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忠僕
亞蒂里‧約旦尼

天主忠僕
亞蒂里‧約旦尼

出生地
意大利 米蘭

出生日期
1913年2月3日

去世日期
1972年12月18日

享年:59

身份
慈幼協進會會士
教育家
青年中心策劃人和傳道員

列品案開始日期
1994年11月21日

積極熱心的在俗使徒

天主忠僕亞蒂里‧約旦尼
Servant Of God Attilio Giordani
(1913-1972)

早年生活

保祿‧羅思博士(Paolo Rossi)曾是意大利米蘭奧斯定青年中心的學生。他憶述說:「我的女兒瑪利亞‧基雅拉(Maria Chiara)七歲時,我帶她參加米蘭聖奧斯定堂區舉辦的郊遊。一切都很好,我們愉快地回家。瑪利亞睡覺前,我問她:『你最喜歡什麼?飯店的午餐?塔蘭託別墅(Villa Taranto)的花園?』她興奮地答說:『是約旦尼修士!』」

稍遜於天使

保祿‧羅思博士與慈幼會青年中心結緣四十載(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七零年)。在青年中心慶祝七十五週年紀念時,他講述了這個寓言式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永生之父創 造了天使,所造的天使多不勝數,但祂意外地造了一個身形瘦削,鼻子長長的天使。祂發現這個受造物不符合天使的美麗標準,因此把他擱在一旁。在天使的世界中,他被視 為次等的。某天,天主聖父聽到聖奧斯定青年中心有數以百計的青年雀躍歡呼,於是便派次等天使亞蒂里‧約旦尼下凡,與米蘭聖奧斯定青年中心的青年一起生活,表示祂對 他們的特別關愛。天使經常來到青年中心,雖然表面與一般青年無異,但仍保持著瘦削身軀、長鼻子、以及護守天使的天性和獨特的警覺性,藉此鼓勵青年們祈禱和喜樂地奉 獻小犧牲,這種與別不同的天性激發別人敬愛天主。」

艱苦的童年

亞蒂里在一九一三年二月三日生於米蘭城郊,即今日的哥白尼路(Via Copernicus)。父親亞瑟‧約旦尼(Arthur Giordani)來自弗留利(Friuli),是個消防員,其後是鐵路公司駕駛員,住在城郊鐵路公司人員聚居地的一座附設小花園的房子。他是個平凡的基督徒,努力活出信 仰。亞蒂里曾看見他在冬日,騎腳踏車運載一盒煤炭,為兩個寒冷的老人生火。母親艾瑪雅(Amalia)於一九二三年生下三子卡米盧(Camillo)後病重,三十 六年來身體一直虛弱,無法幫助家庭,並經常需要家人幫忙,最後於一九六一年逝世。因此,亞蒂里喜歡照顧年長的病人。

年少的亞蒂里小學畢業後,亞瑟讓他修讀為期三年的工業課程。完成課程後,他與表哥艾維魯(Alviero)找到一份刺激的工作,就是為人送遞保單,收取微薄報酬。 兩人整天騎腳踏車四處奔走,但晚上口袋仍空空如地,因為沒有人付錢給他們。因此,亞蒂里開始為一家製藥公司工作,後來為皮列里公司(Pirelli)工作。他逐漸 認識現實的勞工世界:工作時間長、但工資不足。

慈幼會青年中心

成員

亞蒂里早在九歲時已參加青年中心。小若望鮑思高也在九歲做有關青年的神夢。安德肋‧弗拉里樞機(Cardinal Andrew Ferrari)從杜林請來這些慈幼會會士,在聖奧斯定堂附近的哥白尼路成立「青年之家」,服務日益增加的人口。許多居民來自米蘭,到這裡尋找工作。青年聯群在街上破壞街 燈、玻璃窗、及搶掠果園。城郊的聖奧斯定青年中心設有操場、劇院和聖堂。慈幼會會士在這裡與青年一起「打發時間」,為他們安排遊戲和散步,透過劇場活動教育他們, 也調停他們的糾紛,為他們講授要理,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善度基督徒生活,尤其藉著修和聖事和聖體聖事。青年中心開門時,亞蒂里總是第一個在大門口等候。他喜歡各式 各樣的遊戲活動,也喜歡操場和劇院。在大節日,雅西比神父(Fr. Acerbi)邀請青年共進早餐,然後在聖堂向他們講解要理,答對問題的可獲得獎品。

