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Francesco-di-Sales

聖方濟 · 沙雷氏 (St. Francis de Sales)

方濟於1567年8月21日出生於撤窩公國(Savoy)。1602年被祝聖為日內瓦主教,他貢獻自己的一生,為求已接受基督新教(加爾文教派)的沙布萊省( Le Chablais)的民眾,重返天主教信仰。藉著多方面的活動,他教導所有的基督信徒,都能獲取適合各自行業的靈修。他全心履行作為牧者的職責,以簡樸的心去接待簡樸的人,與基督新教徒討論神學觀點,將「入德之門」介紹給願意為基督服務的人,向他們介紹天主愛的秘密,細心地讓平信徒能度靈修生活,使虔敬的生活變得愉快及渴求的。他善用文字媒體,推介文化,以愛心及謙卑的智慧來接待每一個人。

他於1622年12月28日在法國里昂去世,於1665年被冊封為聖人。教宗庇護九世於1877年宣稱他為「教會聖師」,更於1923年正式宣稱他為公教傳播工作者及作家的主保。

節錄《慈幼家庭聖德》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七個良方-04
七個良方-05
七個良方-06
七個良方-07

聖人教你成聖 -- 聖方濟 沙雷氏 (St. Francis de Sales)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一百八十二期

聖方濟 沙雷氏生於十六世紀 (1567-1622),是日內瓦的主教,慶日為一月二十四日,是新聞工作者的主保。

方濟 沙雷氏出生於富裕家庭,長大後在著名的大學進修,並取得法律博士學位。

十八歲時,他突陷於失望的誘惑,恐怕自己喪失恩寵,死後會墮入永火地獄,但他說:「主啊!我死後縱使無法享見你的聖容,無法愛你;至少賜我今生能時時刻刻愛你。」接著他跪在聖母像前祈禱,失望的誘惑隨之消失。

一五九三年,聖方濟 沙雷氏受祝聖為神父,他是一位出色的講道者及靈修導師。他認為「成聖」絕不是神職人員和修道人的專利,而是所有基督徒皆可以做到的。......

”顯示更多”

當時,教區內的基督教勢力極大,方濟 沙雷氏甘願接受主教的派遣,勸化六萬個反對教會的基督徒。他編撰及派發了很多小冊子,並且到處講道,這份艱辛的工作使他多次處於死亡的邊緣。經過他五年的努力,信友的信仰得以堅強,皈依人數超越四萬。

一六零二年,方濟 沙雷氏獲祝聖為主教。其後,協助創立聖母往見修會。方濟 沙雷氏有著暴躁剛烈的性格,但他與天主的恩寵合作,成為一位慈祥可親的牧者。

聖方濟 沙雷氏教我們成聖,他說:「無論我們是處於甚麼境況或從事甚麼工作,我們皆能成聖。」,「生命的滿全就是愛的滿全,愛是生命的靈魂。」

”減少顯示”

18210
20808-a

慈幼家庭主保 聖方濟‧沙雷氏 St. Francis de Sales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二百零八期

聖方濟‧沙雷氏在一五六七年生於撒窩 (Savoy),他曾在巴黎攻讀哲學及神學,更在巴度亞 (Padua) 取得社會及教會法律博士學位。當他領受鐸品後,受主教之命,盡力使 Chablais 地區的加爾文基督教徒皈化。當他成為日內瓦主教後,仍居於 Annecy 四出講道,更致力推行特利騰大公會議的改革。......

”顯示更多”

方濟以一顆尊貴及敏銳的心和人文科學上的學識,成了一位出色的神師,他甚至將成聖之道《入德之門》展示給所有人。他深明文字傳播的重要,召集了一批飽學之士於 Thonon 設立學院,深入研究大眾傳播的科學,並為年青人提供專業的訓練。他與聖婦尚達 (Jane de Chantal) 一起創立了往見會 (Order of the Visitation)。聖人於一六二二年十二月廿八日在法國里昂去世。他的慶日定在一月廿四日,是為紀念遺體於一六二三年這一天遷移回 Annecy 。

方濟於一六六五年被冊封為聖人,並於一八七七年宣佈他為教會聖師,更於一九二三年正式宣稱他為公教傳播工作者及作家的主保。鮑思高神父從這位聖人身上的宗徒工作、仁愛和人文主義,啟發出自己的靈感,因而選奉聖方濟‧沙雷氏為慈幼會的主保 (Salesian一詞源自de Sales)。

”減少顯示”

聖方濟・沙雷氏之《愛主真諦》出版400週年 (1616-2016)--斐林豐神父

慈幼(方濟沙雷氏的)神恩 兩位前呼後應的神恩巨匠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二百八十六期

作者:范達民神父
翻譯:余富強神父

慈幼神修是紮實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為它源自教會歷史上兩位劃時代的人物:聖方濟沙雷氏和聖若望鮑思高。

各位慈幼家庭通訊的讀者和朋友,祝新年快樂 !

願2022年,給你們來帶幸福與喜樂!

在2021年12月28日,星期二,我們開始了紀念聖方濟沙雷氏的一年;在2022年12月28日,我們會慶祝這位偉大聖人的逝世400週年,他是當代一位以溫和聞名的聖人。1月24日是他的瞻禮日。我們鮑思高慈幼會士(Salesiani di Don Bosco) 的名字,正是出於這位聖人,聖方濟沙雷氏(St. Francis de SALES)。......

”顯示更多”

 

一天,鮑思高神父對一群在他身邊長大的青年說:「我們會稱自己為慈幼會會士(沙雷氏會士)。」就這樣,開始了這個美妙的「屬神創舉」;從而產生了今天鮑思高慈幼家庭。這粗壯的樹,深深紮根於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精神。同時這慈幼家庭亦從另一位偉大的人物、我們的鮑思高神父處,取得每天成長的營養;特別是藉鮑思高神父的行事風格、推行的組織和靈活的適應性。

今天我要把這兩位慈幼神恩的巨匠,放在一起來談論,正是因為他們一個承接一個的,成了教會的偉大恩賜。實在,鮑思高神父曉得如何把這神恩落實於他的孩子的日常生活環境中;成為一代宗師。他掌握了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動力,並在他給貧苦青年的教育和福傳工作上,加以運用。今天整個鮑思高慈幼家庭,擔負了讓這禮物保持活力的責任,並在教會和在世上傳揚它,讓眾人分享這禮物。

方濟沙雷氏和若望鮑思高,從搖籃開始就有很多象徵性的共通點。

兩位聖善的母親

聖方濟沙雷氏出生在薩瓦 (Savoyard)地區,那有溪流交錯的山谷,溪水源於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他的母親博伊西(Françoise de Boisy)很年輕時已懷了第一胎。一天她有幸在安錫(Annecy)瞻仰聖殮布;那有關耶穌苦難的講道觸動了她,那時她許諾,要讓腹中的孩子終身服侍耶穌。至於聖若望鮑思高,也是生於薩瓦地區的;他雖然不在是城堡裡出生,但他也跟方濟沙雷氏一樣,有一位慈愛和充滿信德的母親。一天麗達媽媽告訴她的兒子小若望:「當你來到這個世界時,我把你奉獻了給聖母。」而鮑思高神父亦會有一天,在都靈的這幅聖殮布前下跪朝拜。虔誠的母親會培養出聖人聖女——無論是像方濟沙雷氏般,在城堡裡;或是像小若望般,在窮鄉陋屋中。

