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英國靜悄悄地復興
英國的「天主教靜悄復興」現象由平信徒推動,其中主要是年輕男性。
「現在擺在英國天主教會體制面前的問題是:教會管理階層是否能趕上聖神的作為?……」
英格蘭坎特伯里——有關英國天主教「靜悄復興」(“quiet revival”)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各地教區在復活節慶祝活動前夕,見證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在宗教興趣和參與程度上的穩定增長。
《每日電訊報》以「英國天主教信仰的非凡復興」為題撰文;《泰晤士報》指出「Z世代教友中天主教徒數量是聖公會的兩倍」,而網站《Anglican Ink》則發問:「英格蘭是否又要變成天主教國家?」
南華克(Southwark)總主教若望·威爾遜(John Wilson)對《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以下簡稱《Register》)表示:「在教會生活中有一些美麗的成長與更新跡象,特別是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之間。」他補充,今年的候洗者甄選禮就非常明顯地展現了這點。
在聖週六復活節守夜彌撒中,倫敦的南華克與西敏(Westminster)教區將迎來比往年更多的新教友:南華克教區將接納450位候洗者與慕道者,創十年新高;西敏教區則有500位新教友,較去年增加25%。
其中西敏教區收錄的,約有一半是慕道者,即希望領洗成為天主教徒的新皈依者。加的夫(Cardiff)總主教馬克·奧圖爾(Mark O'Toole)對《電訊報》表示:「他們正在尋求清晰與穩定。他們被天主教明確的身份認同與耶穌教導的清晰性所吸引。」
這些數據出現在the Bible Society(聖經協會,英國一個跨宗派的非牟利組織)最近的調查之後。該調查顯示,在Z世代(1997年至2012年出生)的教會參與者與年輕的千禧世代中,天主教徒在英國的數量已超越聖公會教徒,比例為2比1,其中以年輕男性的增幅最大。
這份名為《靜悄復興》的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內,天主教將可能取代聖公會,成為英國最大的宗教派別,這將是自宗教改革以來的第一次。
調查指出,現代基督徒比以往更加有意識地實踐信仰。在2018年,每月至少參與一次禮儀的人中,有41%是聖公會教徒,23%是天主教徒,4%是五旬節教派的教徒;到了2024年,數字分別為34%、31%與10%。這與早前1月時的調查結果一致。該調查顯示,Z世代比其父母更屬神,成為無神論者的可能性也僅為上一代的一半。
同時,英格蘭與威爾斯天主教主教團在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彌撒參與人數從2022年的503,000人增至555,000人——雖仍低於2019年疫情前的702,000人,但增長勢頭明顯。蘇格蘭的情況也類似。
南華克總主教威爾遜表示:「我們在主教座堂慶祝聖灰星期三的彌撒之後,一位年輕女子走向我說,她已十年未參與彌撒,但那天早上醒來時就知道自己必須前來。」他補充:「我們一直在為復興祈禱,當主回應時,我們不應感到驚訝。」
他表示,這次復興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人們被吸引來朝拜聖體,他希望這能更廣泛地提供。「這是聖神的工作,我們須慷慨回應,歡迎人們來分享我們天主教信仰的美麗。」
社群媒體的影響
來自肯特郡(Kent)的25歲青年路加·倫茲(Luke Lenz)說,他所參加的天主教青年團體在過去兩年中「呈幾何級數般增長」,人數從約5人增至30人。他也參加了位於歷史名城羅切斯特(Rochester)的天主教男子小組,成員多為皈依者或在嬰兒時領洗的「回歸者」,有些人甚至未領堅振。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時代。」他告訴《Register》說:「一個重要因素是社群媒體。」他指出,他與其他人被那些具「真實性」的內容所吸引。它們展示著內容創作者「無比堅定的信念」、「附屬於信仰的原則和價值」,以及「一致的世界觀」。