協進會成員

亞蒂里不僅參加青年中心,還成為青年中心的熱心推廣人。他擅於遊戲,作青年的教練,組織遊戲活動,創作派對歌曲,安排娛樂活動,在舞台表演中扮演多種角色。在一九 三三年舉行的夏令營,他與青年在貝格馬斯科(Bergamasco)共度數週。當時他為青年安排野餐、運動競賽和足球比賽。他的「奧運會」讓精力旺盛的青年忙碌了 整個月。後來,他經常談起當時的慈幼會會士,包括方濟‧尼科魯神父(Fr. Francesco Nicolo)、日後到中國傳教的文德靡神父(Fr.Vendrame)、以及日後成為主教的盧卡托神父(Don Lucato)等等。亞蒂里也帶頭組織朝聖團到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聖母聖地、杜林的聖母進教之佑大殿、永恆之城羅馬、露德和其他聖地。他也到杜林青年中心 參加一九二九年的鮑思高神父榮列真福典禮,以及一九三四年的封聖典禮。亞蒂里借助要理班、歌唱和樂器表演、慈善工作、以及各種遊戲運動,使青年中心的青年整天忙個 不停。

他的生活格言包括:「與青年一起生活;我們必須陪伴青年,否則便徒勞無功;我們必須讓青年接觸窮人、病人和遭排斥的人;幫助青年發現天主賜給他們的才能;避免憂 傷,喜樂生活;我們的責任是糾正青年,但也要鼓勵和激發他們;時常保持友善,但也要公正堅決;在一切事上要保持喜樂……」

他的朋友尼達西奧(Nidasio)談及他主日下午的活動時說:「他絕不錯過要理班。下課後,便與青年到小聖堂,協助他們;然後到劇院,督導青年演出,有時自己也 會出場。接著,他便匆匆進食晚飯,準備成年人的表演。」他後來也加入長者的劇團。

青年中心隆重地慶祝所有重要的節日。鮑思高神父希望慶祝聖類斯紀念日,推舉這位年青聖人為青年的模範,尤其是潔德的典範。在這些節日,他們裝飾聖堂,細心準備禮儀 歌曲,佈置劇院,張貼金句,並敦囑青年辦告解和領聖體。

積極稱職的策劃人

同年,他成為青年中心備修生的公進會代表。當時的一個備修生憶述說:「每天早上,我與其他備修生在弗里西(Frisi)聖保祿學校前的索爾費里諾街 (Solferino Street)等他。他騎著腳踏車趕來,我們剛從電車下來,他便帶我們到附近的聖堂,然後用十分鐘為我們提供新一天的生活心得,教我們善待班裡的所有同學,幫助所有的人, 帶給別人喜樂和歡笑。假期時,他在山上營地為青年服務。他經常創作歌曲和劇本,在叢林中安排遊戲,騎腳踏車或徒步外遊,舉行抽獎,表演短劇,在堂區的大街小巷玩尋 寶遊戲,在青年中心操場舉行運動會。他喜樂而堅定地敦囑他們奉獻犧牲。他為備修生策劃首屆比賽時,口號為『我們不能以戰車攀上珠峰』。」

亞蒂里希望青年接觸窮人。他帶領約四十個青年探訪巴吉亞(Baggia)及切沙諾波斯科尼(Cesano Boscone)的安老院。青年為長者送上糖果水果,並安排娛樂活動。他們在維諾雷里(Vignorelli)授予他「意大利傑出修生代表獎」,表揚他所作的犧牲,他說: 「我不認為自己作了什麼犧牲。身為備修生導師,就要與青年一起生活,我為此感到高興。」

