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家庭通訊與我
王國基
我認識《鮑思高家庭通訊》始於1978年。當時,我加入了聖鮑思高慈幼協進會九龍中心的青年組。(該會曾稱為慈幼會贊助員會、鮑思高贊助員會,1979年起改用現時名稱,會員現時稱為協進慈幼會士)。
九龍中心有很多資深會員,每逢慈幼家庭的重要日子,例如聖母進教之佑聖像巡遊,就會把各期家庭通訊,擺放在鄧鏡波學校入口大堂,分發給到來參加慶典的教友。我不經意地,成了其中一名家庭通訊的推廣者。雖然會定期收到家庭通訊,但我只當它是一份普通雜誌,隨意看看內文罷了,對它認識不深。
十多年前,我應陳鴻基神父邀請,加入了家庭通訊的編輯小組。直至今天,我仍有幸在小組內就編輯及出版事宜給予意見。期間,我曾翻譯過兩三篇文章,亦偶爾撰文,以肯定自己是一名協進慈幼會士。記得其中一篇拙作題為《我的慈幼路》,是我首次投稿,可惜我沒有保存該期家庭通訊,實在有點遺憾。
成為了編輯小組成員後,我自然多了閱讀通訊內容,了解慈幼會及慈幼家庭的活動、總會長的贈言;加深對慈幼神恩的認識,深化個人神修的鍛煉。
2012年,為籌備聖鮑思高慈幼協進會聖母進教之佑中心成立50週年,張默石神父鼓勵我編製一本紀念冊。為了讓紀念冊的內容更為豐富及充實,我在已故鄧清慈神父留給該中心的辦事處(即前家庭通訊編輯部,現今鄧鏡波學校內的聖若瑟樓二樓),翻閱了數十冊早年的家庭通訊,了解慈幼協進會中華會省的發展,以及該中心的歷史。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加深了我對家庭通訊的認識。《鮑思高家庭通訊》創刊於1932年初,當時稱為《慈幼會季刊》,1958年改名《鮑思高慈幼會會刊》,1974年開始使用現時名稱。
《慈幼會季刊》:
- 專寄於本會各位贊助員及恩人;
- 目的為向贊助員及恩人報告本會青年教育情形,與傳教區所進行之工作;
- 對於聖母進教之佑之光榮極力宣揚,且提倡有益青年之教育,照真福鮑斯高之精神及簡法。
現今的家庭通訊不單為協進慈幼會士、恩人,更在慈幼家庭各組別及轄下各院校廣傳,亦分發到多個堂區,讓更多教友閱讀,從而認識慈幼會的教育及傳教工作,並效法聖若望鮑思高神父愛護貧苦無告的青年,熱愛聖體、孝愛聖母、擁護教宗。到目前為止,我對家庭通訊的認識仍算膚淺,實感慚愧。
《鮑思高家庭通訊》已踏入第300期,願它成為人人愛不惜手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