傳說,方濟沙雷氏說出的第一句完整的句子是:「天主和我的母親非常愛我。」

實在,天主眷顧了方濟沙雷氏和小若望,祂賜他們心懷大志。方濟沙雷氏曾在巴黎和帕多瓦最負盛名的大學學習;而小若望則在咖啡館的閣樓靠著燭光學習。藉聖神的扶佑,他們能抱著總不言棄的心,面對人主的困難。終有一天,他們二人會「相遇」。

充滿恩寵的一年

聖方濟沙雷氏是教會歷中的偉人,而大家對他的敬重亦與日俱增;這都是因為他的洞察力、經驗和神修上的堅定信念,帶來了不斷擴展的成效。即使在他逝世四百年後,他對基督徒生活的教導、神修指導的方法、人與天主間關係的人文主義式的立場,仍能吸引今天的人。而鮑思高神父,就是演繹他教導的佼佼者。

在今年內,我們將舉行不同的活動,使大家更深入認識聖方濟沙雷氏、他的「慈幼」(沙雷氏)精神,尤其是通過鮑思高神父在華道角的神修經歷,認識這慈幼精神。我今天向大家致意,願上主祝福你們這新的一年;我亦邀請所有分享鮑思高神恩的朋友,一起品嘗慈幼神修那貼合人性的活力;這股似江河般澎湃的活力源自聖方濟沙雷氏、而藉鮑思高神父帶給我們的。以下我會介紹一些「慈幼精神」的金句,既是源於聖方濟沙雷氏內心的,更是鮑思高神父與他身邊的年青人,在生活中所踐行的。

  • 「天主的恩寵,絕不會未經我們同意而施工的。祂行事的力量,不是藉對我們的強制或約束,而是在於以愛吸引我們的心;祂不會侵犯我們的自由,而是教我們愛上祂。」
  • 這是聖方濟沙雷氏喜歡說的:「天主以慈愛的手引領我們;或許是藉聖召或一種呼喚;或許是通過朋友的聲音,帶來靈感或邀請,將我們吸引到祂身邊。有些時候,祂採取的是「搶先的預防」,因為祂常是先行的。天主不會勉強我們接受:祂會敲門,並等待我們給祂開門。
  • 「天主自會選擇在那些時刻、以甚麼方式向人呈現自己,及臨在他的生命中。」

聖方濟沙雷氏和鮑思高神父,都教導人把日常生活看作天主的表達。所說的愛,既是指從天主處接受的愛,亦是指我們回應天主時所表現的。兩位聖人都教我們,將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帶進生活中;並將生活帶進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中。這裡說的正是教宗方濟各所樂道的隔鄰的聖人聖德的中階 (medius ordo sanctitatis)。

我特別欣賞天主子民在忍耐中所表現的聖德,包括:在那些以極大的愛,撫養孩子的父母、那些努力工作養家糊口的人-男的女的、患病的人、總是帶著微笑的年長修道人;在他們每天的堅持中,我看到了戰鬥教會的聖德。很多時候,我們在隔壁鄰居身上發現這樣的聖德,那些住在我們中間的人,反映了天主的臨在。我們可以稱它為聖德的中階(一般人的聖德)

  • 「天主愛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做的好,而是全出自祂的美善。」

我們並不是由於感到「未能符合天主的要求」而要遵行天主的旨意;而是出自對天主慈悲的信賴。這是慈幼式的樂觀精神。聖方濟沙雷氏教導人,要以愛回應天主的愛:

  • 他祈禱說:「主啊!我會常常愛祢,至少在現世中我會常常愛祢!如果祢不讓我在永恆中愛祢,我至少會在今生中常常愛祢!......總之,我會常常信賴祢的慈悲!」

在以上的祈禱中,聖方濟沙雷氏所提出的危機(如果祢不讓我在永恆中愛祢),充份顯示出他神修的深度:抱著一顆愛主的心。他深信,天主愛的存在,那並不是在於有良好的感覺,而是在於遵行天父的旨意。這是聖方濟沙雷氏神修的核心,這也應成為整個鮑思高慈幼家庭的神修指引。

  • 「從天主的安慰走向賜安慰的天主,從興奮走向真愛。」
  • 「一切都出於愛,不要出於怕懼,因為促使我們去愛的是天主的憐憫,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勞。」

聖奧斯定說「除非我們的心靈能安息在祢內,它總得不到安息」。我們可以用馮.巴爾塔薩(von Balthasar)的話,說出聖方濟沙雷氏的心意:「啊,天主!祢的心,總不會得到安息,直到我們安息在祢內、直到時間和永恆融合為一。」而鮑思高神父所希望的是:願對基督的愛,帶領我們去愛護青年! 這是我們慈幼生活的基本態度。這對鮑思高慈幼家庭,不論是在今天或在將來,常是一項挑戰。

  • 「愛德是衡量我們祈禱的標準,因為我們對天主的愛應展現在對近鄰的愛上。」
  • 生活的祈禱就是:在進行任何活動時,都懷著愛主之情;如此我們的生活便成為持續不斷的祈禱。」
  • 「找時間停下來、靜下來,遠離喧囂和停不了的工作,這樣才能與天主傾訴;這是為我們自身的益處。」
  • 「在聖母瑪利亞身上,我們體會到,當天主看到人像瑪利亞一樣,懷著一顆完全開放的心時,天主會如何引導他去愛。瑪利亞藉著她的完全「自空」,接受了天主的圓滿;藉著她向天主的完全交托,她讓天主在她身上完成偉大的事。」

”減少顯示”

 

從內心做起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二百八十六期

作者:張冠榮修士

1567年8月21日,聖方濟.沙雷氏(St. Francis de Sales)在夏蕙的沙雷氏堡誕生;1622年12月28日在里昂去世。2022年,我們紀念沙雷氏逝世四百週年,並懷念他的聖德和對教會的貢獻,特別追憶他的嘉言懿行是很有意義的。今天,我想默念一句他常說的話:「培育從內心開始」(Formation is from within)。

我們知道鮑思高神父選擇了沙雷氏作為他修會的名字(Salesian Society慈幼會原文是沙雷氏會),也攝取了他的精神,作為自己修會的指導思想。鮑思高神父的第二位繼承人是歐培拉神父(Don Albera),他曾寫下:「至於慈幼會的教育法和原則,鮑思高神父抱持的,跟聖方濟沙雷氏是一樣的。」......