從軍的使徒工作

亞蒂里二十一歲時,被徵召入伍,加入第二十六騎兵團。這使他有機會與同齡的青年相處,並向他們傳達基督信仰的原則。軍營的紀律嚴明,必須服從上司,懲罰嚴厲,鍛鍊 艱辛,經常聽到爭執和褻瀆的話,難以實踐基督信仰。在這樣的環境下,約旦尼創作詩詞歌曲,使娛樂活動生動活潑,傳播喜樂,使大家和睦相處。他在空閒時寫信給青年中 心的青年和備修生,自遠方指導他們。他經常接觸附近的本堂神父和公進會成員,憑其創意培育團體和善會,並安排青年中心工作。他向當地本堂司鐸薩華茲神父(Fr. Savazzi)展示他自己的本堂司鐸拉約洛神父(Fr. Lajolo)所寫的介紹信,信中說:「你將發現年青的約旦尼是多麼的寶貴。」

戰爭中的使徒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翌年,亞蒂里被徵召從軍,加入阿爾巴尼亞(Albania)韋渥約沙(Val Vojussa)的前線砲隊。他起程時,本堂司鐸拉約洛神父在日記中寫道:「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一日:青年中心的總管約旦尼被徵召入伍,必須離開。這為中心是沉重的打擊,對 青年中心是無可估計的損失。」亞蒂里在日記中記述他為軍人推行的一些使徒服務:「我邀請同伴一起祈禱,沒有人拒絕。我提醒他們:『請記著,即使危機過去,甚至我們 返回祖家後,上主也一直與我們同在。』」一月三十日,他寫道:「我所有的同伴都感到煩惱不安……但我很平安,鼓勵同伴要完全信靠天主。」二月二十日,他寫道:「砲 隊發出隆隆巨響,常有飛機到來……我們聽到機槍聲……我們三十人一組,一起誦唸玫瑰經。」

戰後日子

回復和平後,他返回青年身邊。戰爭經歷使青年感到痛苦,有些還出現暴力傾向。在亨利‧坎圖神父(Fr. Henry Cantu)的領導下(一九四二年至一九五零年),亞蒂里為青年舉辦尋寶遊戲、運動會、娛樂活動、學術活動、神修退省。一九四二年,他出版《歌曲、對白及笑話集》,聚集他 的作品和一位朋友的音樂。他堅持在主日教授要理,與青年到小聖堂,協助他們;在匆匆吃過晚飯後,便到劇院督導當日的節目。戰爭結束後,青年中心開辦「傳教員訓練 班」,由慈幼會會士及基督學校修士會(Brothers of the Christian Schools)修士任教。亞蒂里也有參加。為協助傳道員,他把自己的經驗概述為一套智慧格言。他獲委為米蘭東部的備修生代表,沒有他那富創意的方法,根本無法舉行會議。 他勸導領袖們要「服侍別人」。他尊重他們和備修生,分配工作給他們時說:「我信任你。」亞蒂里認為戲劇是教育和培訓青年的重要方法。

婚姻及家庭生活

亞蒂里與諾艾米(Noemi)結婚,婚禮於一九四四年在聖奧斯定堂舉行,由拉約洛神父主持。他太太憶述他們的家庭生活說:「他絕不批評任何人,總是在他人身上找到 隱藏的美德。他以言行教我們處事冷靜,不要懼怕或受別人影響。他懂得如何規勸妻兒,同時尊重他們的自由。亞蒂里總是協助選擇最好的,所提出的理由也令人信服。他的 飯前祈禱是:『感謝天主賜給我們食糧,請也賜給沒有食物的人。我愛祢,願祢的國來臨。』」一九五零年的聖年,亞蒂里到羅馬,並覲見教宗。

