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幼安

類斯 ‧ 雷鳴道 (Versiglia L.) 在 1873 年 6 月 5 日生於意大利北部巴維亞省 (Pavia) 珂利華 ‧ 謝時 (Oliva Gesse) 鎮。他家庭中尚有姐姐和妹妹。

雷家是鄉中家喻戶曉的模範家庭。小類斯非常聰明伶俐,對數學特別有興趣,但也喜歡參加本堂的宗教活動。本堂的門房說,聖堂鐘聲還未響完,他早已跑進聖堂了。在品德和學業上,小類斯都有不平凡的表現,堪為其他孩子的榜樣。

同鄉見他熱心出眾,學業不凡,便對他說:「你將來一定會升神父。」可是小類斯不高興聽這句話,他在心裏起了反感,並且因此冷淡了一段時間。

有一位巴維亞省大修院的教授神父,答應保薦他到省裏去求學,又肯栽培他直到大學畢業。小類斯知道那位神父要他入修院,很快地拒絕了。他寧願到都靈,鮑思高神父的青年中心去求學,因為他聽說在那裏讀書可以不升神父,這樣畢業後可以按自己志願進入大學唸獸醫科。

小類斯升了主教以後,承認他在小時候曾經堅決地反對升神父;他的母親也說,他在都靈唸書時,有一年暑假,他乘馬車回家,在路上,車伕對他說:「你會升神父。」他竟然怒氣沖沖的跳下車,自己步行回家。

年少的類斯的確不願意當神父。可是天主的聖意是奇妙的,並沒有這樣的決定!

立志修道

類斯的媽媽說,她的兒 子在初三那年就決定了追隨鮑思高神父。當時鮑思高神父去世了 8 個月。是鮑思高神父的善終和喪禮感動了他的心嗎?還是鮑思高神父在天堂親自邀請他入慈幼會呢?

有一次,類斯向一位知 心的朋友透露了他追隨鮑思高神父的心願。

這位同學 ( 瑪納生神父 ) 回憶道:「我們的指導神父時常派給我們一些有關聖召的小冊子。小冊子的封面都另用紙包住,以免引起別人的注意。我和類斯時常交換小冊子,可是從來沒有談論過聖召的問題。這樣地過了幾個月,有一次,類斯偷偷地告訴我,他腦海裏時常浮現出武器、馬,以及一些戰爭的情景。有一次還說:『有一次,我在聖母進教之佑大殿參加傳教士派遣禮時,看到一位年青傳教士。他的端莊態度,歡欣面容,感動了我的心,印象歷久不散。』」

這件事情,可以在類斯寫給某慈幼會 院長的信中,得以證實。信的內容提到他入會的經過:

「可愛的院長:
以前和你談話或通信時,我曾多次向你表明我想到外國傳教的願望。現在一切都依從你的命令,但希望你能讓我表明我內心的感受。天主藉著到外國傳教的號召,召叫了我。會祖去世那一年,我讀初三,在參加為往南美洲傳教的會士舉行的歡送儀式時,天主的聖寵突然臨到我心,祂深深地感動了我,使我願意拋棄以前所有的理想和願望,決定加入慈幼會,並且希望將來能到外國去傳教。」

做聖鮑思高的神父

1888 年 10 月 21 日,類斯經盧華神父的手,穿上了神職修士的會衣,開始為期一年的初學期,期間專務修德,但最重要的還是了解並吸收會祖的精神。其時離會祖去世未滿一年,會祖的音容仍鮮明地呈現在每一個人的眼前。

那一年,可以算是慈幼 會有史以來的 黃金時代,初學生人數高達 80 餘人。類斯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一位同學回憶說:「初學生中有兩位的品德和聰明格外出色的,那便是雷鳴道和瑪納生。」

道德不是一棵會自然成長的樹苗。如果沒有一顆勇敢的心和堅定的意志,道德就會很快地枯萎。有一同學,也就是後來的艾主教,看到類斯內心克己的工夫,寫道:「初學時期,類斯的外表和他在都靈求學時完全一樣,舉止嚴肅,言談活潑,態度坦誠,一舉一動皆可為人模範。時日漸增,他的天賦也隨著年紀而逐漸顯露,體格也越來越強壯,可是他改正自己缺點的努力也從末間斷。在運動場上和同學遊玩時,我們仍可以看到他怎樣壓抑本性的衝動和急躁。」

類斯的聰明和意志,使 他時常名列前茅。在聖堂祈禱或默想,類斯的態度非常端莊、專一……和師長來往時,他又能充分表現出服從的精神。

初學期結束的那一天,他在都靈的楊柳谷 (Valsalice ) ─鮑思高神父下葬的地方─發了聖願。

編者按:本文截錄自《血染連江邊》第一章

標籤

about 不要當神父的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