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教育法 — 來自天主之心的禮物
張冠榮修士
資料來源:H.M. Bonetti神父
慈幼會第一條會憲是這樣寫的:「懷著謙虛的感恩之情,我們相信慈幼會的誕生,不是出於人的作為,而是出於天主的主動。」事實上,我們都渴望被愛。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渴!」祂是渴望什麼呢?耶穌對聖女加大利納說:「我溢於言表地渴望你的救贖,更甚於我渴望苦難!」我們都知道,天主愛我們,這種親切的愛,是深度熱情的。這熾熱的愛是出於天主的本性;它不是看我們是誰,它是看天主是誰。要明白預防教育法裡的「親切的愛」須先明白天主熱烈的愛。
能夠接受這樣的愛是件美事。神學家拉拿這樣說:「愛不是靠思想來了解的;當你被愛時就會了解。」實際上,我們從多個層面感受到愛:團體方面——來自我們的兄弟姊妹;職務方面——來自青年;宗教方面——來自天主。鮑思高神父就有這種來自天主對青年的愛:「我愛你們……沒有人比我更愛你們!」
慈幼會會士及老師對青年的愛就是以天主為根源的。天主樂與我們同在,慈幼會會士及老師亦喜歡與青年在一起;天主因我們的存在而喜悅,慈幼會會士及老師亦以青年為喜悅。這裡沒有值得或不值得的問題,因為不拘我們是誰,天主都主動愛我們。我們實踐預防教育法裡「親切的愛」的時候,就是效法天主那主動而熱烈的愛。我們學習天主的愛,即讓我們用同樣的愛去愛。我們「聆聽和陪伴」青年,就像天主聆聽和陪伴我們一樣。愛帶領我們去「臨在」。天主24小時與我們同在,我們也24小時與青年同在。
恐懼。在九歲奇夢裡,小若望怕了,他感到混亂和怕懼。我答道:「我是一個貧窮無知的小孩。」事實上,負面的怕懼不利於預防教育法:一,理智方面,怕懼阻止聆聽;二,仁愛方面,怕懼阻止接觸;三,宗教方面,怕懼阻止成長。然而透過瑪利亞小若望克服了他的怕懼,他學會完全信任上智的安排:透過天主聖言,瑪利亞成為他的母親(瑪利亞教鮑思高的多是聖經上的智慧),而透過天主聖言,鮑思高成為孩子們的父親。
天主的愛反映在鮑思高神父的身上,祂是預防教育法的天主。當我們模仿天主,用預防教育法教導青年的時候,我們就成為天主對青年的愛。
預防教育法有強大恢復的力量:請看聖經上的比方:撒瑪黎亞婦人,亡羊,失了的銀幣,浪子等的比喻。愛是關於犠牲的,即在需要時擔負起痛苦,宗教上的犠牲,更要求付出你的性命。但是天主把暴力,罪惡、痛苦都轉成了復活,人類的新生是基於天主的生命,祂是我們愛和犠牲的原因。我們為了祂的愛,被召作青年的父親/天主。
如果天主不嫌我們的罪而愛我們,我們為什麼要躲避罪惡呢? 這個問題我們得從積極方面想,德行是要我們把心打開,以接受更多天主的愛。我們作一個比方,想想太陽和窗簾。雖然太陽常是一樣,但若我們把窗簾拉上,太陽光便不能進入屋內。罪惡就是讓較少天主的愛進入我們心內。又譬如風和愛。風只是一種,但我有順風和逆風兩種感受。天主的愛常是一樣,但也要看我們怎樣去接受。整個的教育事業不外乎放入更多陽光,就是更多的聖寵和愛。風常在那裡,但我們要看自己,所處的方位,怎樣的位置能使我們更舒服。預防教育法的主旨,也是要我們放入更多陽光,更多的愛。留意,如果我們不察覺天主的愛,我們便可能失去了預防教育法的真諦。
「看,我使大地更新!」天主聖神有更新萬物的神妙功能。在這個觀點下,我們不必畏懼生活上的艱苦。困難有如繭,它能幫助蝴蝶,保護蝴蝶,最後能夠讓蝴蝶健康地破繭而出。鮑思高年青時艱苦的生活,正是準備他為將來的使命。鮑思高神父知道怎樣「修理」心靈受到損壞的青年,使他們恢復得比從前更美麗。鮑思高神父模仿至愛的天主,他模仿天主在我們失足跌倒後如何對待和幫助我們。
