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德行

禮貌

張冠榮修士

最近聽到有人讚美本校的學生有禮貌,這使我與師長們都很高興,因為一個人有禮貌,表示他在家庭和學校裡,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個有教育和注重修養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顯得彬彬有禮,因此往往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禮貌是由愛心而起的,可稱為愛德之花。當人把心內的愛德化成外表的行為時,就形成一種有禮的表現。一個有禮貌的人,不易開罪別人。向別人提出請求時,也容易得到答允。他深信粗暴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事情惡化;惟獨對人有禮,才能把難題化解。

平日多說一點有禮貌的話,如「多謝」、「對不起」等,就好像在生活裡加了「軟墊」。與人來往的時候,避免了「硬碰硬」的機會,言談舉止都更容易被人接受。溫文有禮的態度,使我們的社交生活更成功。無怪乎俗語有云「禮多人不怪」了。

禮貌是否虛偽呢?我們說過禮貌是源自內心的愛德的。若果內心不想人好,只是裝出有禮貌的樣子,這樣做法是一種虛偽的行為。但若果心存愛德,自然流露出來而成為禮貌,那就是真誠的禮貌,不是虛偽了。因此,真正的禮貌,要求我們裡外合一,「誠於中而形於外」就是最好的了。

以下我們舉一些有關禮貌的實例:首先是避免別人為自己的事情掛心,倘若發生特殊的事件,要盡快告知家長或師長。因事延遲回家,應用電話通知家人,免得他們掛心。有事不能回校上課,也應按手續請假,免得校方掛慮。報告自己的行蹤,令家人放心,是一種有禮貌的表現。此外,不要在走廊上奔跑,免得發生意外;避免尖叫,免得別人誤會自己受傷,都是一些避免他人為己操心的做法。

去年有一位神父剛從外地來港,他踏進校園的時候,手裡挽着很重的行李。有兩位同學看見了,便立刻主動走上前幫忙拿行李,那位神父很是感動,稱讚本校的學生很有禮貌。的確,藏在禮貌的表現下的,是一顆愛心。它催促我們隨時隨地幫助別人。而平日我們見到神長、老師,即使他們沒有甚麼事情要我們特別幫助,也至少應點頭,招呼或問好,表示同學對他們的尊敬。

禮貌也包括尊重別人的五官感覺。例如:尊重別人的視覺方面,就是注意自己的服飾儀表。塗污壁報或在公共地方寫上不雅的字句,則是粗俗無禮的表現,侵犯了別人的視覺。至於尊重別人的聽覺方面,就如上課或做功課時,保持默靜,免得令人心煩意亂;更要避免粗言穢語,侵犯聽我們說話的人。尊重別人的嗅覺方面,就如在暑天玩耍後,滿身臭汗時,不要走近別人;就算是排隊的時候,也不要太過貼近,最好能保持一定的距離。

再進一步,就是要尊重別人的心情,不要激怒他人。在別人忿怒時,盡量好言相勸,平息他人的怒氣。例如老師在上課時因同學不守秩序而發怒後,班長或班代表應代表全班同學向老師賠罪,請求老師寛恕。萬一老師在講解時把某一個項目說錯了,我們要謙虛婉轉地告訴老師,不可藉機發出無禮的表示。

當我們找別人幫助時,先要表示自己可以做的都做了,不要把自己可以做的也加在別人身上。還有,應把有關的資料,詳盡地告訴別人,使人易於幫助自己。例如請求人寫一封介紹信,我們應該提供抬頭人的姓名、地址,以及自己的姓名、履歷等,不要讓介紹人自己去找,這樣他便會更樂意為我們辦事了。

另一項有禮貌的表現是不「插嘴」,不打斷別人的說話。尤其是在長輩與別人傾談的時候,更應耐心等候他們說完了才走上前去,否則你便假設了自己要說的話,一定比別人正在談論的更重要。即使真的有緊急的事,我們也應先說一句「對唔住」,或「不好意思打斷你們的話」,然後才說出自己的事情。這一點不但對長輩,就是對平輩也一樣。

有關禮貌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總括來說,一個真正有禮貌的人,也是一個有愛心的人。讓我們立志待人以禮,勉力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標籤

about 美麗的德行: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