亞蒂里有三個子女:長子生於一九四五年,取名喬治(Pier Georgio),以紀念真福傅喬治(Pier Georgio Frassati);瑪利亞(Maria Grazia)生於一八四七年,她的名字是紀念聖母賜予恩寵;還有一個女兒保祿(Paola),生於一九五二年,期望她像聖保祿般愛天主。瑪利亞談論她的父親說:「爸爸從 不說別人的壞話,如果我們批評別人,他便感到不悅,但他不是要姑息,而是希望發掘別人的優點。」卡米洛神父(Fr. Camillo)是亞蒂里的兄弟,他說:「他非常熱心祈禱……忠實地每天領聖體和作短暫的默想。」

如果以為亞蒂里想逃避家庭,喜歡青年中心多於自己的家,那便大錯特錯。他的女兒說:「爸爸在青年中心、堂區和公進會有許多活動,加上白天要工作,經常很晚回家,僅 趕及吃晚飯。可是,我們不感到被他遺棄,只要他在家裡,就完全屬於我們。」他的子女喬治、瑪利亞和保祿回憶說:「爸爸在家時,完全屬於我們,絕不把外面的壓力帶回 來,表現平安、悠閒、開放,完全屬於我們。」瑪利亞補充說:「最使我感到平安的,就是知道無論我作了什麼,不管是對或錯,只要回到家裡,必會獲得他的關愛和諒 解。」「我還沒有開口說出來,我的問題已獲得他諒解。」「我在家裡總是感到關愛和接納。」「我從沒有看見父親積累財富。如果他不能與別人分享擁有的東西,便感到不 安。他常說:『我們應施予……我們一樣會過得很好……主會照顧我們的。』」

「愛德運動」

四十歲的亞蒂里既是一家之主,亦是皮列里公司的僱員,並繼續在米蘭賈安尼‧桑格里(Gianni Sangalli)的青年中心從事教育使徒工作。在戰後期間,他致力培育青年發展堅強的基督信仰。為此,他在米蘭創立「愛德運動」,參與者包括青年、家庭、堂區與學校、患 病與健康的人、孩子與成人,重新激發福音精神、愛心和仁慈。亞蒂里希望所有人明白,只有仁慈可改變世界。他的一個舊生憶述說:「藉著這個運動,亞蒂里使我們接觸窮 人、病人、長者和受忽視的人。許多這樣的人來到我們門前,那是我們以前不認識的。」「愛德運動」在米蘭的慈幼會中心開始,擴展至意大利全國,甚至海外。威尼斯 (Venice)宗主教龍卡利蒙席(Mgr. Roncalli),即日後的教宗若望廿三世(今日的真福教宗若望)說:「愛德運動進入孩子的心靈,引發信友的共鳴,這是我以前無法想像的。」傳播機構也報道這個運動。

聖奧斯定本堂議會

亞蒂里有了能幹的合作人和繼任人管理青年中心和公進會活動,因此可更投入堂區活動。他誠懇坦率地提出意見。他推行公進會工作時,完全忠於聖統。他認為傳播優質讀物 非常重要,因此親自站在聖堂門外,甚至在寒冬的凌晨六時至八時,向信友們派發信仰雜誌。亞蒂里的堂區是米蘭首個推行「基督友愛援助」運動的堂區。他定期探訪病人, 並協助他們到露德、洛雷托(Loreto)和卡拉瓦喬(Caravaggio)等地朝聖。他也在聖誕節派禮物給貧窮的家庭。

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的混亂期間,他寫信給一個公進會的成年會員說:「我們不應沮喪,既然十二個漁夫可征服世界,難道十二位長者不能繼續他們的工作嗎?」亞蒂 里與米蘭的拉提樞機(Card. Achille Ratti,即後來的碧岳十一世)、舒斯特樞機(Card. Schuster,現為真福)、蒙蒂尼樞機(Card. Montini,即後來的保祿六世)及科倫博樞機(Card. Colombo)關係密切。他不僅服務堂區或教區,無論身處哪裡,都會投入服務。教區公進會總監赫克托‧波佐尼(Hector Pozzoni)談及他說:「他是那麼熱愛公進會,以致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這個組織上。」為表揚他的工作,科倫博樞機宣告他為公進會備修生的最傑出代表。亞蒂里不會以使徒工 作為藉口,逃避社會責任或皮列里的工作。然而,他懂得捨棄對金錢和享樂的崇拜。

