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卷話題【308】

希望的朝聖者:在雙重禧年中與殉道聖人同行

 

2025年是一個充滿神聖意義的年份。普世教會將迎來一個隆重的慶典——紀念救主降生二千零二十五年的「普通禧年」。教宗方濟各為本屆禧年欽定了「希望的朝聖者」這個意義深遠的主題。同時,對於我們華人天主子民而言,2025年還有另一重特殊的恩寵:這一年,我們慶祝120位中華殉道真福榮列聖品的銀禧紀念(2000-2025)。

這兩個禧年在同一年交匯,絕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來自天上一個溫柔而有力的邀請。它邀請我們深入默想「望德」這個超性德行,並從我們信德的祖先——中華殉道聖人們的身上,找到活出望德的典範。他們正是「希望的朝聖者」最極致、最光輝的寫照。

禧年:一趟充滿希望的朝聖旅

禧年在教會的傳統中,是每隔一段時間舉行一次的「聖年」,是天主賜予格外恩寵、寬恕與和好的時機。而「朝聖者」這個詞,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畫面:一群人離開自己安舒的家園,踏上一段旅程,走向一個神聖的目的地。我們每一位基督徒,自領洗那一刻起,就已經啟程,走在返回天父家鄉的朝聖路上。

這條路並非總是平坦,我們的世界時常被戰爭的陰霾、社會的撕裂、個人的病苦與內心的迷惘所困擾。在這樣的時刻,「希望」顯得格外珍貴。然而,教會所宣講的「望德」,並非世俗意義上「但願如此」的樂觀猜想,也不是一種空洞的心理安慰。它是一項由天主親自注入我們靈魂的「超性德行」。《天主教教理簡篇》第387條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定義:「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望德我們渴求和期盼天主賜予我們永生,視之為我們的幸福。我們信靠基督的許諾,並依賴聖神恩寵的助祐,以獲得永生並恆心到底。」

這段話揭示了望德的三個核心要素:

  1. 渴求與期盼: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永生,是與天主共融的圓滿幸福。這份渴求,使我們超越塵世的得失。
  2. 信靠基督的許諾:我們的信心根植於耶穌親口的承諾:「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若11:25)。祂戰勝了死亡,為我們打開了天堂之門。
  3. 依賴聖神的助祐:我們並非孤軍作戰。聖神是我們的護慰者和力量的泉源,祂扶助我們的軟弱,引領我們走完全程。

因此,「希望的朝聖者」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懷著對永生的堅定嚮往,信靠基督的許諾,在聖神的陪伴下,走過人生的旅途,無論順境逆境,目光始終朝向永恆的家鄉。

中華殉道聖人:望德的終極見證

2000年10月1日,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千禧年的高峰,將120位中華殉道真福冊封為聖人,這是天主給予華人教會一份無價的禮物。這120位聖人,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傳道員及平信徒,男女老幼,涵蓋了清朝初業至1930年和山西、河北、福建等十個省份;慈幼會傳教士雷鳴道主教和高惠黎神父則在1930年在廣東韶關犂頭咀英勇殉道。他們的故事,正是對《天主教教理簡篇》中「望德」定義最淋漓盡致的詮釋。

他們為何能面對嚴刑拷打、屈辱甚至死亡而毫不畏懼?因為他們對「永生」的渴求,遠遠超過了對現世生命的留戀。他們為何能在背棄信仰就能保全性命的誘惑前堅定不移?因為他們「信靠基督的許諾」,深信短暫的苦難之後,將是與主同享的永恆榮福。他們的力量從何而來?正是來自「聖神恩寵的助祐」,使他們在人性的極限中,活出了超性的勇氣。

殉道者(Martyr)一詞的本義就是「見證人」。他們用自己的鮮血,為基督的復活和永生的許諾作了最雄辯的見證。他們的生命旅程,是一場濃縮而激烈的朝聖,終點不是地上的黃金屋,而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因此,在慶祝禧年的此刻,重溫他們的事蹟,能幫助我們理解,何謂真正的「希望的朝聖者」。

