

二,「贈言」與香港。

「贈言」的輪廓(outline)於去年七月份已公佈;當時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剛爆發,方興未艾;「輪廓」雖已具備成熟的架構,包括上述提及的三大部份,但對現況還未作出深刻的描繪;八月份總會長來華,當時反修例運動已頗具規模,他亦多次肯定青年對人權、社會公義等價值的堅持;八月十六日,他公開對青年說:「面對香港的時局,要相信非暴力的抗爭具有很大的力量。」

到一月份所公佈的正文,「贈言」增添了很多對現況準確的描述、尖銳的批評及具體的建議。如:

• 不應把那些促進青年人和社會福祉的抗爭者,視為作敵對福音的人。(頁24)

• 今天的青年,他們習慣於實際的操作、輕易取得成效、看重即時的成果。因此,……(我們要教導他們)播種後,要經漫長的等待,才能看到成果……(頁25)

• 今天,許多地方的政權,憑著「當權者」的身份,強力控制……公民,……我們的教育機構,必須培養青年人,保持對政治的醒覺,以負責任的參與,回應以上的情況。(頁27)

同時,官方的「贈言」短片,亦捕捉了某些香港市民於街頭抗爭的實況。

無庸置疑,總會長一直心繫香港,並把對「我們」的關懷、鞭策及期許,都寄在他的「贈言」當中。

三,回應

「贈言」回應了許多有關社會公義的問題,如難民、人權、環保、誠信及守法等等;世俗對於以上的問題,有不同的取態,使「我們」在履行教育與福傳的使命時,感到迷惘,甚至退縮;「贈言」就如鮑思高神父親臨,帶領「我們」勇於面對世俗的挑戰,堅持「雙軌目標」,與青年同行。在過去一年,「我們」或許有很多困惑,本系列嘗試把這些困惑整合成四個問題,然後從「贈言」中尋找答案,同時亦參考其他教會內外的資料,使總會長的意見,更加立體。

 

 

我們將就以下四個主題,分別在未來四期作探討:

單元二:堅持

「當青年把注意力都放在抗爭時,堅持和他們談論信仰,有意義嗎?」

「贈言」的第一部份作出了清晰的回應;同時,天主教信仰,為馬丁路德金的

公民抗命理念,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再者,香港學者,如盧兆興、洪松勳等教授,亦指出了天主教信仰對於持守香港的核心價值,有其非凡的意義。

單元三:守護

「青年除了在肉身和心靈上受到折磨之外,亦受到很多錯誤價值觀的危害,我們

怎樣守護他們。」

「贈言」,用了一整個分章(1.5),探討相對主義等問題。同時,《真理的光輝》通諭,亦深入地指出,這些錯誤價值觀,對青年,特別是他們的良心,做成嚴重的禍害。

單元四:求變

「當青年力求改變社會現況,我們有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跟他們分享?」

「贈言」在第二部份,肯定了青年力求改變之心,但應持守一定的原則;80 年代,菲律賓主教辛海棉樞機,以及剛於七月過世的美國黑人民權領袖John Lewis,他們堅守著這些原則,成功地為人民爭取公義。

單元五:美善

「當青年對人性已失去信心,我們怎樣幫助他們看到生命的美善?」

「贈言」引用《願祢受讚頌》通諭:探討生態學及創造的美善。此單元將會深入此通諭,帶出人權、民主、法治等價值,與創造的秩序息息相關。萬物的美善,肯定了人的美善。

標籤

about 2020 總會長贈言反思(一):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