”顯示更多”

 

讓我們想想自由與教育的問題。現今的青年有很大的自由,但他們仍要追求更大的自由。教育者在這方面也遇到不少問題,正要他們深刻思考。聖方濟常想方設法使一個靈魂從內心成長,不單只要保護它免遭危險,還要使它有力地生活着。要做到這樣,沙雷氏認為主要加強人內在的裝備,把防禦建築在心內,這樣才不怕急流和風雨的襲擊。至於外表的防範,沙雷氏懷疑它的功效,於是只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培育從內心做起」(Formation is from within)。

沙雷氏不大同意在「溫室」中進行教育,他認為德行的力量不能在安穩中得着,而是在壓力下及在抗拒誘惑時賺取的。嚴厲的規格,各類的禁示,對現今的人來說,收效不大。真正的訓練必須從內心做起,也就是要培養出一種深刻的、個人的信念。

,依照沙雷氏的經驗,相信他是完全肯定和贊成鮑思高神父說的預防教育法。聖雲仙說:「沙雷氏絕對不會忽略各種禦防措施,尤其是對於未成熟的人。但他認為『愛』是那有機的活力,才能使人得到免疫力。」因此,我們更明白沙雷氏以下的說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愛!」、「在主的船上,所有划手都是自願的。」

基於上述原則,所以聖方濟從不下命令,他只會勸諭或請求。也因此,他不能容忍驕傲的人,這些驕傲的人會不惜一切,不論是用愛或用強力,都要使人屈服順從自己的意思。沙雷氏說:「這樣,你想比天主做得還要多。你想改變別人,好像他們都是屬於你的。」

有一次,沙雷氏在巴黎與貝德蒙席商討有關法國神職界改革事宜。貝德蒙席一開始就攻擊他們的衣着和舉止,但沙雷氏卻希望從他們的心靈改造開始。「我難以同意只從舉止、服飾、頭髮去改變一個人,我們似乎應從他們的內心着手… …內心是一切行動、工作的根源。如果內心有耶穌基督,外表行為很快就會顯示出來。」我們是不是也會埋怨學生校服不整,頭髮不合規格,要做的事就是要改造他們的內心。鮑思高神父說:「教育是一件跟心有關的事。」「如能得到別人的心,那麼一切都得到了。」

沙雷氏和鮑思高都在鼓勵我們要善待所有人。更提醒我們在宣講道理時,要謙虛,也要發自內心。沙雷氏說:「我喜歡那些出於愛別人,關心別人的宣講,而不是那些出於義怒的責備。甚至是對罪人,我們也要以極大的同情心去對待他們。」就像聖若望廿三世教宗的名言:「我是若瑟,你的兄弟!」

沙雷氏有時會被其他教內人士批評,說他對敵人太溫和。他回答說:「我尋求的是對他們的救贖,而不是為了困擾他們。」

加莫蒙席(Mons. Camus)說:「沙雷氏讓異教徒自由發揮,用最大的耐心來聆聽他們的說話......這樣形成了一種氣氛,當輪到他說話時,對方就樂意聽取,而他就能善用這時刻。」

慈幼會前總會長李載理神父(Fr. Ricceri)提醒我們說:「對待青年要多諒解,保持溫和平靜的態度,這樣一定可以得到良好的結果。仁者無敵!仁愛必勝!」

最後,讓我們聽聽沙雷氏苦口婆心的說話:「人的心是這樣的:你對它嚴厲,它就會惱怒。凡事都要平心靜氣地處理,千萬不要粗暴猛烈。粗暴猛烈只會破壞和產生憎恨。就算是做善功,若態度粗暴,也會變得毫無價值。相反,仁愛可以賺得別人的心,令人樂意為你效勞。」

”減少顯示”

聖方濟沙雷氏(一)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二百八十六期

作者:佚名
編校:張冠榮修士

生平簡介

童年

聖人於1567年8月21日,出生於撒瓦道冷鄉(Thorens, Savoy)的貴族家庭。父親Francis de Sales和母親Frances de Sionnaz皆為熱心教友,共育有十三個子女,方濟為長子。當時,撒瓦是一個獨立的公爵管轄區,但與法國有密切關係,也受到她強烈的影響。父親曾服侍於法國宫廷,四十歲左右時退居自己的堡壘,度勤勞、虔敬的生活。面對新興的誓反教,他取笑說:「這宗教比我還年輕十二年!」......

”顯示更多”

 

小方濟幼年在家裡接受教育,導師是一位名叫Deage的神父。他六、七歲時,入讀他家附近的La Roache 學校,並寄居於一位老師家中;兩年後入讀Annecy學校。十歲初領聖體和領受堅振聖事;十一歲向父母隠約透露,有志做神父。十五歲左右,他察覺到很多人不愛天主,甚至憎恨天主,於是開始計劃如何加以補賠。他銘記聖經上的教訓:「操劍者死於劍下」所以他決定要用温和良善、愛德的方法攻打異端。

十五歲時,父親送他去巴黎Clermont學院,在耶穌會士的啓導下攻讀文學(拉丁文、希臘文、猶太文)、哲學、神學。為迎合父親的意願,他也學習馬術、劍擊、舞蹈,期間接觸到不少貴族家庭的成員,但他不愛世俗場面。他憶述:「我年少在巴黎求學時,極願成聖修全德。當時我認為祈禱時應持有這樣或那樣的姿態,傾側頭部,因為我見到一個聖善的同學這樣做。我實行了一段時間,但並不因此而在聖德上有所進步。」幸而他最後找到一位好神師。他幾年後寫信給La Riviere神父說:「我年青時,很努力修煉温和謙遜之德。」他一週內吃素三天,身上佩戴由鐵線組成的腰帶。對聖母瑪利亞,他懷有一種温柔的敬禮。

考驗

神秘學的作者們認為,天主特別寵愛的靈魂,在生命的某一階段會受到嚴峻的考驗,目的是讓他們體驗到,如没有天主的聖寵,他們一點小事也做不成,因此這些考驗的結果是深切的謙遜。

二十歲時,方濟突然感覺到,他自幼體驗到的熱誠消失了,覺得頹喪乏力、枯乾,不但開始對神業和從前素來欣賞的事不感興趣,祈禱時還會分心,甚至認為過去的虔誠只是幻想,整個人和心志處於深淵的邊緣。天主預定論的道理令他困擾,有時覺得已被天主預定下地獄。他向神師述說困擾,神師勸他說:「你深信没有天主不能做什麼善事,這是對的。但是你也該信賴天主。你的意願是向善,即使你現在感到軟弱。面對這個意願,天主不會不給你助佑。」