望德的典範:聖趙榮司鐸與聖曹桂英亞納

在120位中華殉道聖人中,讓我們舉出兩位平信徒熟悉的榜樣,看看他們如何活出了望德。

一、從獄卒到殉道者——聖趙榮司鐸

聖趙榮神父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關於希望與轉化的奇蹟。他原名朱榮,年輕時在貴州充當差役,生活放蕩不羈。他的生命轉捩點,發生在監獄裡。當時,因教難而被捕的梅慕雅神父被囚禁,而趙榮正是看守他的獄卒之一。 在獄中,他被梅神父的言行和所宣講的福音深深吸引。他看到了一種超越困苦的平安,一種不被枷鎖捆綁的自由。這是在他過去的生活中從未體驗過的。

這份初萌的信仰,點燃了他內心的希望。他開始渴求那份他從梅神父身上看到的永恆生命。離開監獄後,他堅心信主,領洗取名奧思定,並協助神父傳教。天主在他身上的計劃超乎他的想像。因著對天主召叫的慷慨回應,他最終被祝聖為第一批華籍教區司鐸之一,改名趙榮。

作為神父,他奔走於雲南、四川等地,熱心傳揚福音,勸人悔改,施放聖事。嘉慶年間教難再起,他在探望一位病危教友後被捕。在獄中,官員逼迫他背教,他堅定地回答:「各種重刑,我都樂於忍受,惟有背教之說,萬不能出。」他信靠基督的許諾,深知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最終,年近七旬的趙神父因酷刑死於獄中,完成了他從獄卒到司鐸,再到殉道者的朝聖旅程。他的生命見證了,無論起點多麼卑微,天主的恩寵與望德的力量,能引領人走向聖德的高峰。

二、從寡婦到傳道員——聖曹桂英亞納

如果說趙榮神父代表了浪子回頭的希望,那麼聖曹桂英亞納則展示了在日常苦難中堅守望德的平信徒典範。她生於一個世代信教的家庭,但命途多舛。十八歲成婚,丈夫卻是一名冷淡教友,夫家對她的信仰多加欺凌。婚後兩年,丈夫去世,她被逐出家門,孤苦無依。

在這樣的絕境中,曹桂英沒有沉溺於自怨自艾。她對永生的期盼,成為了她忍受一切逆境的力量。她決意為主守貞,靠做傭工維生。後來,因她對教理的熟識和信德的可靠,被馬賴神父揀選,前往廣西的苗族地區擔任傳道員。她深入各個村落,耐心教導慕道者,甚至幫他們操持家務,以言以行將基督的愛與希望帶給他人。

1856年,官府下令禁教,馬賴神父被捕並殉道。曹桂英是唯一被押送到縣城監牢的教友。面對縣官的威逼利誘,她堅定地說:「縱然死,也不能背主。我願跟馬神父一樣死。」 最後,她被判處站囚籠的酷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不斷虔誠祈禱,呼求說:「天主可憐我,耶穌救我!」直到氣絕。聖曹桂英以一位女性、一位寡婦、一位平信徒傳道員的身份,向我們展示了望德如何在最平凡和最艱苦的生活中扎根、開花、結果。她所渴求的,不是地上的安逸,而是天上的榮冠。

結語:活在當下的希望朝聖者

親愛的本刊讀者,聖趙榮和聖曹桂英的故事,並非遙不可及的傳說。他們是我們的同胞,是我們信德的長兄長姊。他們用生命告訴我們,禧年的主題「希望的朝聖者」,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真實、具體、可以活出來的生命狀態。

2025年的雙重禧年,邀請我們每一個人反思:我的生命是否是一趟朝向天鄉的旅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工作和社會的挑戰裡,我是否懷著對永生的「渴求與期盼」?我是否真正「信靠基督的許諾」,即使在看不見出路時,依然相信祂掌管一切?我是否時常「依賴聖神的助祐」,透過祈禱和聖事汲取力量?

我們或許不必像殉道聖人那樣流血致命,但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著「白色殉道」——為持守信仰而在世俗價值觀中作出犧牲,為愛與真理而忍受誤解與排斥。在這趟朝聖旅途中,中華殉道聖人們是我們最好的嚮導與同伴。讓我們祈求他們的轉禱,效法他們的榜樣,以堅定的望德,走好我們這一代的朝聖之路,好能在旅程的終點,與他們以及天上諸聖一同歡聚,共享永恆的福樂。

標籤

about 舒卷話題【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