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心聲

向慈幼會會士致謝

敏華

家父家貧,年少喪親,八歲加入長洲慶禮院後一直在慈幼會眾多神長的悉心教導下長大。家父成長路上有幸在慈幼會神長身上見到鮑思高神父的身影,而我亦憑家父之緣成為慈幼家庭一員,因此有機會認識許多默默耕耘的會士,見證他們一生無私的付出。

以往很多在港的慈幼會士都是離鄉別井來港服務,我認識的神長多來自上海和意大利。他們遠渡重洋來到這裡,學習廣東話,服務社群,向貧苦大眾傳播福音,尤其注重青少年的培育。五六十年代大部分香港人生活艱難,長洲尤甚,很多教會會以糧油招徠,定期派米麵以解燃眉之急,島上居民大排長龍領取。家父笑說,當年慈幼會在慶禮院充份發揮「五餅二魚」的精神:為了令每一個出席活動的小朋友都有機會一嚐果汁的滋味,會士往往會將一樽果汁無限稀釋,只求人人有份,小孩子高高興興回家。雖然「果汁」只帶淡淡的甜味,卻令一眾慶禮院生感受分享的重要,並學會感恩。知恩心是慈幼教育的重點之一。家父還說,衷心感激陳日君樞機當年為他們撲船票和找住宿的地方,帶他們這班野孩子「出香港」到澳門朝聖;帶他們往獅子山行山。多得樞機悉心安排(那時樞機才三十多歲),家貧的慶禮院生才有外出的機會。這些點滴在許多小心靈烙下深刻的記憶。翻看慶禮院的老照片,天真爛漫的小孩子與旁邊身穿長袍的會士們相映成趣,黑白的畫面紀錄了慶禮院快樂的時光。

慈幼會士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成長,身體力行慈幼會的「預防教育法」,令本來非親非故的人走在一起變成慈幼家庭,感受家庭的溫暖,見證天主的愛。難怪長洲慶禮院舊生每次見面「話當年」都有說不盡的話題,慶禮院美好的回憶和朋友間深厚的情誼都是慈幼會送給他們無價的禮物。慈幼會士的陪伴和啟蒙成就了他們,當年的青少年現在都已變了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不少慈幼會士亦已息勞歸主或在少懷之家休養。下筆之際,家父在謝家賢神父的病榻前。謝神父受病痛煎熬,雙目緊閉,家父和眾舊生在旁為謝神父唸玫瑰經,百感交集。

很慚愧,一直沒有向慈幼會士們道謝,謹此致意,也請大家為慈幼會士祈禱。

標籤

about 讀者心聲:向慈幼會會士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