可是,神師的說話並没有使方濟平靜;他服從,但內心的困擾卻没有消失。他覺得被天主遺棄了,害怕曾犯了什麼大罪,連自己也不發覺。他仔細省察自己,將自己的缺失放大。研讀一位耶穌會士有關預定論的書後,他作了一個宣言:「如果我知道自己會被定罪受罰,我要全心向我的最高判官說:『我的天主啊!願祢的旨意承行。』在靈魂的痛苦中,我祈求天主改變祂的判斷而對我說:『我的兒子,仰賴我吧!我不要罪人的死亡,卻要他活命,我唯一意願是聖化你。放心,我的小僕人,你雖然不肖,但仍忠誠,既然你信賴了我和我的仁慈,又想在痛苦中也光榮我的聖名,來進入你主人的福樂中』。」

他的困擾尚未完全解脫。在聖母祭台前,他重唸宣言,並矢發終身守貞之願,突然考驗雲消霧散,他回復平靜。

適逢巴黎發生暴亂,大學封閉,方濟於1588年回到家鄉──鄰近日內瓦的Brens。父親期望長子將來做律師、當議員,甚至做君主的顧問,於是安排方濟和次子Galesio 去義大利巴度亞(Padova)攻讀法律。

譏笑和誘惑

當時,巴度亞城約有五萬居民,其中二萬人是學生。宗教生活濃厚,在聖安多尼大殿周圍,還有本篤會、方濟會、道明會及耶穌會的修院。方濟奉耶穌會士Possevino做神師,定下時間表:每天四小時攻讀法律,四小時攻讀神學。

那時候,雖然有不少勤學正經的學生,但仍有不少學生無心向學,尤其是一些還俗的修道人,生活放蕩。

方濟讀書勤謹,生活純潔,成了一些壞學生的眼中釘。有人想拉他進入他們的生活圈套,一起耍樂,但他不予理會。讀書之餘,他參觀了著名的巴度亞植物公園,欣賞大自然。在林立的聖堂中,他特別喜愛到一座聖母領報小堂祈禱,在此他的聖召逐漸成熟。

一天晚上,壞同學見譏笑無效,竟然動起武來!方濟泰然自衛和還擊,壞同學還不罷休,竟暗設陷阱,以異性來引誘他,但亦告失敗。為了抗拒這些誘惑,方濟更加嚴勤自律,以致健康也受影響,開始變得瘦弱,經常發燒,幾乎到了死亡的邊緣,但後來竟奇蹟地復元過來。1591年9月5日,方濟以最優等成績畢業,得到法律博士學位。日後,在《入德之門》一書內,他寫道:「如果因為我們想度虔敬的生活,在修德的道路上進步,邁向永遠的美善,而受到別人的批評、抱怨、冤枉,任由他亂叫好了!」他自身經歷過這個考驗。重返家園途中,方濟前往Loreto朝聖,在聖母的小屋裡,他重發貞潔之願。

前途

當時,父親己搬到La Thuile堡壘居住,年事已高,極欲為他成婚,未來的新娘是附近一位貴族的女兒,才貌雙全。方濟以機智而堅決的手段,擺脫了這項婚事。父親得悉長子有意晉鐸,暴跳如雷。於此同時,撒瓦公爵Charles Emmanuel有意封方濟為國會議員,但被他婉拒。

方濟的表兄弟Louis de Sales 神父從中協助,成功說服原是日內瓦的主教、但被放逐於Annecy 的Claude de Granier總主教,擢升方濟為教區議會首席議員(議長)。按他說,這個崇高的地位,多少能安慰父親的心。

經方濟温言勸慰,母親從旁遊說,父親終於允准:「我兒,照天主所指示的去做吧!」當時還没有修院,於是在1593年6月12日,方濟領受副執事職,穿著黑袍,搬入主教府。

安內西當時只有三、四千居民,過著傳統的教友生活,政教關係良好。1593年12月8日,方濟晉升司鐸,數天後就職成為議長。他接受邀請,到處講道,很多人向他辦告解。有人妒忌他對主教的影響力,曾設法誣告他。方濟捫心無愧,照樣生活。最後,主教為他澄清謠言,從此回復原來的和諧。(待續)

”減少顯示”

 

聖方濟沙雷氏與聖若望鮑思高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二百六十二期

作者:張冠榮修士

1月份既有聖方濟沙雷氏瞻禮日(1月24日),又有聖鮑思高瞻禮日(1月31日),趁這時間讓我們一起看看沙雷氏和鮑思高,比較他們相同和不同之處。

1.關於出生的時代背景

方濟沙雷氏生於1567年,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薩瓦(Savoy)。那裡背靠著尤拉山與亞爾卑斯山,王朝的首都就是都靈市。方濟的父親是一名貴族,在安尼斯湖那邊有他的城堡,其擁有的果園和農場,出產蜂蜜和每天新鮮的牛奶;又有許多僕人,以及許多房間。......

”顯示更多”

若望鮑思高則生於1815年,約是二百年前,那時是滑鐵盧戰役之後的兩個月。若望的父親是一名貧窮的農夫,家住在新堡的亞斯底,距離都靈約15里。他的家庭在豐年時還過得去,荒年時則很艱苦。若望3歲時父親過世。媽媽瑪加利大精明又信賴天主,為了維持家庭,她拒絶了幾次再婚的請求,她自己雖然不識字,但對小若望卻抱有理想,將他送去鄉村的學校裡讀書和寫字。

2.晉升鐸品之路

方濟在15歲那一年去到巴黎求學,進入了一所耶穌會的名校,父親要他讀法律,那時方濟已感到天主的召喚,自己私下再加兩小時學習神學。他完成大學後,到巴度亞去考取博士學位,當時約25歲。

父親對自己高大英俊而又聰明的兒子深感自豪,想他在國家議會佔一席位。同時又安排他與一位門當戶對的女子結婚。方濟婉拒了,並透露出他要做神父的意願,他的父親覺得驚奇,傷心和沮喪。然後一位做教士的親戚想出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讓方濟晉鐸以後,在教區裡擔當一個僅次於主教的職務。方濟的父親接納了這個提議,認為能夠保持家族的聲望,方濟終於在26歲的時候,升了鐸品。

當若望15歲的時候,母親盡力把他送進基愛理的中學。他投靠了一個裁縫匠,在那裡也學了些音樂。除此之外,他還做過鐵工、木工,甚至在桌球室裡工作。這些工作對他將來從事的教育事業有莫大的幫助。從9歲開始,若望在一個奇異的夢指引下,就有走向天主的傾向,那是一個不斷而強烈的意願,要他去當神父。

靠著信德,努力和恆心,他進入了修院,學習了幾年,終於在1841年6月5日晉鐸,還有2個月就是他26歲的生日。

3.不是天賦的温和

從天賦的本性來說,方濟和若望都不是溫和的。方濟記下如何掙扎著控制自己的脾氣。有一次,方濟溫和地接受了一項惡毒而非自己引起的攻擊,有一位女士替他不值,反對他這樣做,她認為應對那種人給予教訓。方濟這樣寫道:「啊,尊貴的女士,你要我在一刻鐘的忿怒之下,拋棄我用了18年苦修得來的、寶貴的心靈平安嗎?」

