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心聲

長洲慶禮院雜憶(二):生活中的宗教

敏華

翻看長洲慶禮院的舊照片,其中一張是幾位身穿黑長袍的神長和一大班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在慶禮院沙地球場旁邊的聖母像旁留影,這「盛況」近年少見。就以自己現時的堂區為例,我們只有一位神父週末來主持彌撒(因為人數太少,沒有本堂神父),出席彌撒的差不多全是白髮蒼蒼的老教友。天主教教友嚴重青黃不接,十年後會是甚麼光景?

現在的家庭架構與六七十年代固然不同,但天主教會近年未能吸納年輕教友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很多年青人在天主教學校領洗甚至領了堅振,卻於畢業後就遠離宗教。他們告訴我:「我完全感受不到所謂基督的愛」、「我體驗不到天主的存在」、「宗教本身就是束縛」,聽見之後十分唏噓。

最近跟幾位長洲慶禮院舊生聊起這個問題。他們都是六七十年代加入慶禮院的,長大成人後「出香港搵食」,離開了長洲但仍然心繫慈幼會,信仰堅定。我問:以前的慈幼神長是怎樣令你們信教的?他們說,沒有神長「要」他們信教,而是慈幼會士的身教一直影響著他們。當年會士於慶禮院營造了一個培育青年的環境,透過足球、音樂和各種有益身心的康樂活動凝聚一眾慶禮院生。每次活動前,神長會帶領大家祈禱,教導天主教要理,讓大家認識天主。每逢大瞻禮如聖母無原罪瞻禮、鮑思高瞻禮、聖誕節及復活節等,更會特別舉行彌撒和聯歡會。即使是「出香港」旅行,神長也會在當地聖堂舉行彌撒,或帶備簡單裝備就地舉行感恩祭。家父憶述,當年的陳日君神父率領幾十個長洲慶禮院生到大東山遠足,到達山頂的爛頭營後,就地取材建了一個簡單的祭台,跟他們說:「我們現在身在山上,與天主的距離更加近,所以大家用心祈禱,天主一定聽得到啊。」大家聽到神父這麼說,也就特別用心參與那台彌撒,事隔多年,當年的情境依然深深印在腦海中。

當年慶禮院神長在艱苦的情況下陪伴小孩子成長,將祈禱和要理融入生活當中,讓他們有機會接近天主,在成長路上認識真理。那一代慶禮院生有幸在慈幼會士身上見證甚麼是無私奉獻,透過在慶禮院體驗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交往,同時孕育出深厚的信仰根基。所以家父不止一次對我說:「六七十年代的長洲青年人能接觸到慈幼會的教育,絕對是蒙天主特別祝福啊!」長洲有不少青年因為慈幼會而成為天主教徒,一眾慶禮院生一生深受預防教育法的影響,然而並不是每一顆種子都可以結出果實,畢竟人長大了,際遇迥異,往後的路怎麼走也要靠自己選擇了。

教會前路怎樣走?我茫無頭緒。

標籤

about 讀者心聲:生活中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