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母佑兒童工藝院的回憶

我與「鮑思高」(七)

紫石

宗教生活(下)

大瞻禮

瞻禮是教會的慶日,「鮑思高」非常重視。我們這些學生也非常樂意過瞻禮日,一來那天會非常「熱鬧」,二來那天我們可以吃好點的了!所過的瞻禮包括耶穌聖誕、基督復活、聖神降臨、聖母升天等。除此之外,還有聖鮑思高瞻禮(1月31日)和進教之佑慶日。

每逢瞻禮日都會有大禮彌撒,每台進行一個半小時,當中還會唱經。每逢大瞻禮都有許多教友前來望彌撒,到後期人數亦越來越多,教堂前面的空場、樓房前面的操場,及至聖母亭前都擠滿人,我們有什麼事要辦,便要從人叢中穿行。

迎接復活瞻禮,自前一個星期日的聖枝主日開始有一系列的聖週活動:在聖週五苦難日有大段的聖經誦讀,自然是以拉丁文來唸。唸那樣長篇幅的拉丁文,自要有非常好的拉丁文功底,很自然是會由方神父等來唸。雖然我們不懂拉丁文,但是那份神聖及肅穆的氣氛是每個人都感受得到。

唱經

我對「唱經」有一段特別的回憶:自1952年的後半年,我開始擔任唱經班的領唱。後來我才得知原領唱是李剛,他1952年離開「鮑思高」,本來由李博強接替他,但是,李是擰性子,性格比較固執和倔強,需要多花時間於學習上。居神父說他的嗓子有刺,不夠清亮,就讓我們童聲裡的幾位來試試,結果我被選中了。

雖然只在瞻禮日才唱經,但平時需要多練習,所以唱經班的人要抽出一定時間來準備。唱經班的總指揮自然是居神父,彈琴的是迪百里神父。唱經的同學則是從各個班裡,挑選嗓音比較好的,組成第一音、第二音和第三音。

大瞻禮的唱經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彌撒經文,如Kyrie(上主求祢垂憐)、Credo(信經)、Sanctus(聖,聖,聖)、Agnus Dei(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等;二是加唱的其他聖歌。因著居神父的音樂素養及他激情而認真負責的態度,我們這支唱經隊伍訓練有素,往往得到參與彌撒的教友們認可和讚賞。我們也因此曾到過大沙拉修道院、苦修會等獻唱。

學習

前面曾述說過,學校分為大班和小班。1950年的時候,我開始上三年級,算是小班,比我還低年級的還有一個小班。小班冠名「幼」字,大班冠名「工」字。我們的班叫幼三班,後來升到幼四班。到了大班,就是五年級,叫工一班,六年級叫工二班。上面還有工三、工四到工五班,工五班是初中三年級,而在「鮑思高」再高年級就沒有了,個別同學只好到外面繼續上學。

當時除了語文、數學之外,還有要理課。要理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主要講論天主教的道理,教材是《要理問答》,居禮端神父在教授時,還給我們說了許多有趣的事情。

語文課與外面的教材不同,也加插了《尺牘》課。現今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尺牘」,實際上就是書信。在過去,寫信有固定格式,對什麼人有什麼稱呼,如「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等等,這對我後來學習和理解古文很有好處。

學工

到了大班,即工一班之後,開始半工半讀。每天上午上課,下午學工,晚上自習。學校裡有木匠、皮匠、縫紉三個工種。我是學縫紉的,對其它工種的生活情況不太瞭解,只見過他們工作的車間。

在縫紉班裡,負責人是范慈神父和葉德成修士,另有一位姓余的保守生。余是從本校畢業的,非常年輕,由於總愛打瞌睡,故外號叫「睡覺」,但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在縫紉班裡,有各個年級的同學,年級高加上已經學得技術的,參與做活;年級小的則從頭學起。我便是從頭學起的一員。

首先,每個人獲發一塊方形的藍布,而我們每天就在這塊藍布上做功課。先是用針線給這塊布鎖邊;然後學習各種不同的針腳。各種針腳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倒針」是將兩塊布連在一起的,用途最廣。在布上裁一道口子,為的是讓我們學習縫補衣服。這些基本功之後,開始學習使用縫紉機砸直趟,然後學習做簡單的活,如做襯衫、褲子等。當然,像上袖子、做褲兜、上檔這類的活比較複雜,要後來才能學到。到我要離開學校的時候,我基本上能夠做襯衫了。

前面也曾說過,我的手特別笨。雖然都聽懂了老師所講的,但是雙手總不聽使喚,比其他同學差多了。再者,我抱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對學習手藝不重視,所以在工科,我不是好學生,加上愛說話,經常受到范慈神父的勸諫。雖然如此,范神父對我還是比較瞭解,經常給我講解一些東西,如有一次用秤稱東西的時候,他給我講kg(千克)是怎麼回事,怎樣換算。

後來,學校失去鮑思高總會的經濟支持,校內的木匠和皮匠主要替外面加工做活,藉以維持全體師生的生活。

話劇

演話劇是「鮑思高」的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許多人都參與。回憶中有《達爾基》,那是一個非常小的致命聖人的故事,由一個叫龐娃娃的孩子主演,那孩子比我年長,長得很俊美。劇目還有《幼年鮑思高》、《為善最樂》、《聖誕故事》等等。我曾經參與演出的有《小小畫家》,劇本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黎錦輝的作品,學校改編了劇本,將原劇的母親改成了父親。此外,我還參與過《聖誕劇》的演出等。

對於我們這樣的學校,演話劇委實是件大事,也不那麼簡單。首先要編劇本,接著要配樂及寫對白。演員們在後期需要用不少時間來排練:對白、歌唱,舞蹈等。我們的話劇也有「公演」的時候,即在大瞻禮日,演出給到來參與慶典彌撒的教友看。有一次,教友們看過話劇後,覺得孩子們殊不簡單,表演真不容易,給我們捐了一袋麵粉,以示欣賞。學校用了這袋麵粉,為大家做了一次片兒湯。

(下期待續)

標籤

about 母佑兒童工藝院回憶:我與「鮑思高」(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