在修院裡,若望是公認最易動火的。在那著名的夢裡,他與那些不聽他話的孩子打起架來。有時情況使他的忿怒到達爆炸的程度,但他仍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他效法聖方濟沙雷氏。他晉鐸時其中一個志向是:「聖方濟的愛德與溫和,將是我所做一切的指引。」

4.使命和傳教園地

方濟當時的使命,是去歸化北部一個名叫沙伯黎的地方,這地方的居民以前是信奉天主教的,但當時卻為極端而灰暗的賈爾文主義所佔有。因為那地方充滿敵意,無人自願前往工作。方濟接受了這使命。他遇到的偏見和頑固,有如一堵不能穿越的牆壁。有人下令見到他來時,要關閉所有門窗。但他保持平靜和有禮,並發起向每家每戶派發傳單的運動,漸漸賺得人民的皈依。他用了3、4年的時間使全境歸化,聖堂擠滿了數以百計的人,主日又聽到教堂的鐘聲,再次成為快樂的家庭日。

若望已經成為鮑思高神父,他面對的前景同樣令人氣餒。都靈市的青年令他神傷,城市正承受著工業革命浪潮的衝擊,青年湧入城中找工作及找住所,他們没有手藝,沒有家庭和朋友的支持。鮑思高神父立志拯救青年,他組織遊戲、旅行及音樂會,他還給予他們公教的教導,教他們祈禱,將彌撒和聖事介紹給他們。奇夢中的女士說:「若望,不要用拳頭,但要用溫和…..」

鮑思高神父稱這些周末舉行的青年聚會為「慶日祈禱院」,並將之命名為「聖方濟沙雷氏祈禱院」,在這裡不用尖銳的言詞,更不用拳頭,對過失加以忍耐、寬容和諒解,對污穢、粗率無禮的青年表現關懷愛護。

他的事業不斷擴展,貧苦無告及一文不名的孤兒前來求他收留。他沒有經費,唯有走遍全城,向朋友求助。當寄宿生增加時,他的母親也來幫助他。他以前課餘學來的手藝,現在大派用埸,可以為學生提供服務。

5.工作對象

鮑思高神父專注青少年的服務,沙雷氏則以傳教為重。方濟沙雷氏不久被擢升為主教。教區裡劃分了450個堂區。他上任之後,處理主教的職務極為認真勤謹。他立即開始了為期4年的探訪,訪問屬下的每一個堂區,每一間修道院。我們可以看見他騎馬翻山越嶺,旅程方面,春天可說是輕鬆;夏天相當辛苦;冬天簡直是可怕。還有,他以溫和堅毅的精神,推行大公會議的議決,重視神職人員的培育,因為他覺得人民值得有好的牧者。

6.給我靈魂

在鮑思高神父的談話中他告訴他的助手們,聖母將分派給他數以千計的學生,還有聖堂、學校和工場。這些預言後來都一一實現。

1854年,鮑思高神父的事業已擴展至一間學校。裡面分別有工藝生和讀書生。他利用自己的工藝基礎來開設課程,在拯救他們靈魂的同時,也照顧他們的身體,指導他們謀生的技能。

「給我靈魂」這句口號,是鮑思高神父取自聖方濟的,他經常這樣說:「主,為愛你之故,給我要拯救的靈魂。」有一晚在夜禱之後。鮑思高神父對環繞著他的學生們這樣說:「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對你們說。我想幫助你們做一件我極關心的事,就是讓你們的靈魂得救。這個不是我在這裡與你們一起的主要理由,而是唯一的理由。」他不要任何一個靈魂失落,為這個目的,他需要一支充滿他精神的軍隊。

7.建立修會

在1859年12月,鮑思高神父的房間裡聚集了年輕的助手們。他直率地說:「你們已是慈幼人了,我們現在要更進一步。我給你們一個星期來做決定。你們之中誰想一生專務服事天主,要與我一起創立一個修會,在教會內成立一個新的團體?」1859年12月18日,17個人簽下了成立慈幼會的文件,鮑思高神父當總會長,另外還有一位神父,其餘都是鮑思高神父的學生,其中有些還是10多歲的青年。

後來慈幼會這支軍隊,人數成千上萬,而且傳遍全世界,一切都是靠進教之佑的聖母,她是修會的始創者和支持者。

同一位聖母亦推動他為女孩子做事。1872年,他與瑪利‧道明尼加‧瑪沙利羅合力創辦了聖母進教之佑女修會,簡稱母佑會。瑪沙利羅只多活了9年,但她卻留下一昌盛的修會。

至於沙雷氏,他選了尚達爾女伯爵,一位有4個子女的寡婦,在1610年6月6日創立了往見會。

8.羽管筆和印刷墨

沙雷氏有著清晰、仔細又提高人們心靈修養的道理,許多人覺得他能給人心靈的平安。他們開始寫信給他,方濟每晚減省一些睡眠時間,在閃爍的燭光下,用他那羽管筆寫出來的珍貴文字去安慰、指導,以及實實在在的幫助別人。這些書信傳流下來,在戰爭時遺失了一些,但仍有二千二百封這樣的信,存留至今。

其中一些信被編輯成書,裡面最出名的一本是《入德之門》,該書的主題是人人皆可做聖人。這部書成了暢銷名著,譯成多國文字,再版了一千次,第二部書《論愛天主》涉及人靈深處的期盼,亦是一部經典。1877年教宗庇護九世冊封方濟為教會聖師。1922年,教宗庇護十一世奉方濟為「公教作者和記者的主保」。

鮑思高神父晉鐸後,即發現人們需要清楚簡單的善書。於是他編寫一本為學校用的《聖教史》。後來他又編寫了一本《聖經歷史》和一本《意大利歷史》,糾正了當時的人對聖教會的誤解。為一般教友,他又開辦了一份名為「公教閱讀」的刊物,以保衛聖教,抵抗攻擊,這份期刊亦極為暢銷。鮑思高神父留下了不少著作和書信。

9.慈幼會與沙雷氏的精神聯繫

現在讓我們在以下的項目裡,欣賞慈幼會與沙雷氏的精神聯繫:

