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長訊息

撒種者「在黑暗中撒種」那神聖的愚昧

歐達德神父

在對觀福音中,撒種者的比喻,是福音教導中一幅重要並強而有力的圖像。乍看之下,它是一個簡單的比喻,講述人接受天主聖言的不同方式。然而,在深入探究後卻揭示出另一個訊息,特別是針對教育和牧民工作的訊息。

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撒種者身上,從他的表現,可把他稱為「在黑暗中的撒種者」:他的行為顯出一份無限的慷慨;看似是效率低的行動,卻挑戰了人對結果和控制的想法。

與其將反思的核心放在四種土地上,不如放在撒種者的形象和他的行動上。他出去撒種,動作直接,幾乎毫無預算。他沒有預先繪製田地地圖;他沒有選擇最有希望的地塊;他沒有小心避開石頭和荊棘,而是隨意播種。這並非現代農耕的行為,沒有優化資源及獲取最大成效的心思。相反,它在遵從另一種神聖的邏輯,一種豐盛和無條件付出的邏輯。

在教育和牧民工作的考量上,我們面對的最大誘惑:是追求效率和追求即時可衡量的成果。教育工作者、傳教士、神父和家長,常常被「農作者精打細算的心」所困擾。我們傾向於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那些我們認為有回報的地方:才華洋溢的學生、虔誠的教友、最積極回應的青年群組。我們很自然的會忽視那「撒在路旁的」--冥頑不受教的;那些「在石頭地上的」--只有五分鐘熱情的;「在荊棘中的」--在複雜而令人窒息的環境中生活的。然而,這比喻告訴我們,聖言的種子、關懷的種子、知識的種子、見證的種子,必須撒遍各處,不去計較,不帶任何偏見。「在黑暗中播種」首先意味著:出於全然的慷慨、不受成功率有多大的限制,而是出於對種子本質堅定的信念。種子正是這種不論貴賤的愛心、將自己奉獻給所有人的慷慨;它不是一項投資,而是一份全心交付的禮物。

其次,「在黑暗中播種」揭示了另一要點,即我們角色中需要的謙卑。 「黑暗」不僅指播種者不去計較土地的品質;也指他接受人心內的奧秘。教育者和牧者無法「看透」他人的靈魂。他們無法完全了解那些曾經歷的傷痛、隱藏的恐懼和潛意識的抗拒;正是這些讓人心表現得像路面一樣堅硬,或像一層薄薄的土壤那樣的淺薄。他們也無法看透世俗的憂慮或誘惑會如何扼殺一次又一次的善意接觸。

在「黑暗」中行動意味著,明白成長的過程不是由我們掌控的。我們的任務只是播種,而促成發芽、成長的是一種奧祕的動力;那涉及人的自由(土壤)、種子的內質(聖言、愛)以及恩寵的作為(陽光和雨水並不是來自播種者的)。這種意識,將我們從兩種截然相反,但同屬負面的心理承擔中釋放出來:即人的傲慢--認為自己是他人的成功締造者;以及人的沮喪--認為自己要對他人失敗負責。在黑暗中播種的教育者,他知道他的工作是重要的,但掌控的並不是他。他會付出、策劃、陪伴,但最終他仍要謙恭地退居一旁,尊重他人身上那神聖的自由。在這份自由中,種子與土地能進行真正的相交。

說到底,「在黑暗中播種」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行為。為什麼播種者明知會失掉許多種子,仍會繼續不計較地播種呢?因為他信靠的並非播種的成功率,而是種子那強大的生命力。他知道,無論是在路旁、在石頭地或荊棘叢中,種子本身都蘊藏著堅強的生命力;只要落在一小片好地上,種子就能結出果實,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教訓,它提醒教育者和牧民工作者,要遠避「從眾的規範」及「懼怕辛勞」的誘惑。面對歧視、冷漠或敵意,人們很容易停止播種,並告訴自己:「這根本是不值得的」。相反,這個比喻提醒我們,應注意的是種子的品質,而不是種子會落在怎樣的土地上。我們的任務不是計算收穫的會有多少,而是確保我們所播的是好種子;那包括說話的真誠、見證的可信、關願中的耐性和堅定的文化素養。

播種者的希望並非空泛的樂觀,而是對真、善、美的堅信。慷慨的付出自會讓種子生出力量,並以一種我們預測不到的方式和不由我們控制的方式,找到發芽的途徑。

播種者的比喻,將我們從追求即時成果的慾念中解放出來,並以謙卑和希望,培養付出而不求回報的精神。 「在黑暗中播種」並非盲目或幼稚的行為,而是最現實和最有成效的。因為它是植根於天主無盡的給予,以及人自由的奧秘。對教育者和牧者來說,這意味著不求回報地付出愛、教導,而非克意的塑造;以忠誠的服務見證、不去擔心能否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更好說,這種慷慨播種的首要果實,不是土地能生長些甚麼,而是播種者的內心轉變:他能以「慷慨和充滿希望的神聖的愚昧」行動、愛。

余富強神父譯

標籤

about 總會長訊息:撒種者「在黑暗中撒種」那神聖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