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教育法家庭篇:

毋忘初衷

Teresa

鮑思高神父提倡的預防教育法的元素:臨在、宗教、理智、仁愛,在家庭培育上非常實用。

作為父母時常臨在於子女中當然重要,但是,現今的媽媽大多要外出工作,直接照顧子女的時間便相對少了,因此,我們更加重視「臨在質素」(Quality Time)。

當子女越來越大的時候,他們需要我們陪伴的時間亦同時較孩童時期少。時間既少了,同時我們也會覺得很難與他們溝通。回想起,我們也曾經經歷過青春期,那時家人跟我們講道理,出發點都是為我們的好處;不過,我們總覺得他們好落後,他們並不明白我們的感受,於是,他們講他們的;我們做自己所認為對的事,大家南轅北轍,完全溝通不來。

現在,當自己成為父母後,角色身份也轉換了,臨在當然不能或缺,但更重要是仁愛,同時有這兩個元素,與子女溝通才可行,父母才可以實在地給子女一些具體的建議。

無論你是否有信仰,預防教育法的每一個元素都缺不能少!依我的經驗,我認為這些元素的次序在實踐上應該如下:仁愛、臨在、理智,而宗教則是整個理論的基礎,那幕後之首 ─ 天主支撐著整個教育法,一直在父母及子女的身旁!

我育有一對孖仔,記得他們在升高小的時候,我決定把他們轉往一間以嚴謹聞名,而成績超卓的補習社。最初,兩個小孩子都為自己訂立了一個目標:考入區內的出色官校就讀中一。他們本身在校內的成績亦算理想,而且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信心,因此,他們並不覺得特別辛苦。一切都安排好,而且運作順利,仿似水到渠成,只待成功的日子!

過了兩個月,爸爸跟我說,弟弟早上扭計說不想去補習社。我嘗試與他傾談,他情緒很波動,我於是使用了「氹氹式」的輔導技巧,他終於答應會去補習社。當日,我陪他到補習社,他堅持不進去補習室,只想坐在接待處。我以為或者導師會與他再傾談,困局便一定會化解。當晚,他仍然沒有講出不願意回補習社的原因,只是堅持不會再去。我心想:雖然已交了一期學費,但我應該尊重他的感受及看法。我與他商討如何可以保持自己的學業成績,最終,他願意去嘗試另外一間補習社。

我亦問過哥哥,是否也要轉補習社,他堅持要完成小六呈分試後才離開,因為他認為老師可以幫助他獲得更理想的學業成績。我終於明白:縱使兩兄弟在相同的胚胎長大,但每個都是個體,各有不同!

最後,弟弟去了另一間補習社不足一個月也停止補習了,因為他相信自己可以應付得來,不用其他老師協助。作為媽媽當然擔心,不過,我盡量嘗試了解箇中原因,我猜:也許小朋友在心理上曾受過傷害,或者他「假設」自己的能力就是他的價值……如果連我也懷疑弟弟的能力,對他失去信心,他便沒有勇氣去接受挑戰!事實上,過了兩年後,在弟弟升中一前的暑假,我和他重提此事時,他終於道出了補習社導師對他的負面說話實在影響他向前的動力!

很多時,作為父母都以為自己為子女所安排的必然是最好的,而且在安排之後大家必須按計劃完成。從這件事中,我也問自己,我有沒有了解兒子當時的心理狀況?他當時要面對的困難是什麼?他的感受是什麼?事實上,我並沒有辦法去為他解開這個心結,只有他自己可以處理。我也明白到,若我只堅持要他完成已安排好的事,才去了解他的想法及感受,這並非一個愛他的表現。

也許大家並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不過,我深信以愛去包容、體諒及支持子女的一些正確的想法及決定,一直陪伴他們,讓他們知道我不會因為他們的過失或能力有限,或他們達不到我心中的期望而離棄他們,是我作為母親應該做的事。我會等待在他們情緒平復後或在緊張期過後,大家一起平靜地去分享表達,分析當時的事件,讓他們從這次經驗中學懂面對日後相似的處境,怎樣以理智去處理。這樣,他們才會成長!

我所說的幕後之首:天主,在我教育子女的經驗中,一直在我身邊。

我反思:假如天主以獨裁方式,強行要我們完完全全按照計劃去完成,而忽視我們心理上的感受或所遇到的困難,不知我們會變成如何?

回想我自己的經歷:天主不就是常常讓我自由地去選擇?雖然我多次揀錯、做錯,但祂一直給予我機會,時常聽我禱告,讓我成長。當我感到疲倦、無助的時候,只要我走到祂身邊:教堂、祈禱,我都會得到寧靜、平安。相信子女也同樣希望我們好像天父一樣的仁愛,對他們不離不棄。

鮑思高神父所用的是天主教育人的方法。作為父母,在寶寶未出世前,我們一直都祈望他健康和快樂地成長。我相信只要我們用預防教育法去教育子女,他們一定會得到幸福。

標籤

about 預防教育法家庭篇:毋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