  1. 樂觀的人文精神:慈幼會會憲17:「會士在聖方濟沙雷氏的人文精神薰陶下,……欣賞現世的價值,尤其是那些青少年所喜好的事物。」
  2. 可見到的愛:「親愛的狄奧狄木,當一個人知道被愛時,他自然地以愛還愛。」(論愛天主卷二:8章35頁)「我們單愛青少年是不夠的,他們必需知道他們是被愛護的。」(鮑聖行傳)
  3. 溫和的愛:「這所祈禱院奉聖方濟沙雷氏為主保,因為誰願意委身這種工作,應取法這位聖人的愛德及溫和的態度。」
  4. 救靈的熱誠:「在我來說,救靈神火是我們可敬的慈父主要的德行。」(尚達爾證供171頁)「鮑思高神父每進一步、發一言、辦一事,都是為拯救青年……的確,他唯一關心的只是人靈。」(慈幼會會憲21)
  5. 完全的自我犠牲:「許多人像我一樣相信,方濟主教在他對貧或富的大眾廣施仁愛服務時,耗盡了自己的精力,並縮短了自己的生命。」(證供67頁)「我已向天主許諾,連我最後一口氣也要貢獻給我疼愛的青年。」(慈幼會會憲1)
  6. 中庸之道:「一個看來像聖方濟沙雷氏的人對我說:『工作和節制將使慈幼會昌盛』」(鮑聖行傳十二冊:466頁)
  7. 歡度此刻,適應環境:「就算整個世界翻轉了,我也不會掛慮;天主自有方法使一切妥當。」(證供168-169頁)「慈幼會會士是現實的,對時代的徵兆有敏銳的觸覺。他深信天主透過當時的境況,顯出祂的聖意。」(慈幼會會憲19)

10.天朝二聖

方濟和若望兩位聖人都與天主密切結合,到了出類拔萃的境界。雖然他們自律甚嚴,但他們那種體諒別人需要的精神,是令人感動的。他們的行實,就充滿了這些動人的故事。

鮑思高神父以無比的慈愛關愛青年,照顧會士,及身邊所有的人。而聖教宗若望廿三世在「一個靈魂的日記」上,多次提及聖方濟。「他是最温良的聖人!我的生命應跟他一樣。……對他人抱著偉大而又溫和良善的態度,這就足夠了!」

啊!方濟,聖人中最溫和者;若望,聖人中最體諒別人者。兩顆天堂上的巨星,你們已在天堂上與天主一起,請幫助我們追隨你們的芳踪,效法你們的嘉言懿行。

”減少顯示”

Bulletin_287_4.jpg
Bulletin_287_5.jpg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二百八十七期

作者:范達民神父
翻譯:余富強神父

總會長訊息
聖方濟沙雷氏——珍貴的禮物

「聖方濟沙雷氏的愛德和溫良應在一切事上引導我。」這是鮑思高神父在他晉鐸前所定的志向;亦是他在教育工作上所依循的。慈幼教育法 (pedagogia salesiana) 也是以沙雷氏(Sales) 命名的。

一位老師最近寫道:「每天,我都到教室裡走走。在這疫情前每當我進入房間時,孩子們都會前來擠在我身邊。現在情況不同了。四、五年級的孩子本想前來,卻停了下來。而一年級學生更靜靜地坐著不動,疏離地沒有半點反應。這讓我擔憂,他們表達感情的能力是否失去了。」另一位老師補充說,「我們看到在中學生中,自我防衛的意識明顯增強了。」因為父母告訴他們 「該與人保持距離。」......

”顯示更多”

今天的孩子帶著多大的孤獨感、抑鬱、欠安全感?這會持續多久?在教育上,我們可作些什麼?

鮑思高神父說「人先要感到被愛,才會表達愛。」溫和良善的美德並非與生俱來的。

對鮑思高神父來說,溫和良善並非天性的一部分。他憶述,在九歲「奇夢」中醒來時,因拳打那些咒罵天主的惡少年,他的手仍在作痛。

青少年時,有一次鮑思高用上蠻力來捍衛他的朋友類斯高木祿。他自己寫下:「『誰要再欺侮他,就要倒霉! 』有好幾個最高大和最無禮的同學,採取了共同對抗的姿態,更威脅著我,同時在高木祿臉上,狠狠地打了兩個耳光。那時,我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由於手上沒有棍子和椅子,我隨手抓住其中一人的肩膀,用他作為武器打其他人。立刻有四個人被打倒地,其餘的人轉身尖叫著逃跑了。」

事後,善心的高木祿責備了他,不應如此運用他的蠻力說:「你的力氣使我吃驚,天主給你這力氣,不是叫你傷害同學的。你要寬恕,以善報惡。」這忠告似在回應「奇夢」中那人所說的話。「不要打他們,卻要用溫和、愛德去贏得你的這些朋友。」

鮑思高因而不僅學會了原諒人,更認識到控制自我的重要性。他把這事銘記於心,並勉力處處保持溫和良善;誰知道他為此而付出多少努力。耶穌說:「溫良的人要承受士地。」

「我尤其鼓勵你,修練溫和良善的美德,因為它溫暖心靈、贏得人心。」—— 聖方濟沙雷氏

鮑思高神父在修院期間,接觸到對聖方濟沙雷氏的頌歌,深受感動。他的退省日記中記載了晉鐸前所定的志向;其中第四項是「聖方濟沙雷氏的愛德和溫良應在一切事上引導我。」

在為新創辦的慶禮院命名時,鮑思高神父毫不猶疑地說:「它將稱為聖方濟沙雷氏慶禮院。」 稍後,他對首批願意跟隨他生活的年青人說:「我們將稱為慈幼會士(salesiani沙雷氏會士)。」 「因為我們的使命,要求我們常保持冷靜與溫和,我們將自己置於這位聖人的保護之下,藉他為我們求得天主的恩佑,好能學習他卓絕的溫和與賺取人靈的熱誠。」

溫和良善——這美德「比完美的貞潔更珍貴」——是「愛德的花朵」、「是付諸實踐的愛德」。 聖方濟沙雷氏給一位年輕的修女院院長寫道: 「我尤其鼓勵你,修練溫和良善的美德,因為它能溫暖心靈、贏得人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培拉總會長用了整份公函,談「溫良(dolcezza)」的美德。他感到戰爭後各國,在他們的關係中,忽視甚或鄙視這溫良的美德。「這溫良的美德,要求人好好控制自己的個性,糾正缺乏忍耐的行為;管好口舌,向與你交往的人,連一句冒犯的話也不去說。溫良的德行要求人,拒絕並放下任何形式的「暴力」,包括在言行舉止上的「暴力」。歐培拉神父給我們留下這警句:「一次充滿善意的點頭,猶如一面鏡子,反映著一顆高貴的心:他的心願是把喜悅帶給所接觸的每一個人。」

溫和良善跟「鋪上糖衣」或「味道的甘甜」不同。後者庸俗地的描述甜的味道。

溫和良善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控制不了的暴力才是軟弱的表現。溫和良善是和平、忍耐和謙遜等力量的表現。鮑思高神在行使權力時,總會把慈祥和堅持跟權力揉合一起。

這份溫和良善的精神,被深深植入初期慈幼會會士的心中;這是修會最早的傳承。我們千萬不可忽視它——更不用說失掉它;否則會嚴重危害我們的神恩身份。

對很多青年來說,跟慈幼家庭相遇時,通常感受最深的是那種親切感、感到受歡迎和愛意的關懷:這就是慈幼會的家庭精神。在修會早期,有人稱這是「慈幼會的第四個聖願」,其中包含著善良、工作與預防教育法。

