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鐸40》後感

陳鴻基神父

在豐子愷描述追求人生「三層樓」的啟示中,他認為物質生活的享受是無法帶來精神的富足;同樣地,精神的富有補足不了靈魂的終向,即享見天主的「聖聖聖」,趨向真、善、美及永恆生命的境界。因此,修道生活和婚姻生活乃殊道同歸,兩者都浸淫在天主的聖愛之中,並以此為終向。

有很多人會贊同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說法:

「天主的寶藏就是使人在司鐸身上看到天主。」如果修道生活在愛主愛人的地方看不準確,也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在俗生活質素「不對焦」、走樣、或趨不穩,更遑論生活進步而日臻於德。

成熟的公教家庭會有成熟的家庭生活、成長過程,以及完整的計劃和目標,促進培育成熟的聖召種子。我自幼在一個傳統和成熟的教友家庭成長,雖然長輩和親友們都非常鼓勵我,效法我的伯父成功地成為一位教區神父,但我接過伯父遺下來的聖爵和聖盤時,卻一路認為聖召這條路實屬漫漫兮,生命還是任我闖,任我行才對。小學時候的我,漫不經心,非常頑皮,不知天高地厚。我的父母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往往只有一個結論,就是把我送到澳門寄宿:「帶你過去三巴仔!」每次聽到這句話,我就如驚弓之鳥,因為過了澳門海,頑皮的「武功」會盡失。我從來未想過,自己竟然會選擇慈幼會,這真是天主的恩賜!

幸好,這個聖召在很多基督徒的家庭的切磋琢磨之下,始終沒有令人失望,還欣悅地使有些人充滿希望,這要感謝天主和聖母的愛護,使我能夠渡過四十年的鐸職生活。正如我所敬佩的盧雲神父曾說過:「在生命旅程中,你需要經過最美好,還有最艱難的時刻,才能夠達至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境界。」

我也為自己定下今後的志向,就是以耶穌聖體、聖母瑪利亞及希望為目的。

但願在我的慈幼會修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展示耶穌的聖體,是為了青少年而被分開。聖體為眾人犧牲,旨在使每一個人都能修德、成聖,並影響到他們的家庭、社會、教會大家庭和全世界。

其次,聖母不斷地提醒我,不要過份依賴自己和人力,而應該更依靠天主和她。在修道的生活中,我遇過不少的困難和挫折,可是,我只視它們為練歷,緊記聖母的叮嚀是最重要的,不要信賴自己和人力,至緊要是信賴天主和聖母。

最後,希望是今日年青一輩最缺乏的!

鮑思高神父在死之前哭了十五次,可能我未必可以有這樣的福份,但在早前的奮鬥中,我哭了三十多次。我會銘記鮑聖聖訓:「與我靈,取其餘」,不要做到:「與我靈,貨清零」。今後我也要自強不息,仿效豐子愷的哲理,為主為青少年,更為修會。因病而死不掉故不用怕,要為主而活,為主而幹,更為主而延年益壽!

最後是勉勵青少年的話:

「青少年!請甦醒!

壞環境!不躺平!

望好景!無高淸?

木十架!永垂青!」

Eros 不是停留在性愛中,而是趨向天主的愛和祂永恆的生命之中。

天主是「無得飛起」和「unfriend」的,祂給予我們的數學公式:

       1十字架 + 3釘 = 4寬恕

forgiven; to forgive is not to forget; 但是for/giving = for/getting。

在結婚生活中,二人會否珍惜結婚時那張新床?同樣地,在修道生活會中,團體會否珍惜收到的那張餐桌、經壇和祭台?

因此,婚姻和貞潔是殊途同歸,我們應以適切的尊崇、尊重及忍耐,踏上修德成聖之旅,以那串生活的玫瑰念珠,誦念默想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這些瞬間是玄妙、是現實、是歡喜、是痛苦、是喜樂、是光明、是獨身、也是大家庭。

最緊要銘記心:千祈不要輸掉靈魂給魔鬼!

標籤

about 《晉鐸40》 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