「我越看越被吸引。」倫茲說。他在不同的新教教派中長大,三年前才改宗天主教。他說,那些社群媒體節目「雖然業餘,但也真實,讓人知道他們是發自內心的。」
他指出,當他與男子小組的其他成員在大學畢業後尋找人生方向,並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尋求信仰的穩定性和「支柱」時,這些內容對他們很有價值。他說,教會的教導與其傳統所涵蓋的真理與一致性,對他與朋友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幫助。「你知道有些東西可以從前人那裡繼承下來,而假如守護得好,這些東西也可以傳給下一代。」
其他人也注意到復興的進行。倫敦禮儀聖樂學院(London Oratory Schola)主任查爾斯·科爾(Charles Cole) 告訴《Register》,他觀察到,越來越多教友定期辦告解、誦念玫瑰經,並「以更成熟與認真的態度對待神修生活」。
科爾的男童合唱團將於7月赴美巡演。他認為,新冠疫情期間的封鎖,加上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助長了這場信仰復興。
「如今這令人不安的時代,讓人對真理產生渴望,而真理可以在傳統與正統信仰中找到。」科爾說。年輕人天生會因為理想主義驅動,而尋找更高層次的屬神滋養,以回應他們在世界中所遇到的空虛與邪惡。
尋找超越世俗的真實
來自艾塞克斯(Essex)的馬爾谷·蘭伯特(Mark Lambert)是熱門YouTube頻道《Catholic Unscripted》的共同主持人。他表示,年輕人正「從世俗敘事的失敗中覺醒」,並在尋找某種「更真實的」東西——一種形上層次與傳統的結合,以「呼應他們對超越的渴望。」
他也認為,這個過程主要是在教會階層之外發生的,「是網路與天主教影響者在推動這一切。」他說。
蘭伯特相信,隨著人們對世俗文化的空洞承諾越來越失望,這一趨勢將持續,但他也警告說,若缺乏一致性與方向,「這個趨勢可能會停滯。」
呼求福音的療癒
當被問及教會階層應如何回應這場復興時,他建議:「專注於我們知道有效的方法:呼召悔改、宣講福音,清晰地宣認教義的統一性,因為這個文化正呼求福音的藥方。」
英國並非唯一出現這種早期西方世界信仰復興的國家:美國、法國與比利時也見證了Z世代與千禧世代所主導的屬神覺醒。
面對英國這場復興,美國天主教評論家彌格·諾爾斯(Michael Knowles)指出,人們正在對「源自私見崇拜以及奉個人自主為偶像的主觀主義暴政」作出對抗。「這就是為甚麼這種現象會發生,甚至出現在聖公會的發源地,以及新教政治思想的重鎮。」
「表面看起來可能不合邏輯,」他說,「但這其實已經醞釀很久了。」
英國天主教哲學家與作家賽巴斯蒂安·莫雷洛(Sebastian Morello)在2月接受《Register》訪問時就指出,年輕男性特別渴望在「一個色情與自戀的世界中」尋找目的及高貴的特質,而他們發現,在這些「後現代的痛苦與悲慘」中,天主教傳統提供了一條與世界、肉體和魔鬼完全不同的道路。
莫雷洛在4月15日補充說:「這些年輕人所尋求的,能夠解決他們難題和弊病的良方,並不在那些代表著近代歷史的、各種相持不下的意識形態當中。他們所尋求的,是那種只能透過基督信仰的奧跡而獲得的奧祕的轉化,而這種轉化在兩千年前開始塑造我們文明,至今仍在延續。」
「現在擺在天主教會體制前的問題是:教會階層是否能趕上聖神的作為?」
隨著聖公會建制在英國的「持續崩解」(尤其在英格蘭),以及伊斯蘭信仰的穩步成長(清真寺數量從1960年的4座增至今天的2,145座),莫雷洛認為,英國「可能將不得不在天主教未來與伊斯蘭未來之間作出選擇。」
「如果英國人希望未來能與其過去有所連結,」他說,「那就必須與天主教會和解,重新承接『瑪利亞的嫁妝』(Mary’s Dowry)的榮銜,並如聖艾德蒙·坎皮恩所言,再次成為『聖人的島嶼,伯多祿宗座最忠誠的孩子』。」
譯自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