我們無法想像,當處身於慈幼會家庭中 (包括慈幼會、母佑會、及慈幼家庭的三十二個組別) ,而見不到慈幼會的家庭精神這神恩特徵。教宗方濟各最近用了「華道角的選擇」,這富有啟發性的詞語,來描述這慈幼會的家庭精神。

今天我們的選擇是這慈幼式的仁愛、親情、親切感和臨在青年中。我們有一個寶藏,是從鮑思高神父那裡得到的禮物;讓我們勉力重振這慈幼家庭精神。

”減少顯示”

聖方濟沙雷氏與2022 的你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二百八十七期

作者:唐冠貽

我想和你分享奇異的時空,在2022年跳進 1622 年,400年前,一位從事心靈思想的偉大聖人,方濟沙雷氏(St. Francis de Sales)逝世,而同年有4位聖人被封聖:

1 西班牙的聖德肋撒(St. Teresa of Ávila)在她的內心世界中大有作為,並贏得了「神慰狂喜 」。

2 耶穌會傳教士,西班牙的 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 大有作為,探索遠東世界 ,向亞洲傳揚和平、天國的福音,認識真天主。(2021年也是主耶穌的愛與福音,傳達菲律賓五百周年紀念。)

3 西班牙的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是耶穌會的創設者,建立了偉大秩序並影響世界 ,不僅是精神上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更提高了人類學術和大學知識文明。(由此自然地凸顯耶穌會在中國的奇能和化功。)......

”顯示更多”

4 意大利的羅馬地區有聖斐理伯內利(St. Philip Neri)藉着小團體服務和神修,培養出有愛心的青年,他拒絕升到組織的上層形式來立善功,寧願在一個小規模社區裡做善事。而在他出生(1515年)300年後(1815),鮑思高神父誕生了,受到啓發跟隨他的腳步,發展了「慶禮院 (Oratory)」 ,在天主教世界中建立了一個慈幼會,成為專心照顧大量青年人的偉大典範!

我驚訝地發現在1622年前後 ,是一段困難時期,中國和歐洲都在戰爭中,缺乏食物和充斥著各種疾病,在這期間,人們如何辨別,又仍能感謝上主的天恩慈濟,令各位聖人做得更多如此出色工作,影響後世,由渺小而變得如此偉大?這全都是遵循上天的旨意和聖神的啟發 ,並可以從聖方濟沙雷氏的傑作中得到解答。

各位聖人可以在對天主的,精神上的神慰和感恩情懷,解釋作為回報到達了天主的真道,並向我們展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接近天主,踏上通往天堂的道路 。第一位去她的內心世界 (Inner),第二位冒險延伸到生活,和去遠方的外部世界(Outer),第三位建立一個大社團 (Big) 來服務上主與他人,第四位只是在小型 (Small) 有限的社區範圍內,為當地人民服務,當然首要在充滿天主的恩典和祈禱。

回顧我在鮑思高硏習中心服務9年,追求身心靈健康,拓展路向、目的、方法,尋找令自己和身邊所服務的主內兄弟姊妹幸福快樂的途徑,勇敢地進入不可知、不明白、不了解的神修境界,修練精神與物質世界 - 但可和諧並存,幸得神長和各位義工、同學、家長的支持,雖不完美但尚算達致和順的整合!最大的得益就是認識到,翻譯四本聖方濟沙雷氏《安慰心靈的思想》,令大家知道現代人生活如何、為什麼會迷失,但仍可能得到安慰!

正如400年前,世界局勢大亂的時候,聖方濟沙雷氏已經用最高能力,書文解釋真道精神,讓世人知道一切:希望來自上天 - 你們的天主!如果要分析聖人巨著,可以由敎會內最聞名,有很多人知道的《成聖之道》、《入德之門》着手。

但大多數抱平常心的平常人,想先得到心靈的慰藉,可以由《安慰心靈的思想》開始!當完成閱讀後,進而參讀《論天主的愛》,可更讓你了解天主的本質(當然我們也只是一滴水,是不可能明白一個海洋),但更重要的是由此知道,天主用了什麼方法愛我們人類!了解你應該主動去尋找,才能知道為什麼要去愛天主。

小結:

A) 如果你想安慰自己和身邊的人,你最好學習《安慰心靈的思想》(Consoling thoughts of St Francis de Sales)。

B) 如果你想知道天主的想法和關懷,你們最好學習《論天主的愛》/《愛主真諦》(Treaties on the Love of God)。

C) 如果你們想知道如何祈禱和準備永恆的獎賞,你最好學習並開始《成聖之道》/《入德之門》(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out life )。

再三感謝陳鴻基神師指導分享:「聖方濟沙雷氏:文化與福傳乃需要潛移默化、本位化,真正從內心誘發出來的德性,才使人信服和嚮往的。祝福。」

”減少顯示”

聖方濟沙雷氏(二)

《鮑思高家庭通訊》第二百八十七期

作者:佚名
編校:張冠榮修士

生平簡介(續)

沙布萊

撒瓦原有八個州,其中一個沙布萊因宗教戰爭,陷於加爾文教手中,已有六十年之久。聖堂被破壞,修道人被驅逐,禮儀被禁止,也禁止給嬰兒付洗,許多人搬遷,其餘的人屈服。1593年Charle Emmanuel公爵收復失土,再次要求主教委派數名神父去照顧教友,他們會受到兵士的保護。

方濟和他的表兄弟自動請纓。老父聞訊大驚,哀求主教說:「我已將我的長子,我全家的希望、幸福獻出,為教會服務,但我不忍坐視他陷身虎穴,作一個殉道者」。主教幾乎讓步,但方濟神父請主教堅持。......

”顯示更多”

1594年9月9日兩位年青神父徒步出發,約行了30公里,到達阿林格斯(Allinges)堡壘駐軍所在地。當時沙布萊有三萬人,只有一百人仍是天主教徒。對此景象,方濟不禁流淚。翌日下午兩位神父去托農(Thonon)那地區查詢,得悉城中只有十五名教友。下一個主日,方濟便始在聖堂證道,有一些加爾文教徒在場,也有八個天主教徒。當牧師講道完畢,方濟登上講台,大多數加爾文教徒離場,有人還咒駡他,只有八個天主教徒留下,牧師下令不准聽方濟的道理,方濟與類思只得在鄉間逐戶講道。有一次,夜歸途中,方濟為群狼圍襲,只得爬上樹,在冰天雪地中,露宿一宵,數度在路上,遭暴徒洗劫,也曾遭受暗殺,生命幾乎不保。

12月26日,聖斯德望瞻禮,七個聽眾中一人表示要忠心信仰,至死不渝。

1595年初, 鑒於聽眾少,方濟靈機一觸, 在夜間編撰了許多傳單,內容生動,理論正確; 兩年來, 每週向人派發, 收效甚宏。 後人收集成書付印, 命名為《辯論》。