愛是天主本性的一部份。「予我靈、取其餘」是鮑思高神父本性的一部份。「予我靈、取其餘」(以下簡稱「予我靈」)不是關於青年,而是關於鮑思高神父自身的,這是從內到外的他,這是關於恩寵的本性。
德蘭修女說:「信德的果實是明白『我渴!』。鮑思高神父則說:「信德的果實是明白『予我靈』。其實「予我靈」是十字架上耶穌的一個祈禱,一個渴求。我們修士在發聖願的時候不是配帶一個十字架嗎,十字架上刻著的圖像是善牧,就是要提醒我們:善牧渴求的是「予我靈」。我們透過站在十字架下,學習「予我靈」的直正意義。
「我擔心你們中有些人仍然未真正遇見耶穌,就單對單的模樣,即單獨地見耶穌。我們該在聖堂裡用些時間。你們有沒有用靈魂的眼睛看祂如何愛你。你真的認識生活的耶穌?不是從書中看到的耶穌,而是在心中與祂在一起的耶穌。你有沒有聽到祂對你說的愛情的話? 」(德蘭修女)為使預防教育法成功,你要培植與耶穌相遇,與祂在事工中相遇。「你們為最小的兄弟所做的就是為我做的!」(瑪25)
謙遜 謙遜是愛的圖表,愛的寒暑表。愛的相反不是恨,是驕傲,天主是自我空虛的善,「祂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如果天主是愛,那麼祂也應是謙遜。須知「予我靈」也包括「給我你的罪。」
以下是聖熱羅尼莫的故事。聖人到了一處,耶穌向他說:「我想你給我一樣東西!」聖人說:「是這個嗎?」耶穌說:「不是!」聖人說:「是那個嗎?」耶穌說:「不是!」聖人問:「那麼你要的是什麼呢?」耶穌說:「給我你的罪!」
天主願意我們分享祂的生命,獲得生命的障礙就是罪。罪是一件私人的事,我們不會隨意把自己的罪示人,我們把它們奉獻給天主,表示我們完全信任祂。天主愛謙卑的人,鮑思高神父也是愛謙卑的,他樂意分擔窮人的命運,包括衣服、食物、生活環境、工作。他說:「如果那是孩子們的命運,那也是我的命運。」
基督按本性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卻按恩寵成為怎樣的人。(他為了別人的益處而生活)(真福瑪米安院長)。
天主也是溫良的(Tender),鮑思高神父在他的決志中,常想求不要太心軟,但他總不成功,因為他的本性是溫良的。「我的孩子們……先知走到上主面前,因罪而認識救恩,藉著天主的溫良和仁慈……引領我們的脚步踏上平安的道路。」
天主形容自己為容易受傷的、溫良的,敏於知道我們的受苦。親切的愛不祗是無條件的、謙虛的,它也是温良的,能令祂感到傷心的。它不祗是會犧牲的大愛,它也是熱情的,富有感情的元素。鮑思高神父自願熱切的愛青年,但不能說他需要青年。
愛與敏感是攜手同行的,深深的愛表示深深的敏感。整個對耶穌聖心的敬禮就在乎這一點,天主極渴望我們愛祂。「天主渴望我們渴望祂」(聖奧斯定)(拉丁原文:Deus Sitit Sitiri)可以說:「天主急不及待我們的死亡。」因為那時祂可以與我們結合在一起。
尊嚴與神聖 人渴望麵包,也渴望尊嚴。人有人性的尊嚴,天主有神性的尊嚴。價值的感覺是來自被需要。鮑思高神父猶如一面鏡子,當青年正視他的眼睛時,他們就看到自己的尊嚴被折射回來。尊嚴是個別的。有如牧人放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遺失的一隻,因為牠是獨一無二的。
父性 鮑思高神父對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孤兒說:「來到我處吧!我要做你的父親。」孩子們在鮑思高神父身上找到一個父親。因為他們在找到以後,能夠自己重新建構天主的形象。天主的形象使我們成為我所是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