稍後,方濟決定在托農(Thonon)定居( Rue du Vallon)。 每天清晨,往Drance河對岸的小堂獻祭 。1595年 4月20日 20日 一位律師率先棄邪歸正。

方濟日間外出探訪,證道, 晚上與人交談,夜間編寫傳單,主日在聖堂證道,有時也與牧師作公開辯論。

1596年聖誕, 80名加爾文教徒宣誓歸正,初次在托農(Thonon)奉獻子夜彌撒, 約有100人參加。

五年之久, 方濟百戰不撓工作, 沙布萊教務改觀 ,誓反教徒幾乎全部歸正。

1597年春,格蘭尼埃(Granier)主教年老多病,極需要一位助手,至秋季終於說服方濟接受任命,當輔理主教, 不過祝聖禮押後。1598年冬季,方濟赴羅馬覲見教宗格肋孟八世,在教宗面前接受升主教前的考試。

1601年4月5日,方濟的父親逝世,留下八個子女, 其中若望,方濟準備晉鐸。 1602年 正月,方濟奉派往巴黎調解政教關係。 期間各方面都請他講道,並協助加爾默羅會在法國創辦修院。

1602年,在歸途中,到達里昂, 得悉格蘭尼埃(Granier)主教逝世。 當年12月8日 方濟升任日內瓦主教。 14日內在安內西就職。

善牧主教

自宗教改革以來,方濟是第六位日內瓦的主教,許多教產落在誓反教手中, 因此教區非常貧窮,他打趣說:「昔日宗徒們比我還要窮。」 一貫保持慈祥和善的態度, 從不疾言厲色。 這位35歲的年輕主教,原定每天研讀兩小時,為能深入了解他的牧職, 但不能如願以償,主教公署不停有人到訪, 每逢主日, 必上要理課 ,他的母親絕不缺席,數月後,因聽眾太多,必須分在三座聖堂舉辦要理課, 方濟最受孩子喜愛,有人抱怨主教,與孩子們傾談浪費光陰,並且有失體統。 日後全教區內每間本堂都有主日要理課。 為培育司鐸, 他召開教區會議, 實施脫離騰大公會議之議案; 振興對聖體的敬禮,改革墮落的修會。

創立往見會

方濟一向景仰阿維拉的德蘭修女(Teresa of Ávila), 但覺得她嚴謹崇高的精神 ,雖能引導特選之靈魂高飛, 卻不適合於他, 也會令一般的教友敬而遠之, 有些刻苦非常美妙, 但很難效法,能令人止步。 他想引導眾人之心回歸信仰, 他愛眾人的靈魂,強者以及弱者,尤其是弱者,因為他們是多數。他想給自己的弟兄們一把簡易的金鎖匙,開啟天國之門:這鑰匙大家都能操作。它就是愛德,基督救贖的果實:愛德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1604年四旬期,方濟在Dijon 講避靜道理時,遇見尚達爾男爵夫人(Jane Francis de Chantal ),其丈夫1601年秋季逝世,留下一子三女。 當地的總主教, Andrea Fremyot是她的胞弟,方濟接受做她的神師, 透過交談,更多次藉著信件來往,指導她。 三年後方濟向她透露一計劃, 要創立一個女修會,特別效法聖母往見表姐依撒伯爾時所流露的德行-- 謙遜,虔敬, 友愛。 因此也肩負某一程度的給窮人、 病人的服務工作。

1610年6月6日在安內西創立第一座往見會修院,共四個成員,以尚達爾為會祖和第一任會長。其會規簡單,沒有許多嚴謹的要求和刻苦, 但集中於承行天主聖意,樣樣事情為愛天主而做。 雖然外表很平常, 但他們是真正的修道人。 可是一則因時機尚未成熟,二則為了附和里昂總主教Denis Simon de Marquemont 樞機的建議, 方濟作逐步取消修女外出服務,而把修會改為隠修修會,但保留了初期樸素,自然的精神,也保留了原來的名稱,在方濟在世期間,又創立了12座修院。1618年4月23日教宗保祿五世予以批批,有人稱方濟為往見會的會祖,他打趣說:「別給我這個稱號,我不是會祖,相反我拆散了我本來要創辦的。」但天主所做的是不會消失。為貧困者服務的理想,數年後由另一位聖人,聖文生‧德保接受,待時機成熟,在巴黎他創立了仁愛會。此外,1673年12月27日,在Paray le Monial 的往見會會院裡,耶穌顯現給一位年輕的修女,吩咐他傳揚耶穌聖心的敬禮:「 看 !這個心多麼深切愛人的靈魂。」 這位修女就是聖女瑪加利大。(待續)

”減少顯示”

中文書目

SNB0039.jpg

書名
成聖捷徑
Introduction to the Devout Life
作者:
聖方濟沙雷氏 著 / 李紹崑 譯
年份:1993
出版社:慈幼出版社

SF02

書名
愛主真諦
Treatise on the Love of God
作者:
聖方濟各‧撒肋爵
年份:2009
出版社: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社

SF01

書名
聖方濟各撒肋爵
作者:
M.V. Woodgate
年份:1969
出版社:台灣光啟出版社

SNB0182.jpg

書名
論聖方濟沙雷氏文選
作者:
張冠榮 選譯
年份:2000
出版社:慈幼出版社

633912336949070920.jpg

書名
釋放你的心靈——聖方濟.沙雷的靈修
作者:
John Kirvan
納德 譯
年份:2008
出版社:上智文化事業

54350062.jpg

書名
溫良慈愛的導師聖方濟‧沙雷氏
作者:
Catherine Fino著
姚惠民 譯
年份:2012
出版社:良友之聲出版社

54350320.jpg

書名
聖若望・鮑思高是聖方濟・沙雷氏的忠實弟子嗎?
比對兩位聖人神修的七道良方
(一)友情
作者:
Rene T. Lagaya詹尼・吉利內(Gianni Ghiglione)
慈幼會翻譯組 譯
年份:2022
出版社:鮑思高出版協會

比對兩位聖人神修的七道良方(一)友情

書名
聖若望・鮑思高是聖方濟・沙雷氏的忠實弟子嗎?
比對兩位聖人神修的七道良方
(一)友情
作者:
Rene T. Lagaya詹尼・吉利內(Gianni Ghiglione)
慈幼會翻譯組 譯
年份:2022
出版社:鮑思高出版協會

牧民熱誠

書名
聖若望・鮑思高是聖方濟・沙雷氏的忠實弟子嗎?
比對兩位聖人神修的七道良方
(二)與我靈的牧民熱誠
作者:
Rene T. Lagaya詹尼・吉利內(Gianni Ghiglione)
慈幼會翻譯組 譯
年份:2022
出版社:鮑思高出版協會

依納爵式分辨之道封面設計完稿

書名
在平凡中尋找不凡
作者:
多瑪斯.戴立
林桂屏 譯
年份:2022
出版社:上智出版社

神修系列-web-icon

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