伯多祿‧拉約洛神父是他「靈魂的父親」,指導亞蒂里的神修成長三十六年,在一九六零年年底逝世。這位可敬的年老慈幼會會士在其神修遺言中寫道:「亞蒂里,我的日子 不多了,體力逐漸衰退……我衷心感激你。我在米蘭生活多年,你一直在我身旁協助我,像兒子幫助父親,為人靈的益處工作。如果堂區作了什麼好事,都是因為你的堅持不 懈和熱誠。我衷心感謝你,祈求上主賜你豐富的降福。」

心臟病發

一九六二年,四十九歲的亞蒂里在青年中心參加足球比賽時,突然心臟病發,必須長時間休養。在休養的四十日期間,他在利古里亞(Liguria)的德沃拉馬里納 (Deivara Marina)堂區推行出色的工作,每天領聖體。他的工作還包括舉辦「行善週」,相當成功。他也為青年中心的孩子安排彌撒,舉行要理問答比賽,協助病人和長者。患病休養期 間,他有更多時間看書、反省和祈禱。

馬托格羅索行動

爭論的時代約在一九七零年開始,先在青年之中發生。他們希望改變社會,甚至不惜用暴力手段,更坐言起行!亞蒂里一生「服侍青年」。他曾聆聽他們,為他們工作,並與 他們工作,因此他是少數瞭解他們的成年人,而且獲得他們接納。事實上,青年把他視為一分子。為回應梵二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及保祿六世的《民族發展通 諭》,慈幼會團體推行「馬托格羅索行動」(Operation Mato Grosso),旨在幫助巴西馬托格羅索的赤貧人士,讓青年們參與,藉著他們的努力和個人的犧牲去改變世界。策劃人為伍高‧德切思神父(Fr. Ugo De Censi),亞蒂里的青年亦參與服務窮人。一九六七年,首批志願人士前往馬托格羅索的波索留(Po oreu),其中包括喬治。他當時只是大學生,趁大學假期到貧民區設立「社會服務中心」。一九七二年出發的團員包括五十九歲的亞蒂里、瑪利亞、保祿及諾艾米。亞蒂里啟程往 南美洲前,面向大海,指出他們的航線,對哥哥說:「或許我們會在馬托格羅索開幾條路。我到那裡去,或許可鼓勵父母讓子女到那裡服務。我們會竭盡所能幫助別人,我也 希望回來後可善用我的經驗。」

他一生眷愛窮人和青年,希望為波索留的青年建立青年中心。他們遇上一些採礦工人(Garimpeiros),他們在河邊淘沙尋找鑽石時傷了背,在擠滿小孩的小屋裡 生活,睡在地上,面對四面土牆,充滿不幸和沮喪。亞蒂里的鬍子也灰白了,他為這些孩子開設慈幼會青年中心,作出許多犧牲。諾艾米這樣描寫她的丈夫:「在波索留,他 總是陪伴著青年,唱歌演講,與他們一起散步,安排遊戲活動,探訪他們的小屋,援助和善待他們。」奧蘭多‧洛卡神父(Fr. Orlando Rocca)從巴西寫信說:「亞蒂里與我在一起,他在這裡暫住兩天。雖然他不懂說葡萄牙語,但有數百個青年圍在他身邊,他和青年一起奔跑玩樂。約旦尼是長不大的。」(一九 七二年八月十五日)。儘管他一向樂觀,但也寫道:「這裡的人一貧如洗,甚至無法想像另一種生活方式。教育他們並非易事,這裡有許多家庭,各有十至十二個子女。有時 丈夫到另一個地方組織第二個家。數年前,他們往往用手槍解決紛爭。許多孩子在爭執中失去父親。瑪利亞及保祿將在十一月回來。如果一切順利,諾艾米和我會在這裡多留 幾個月。」

與世長辭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他在巴西大坎普(Campo Grande)的會議中熱切地說:「我們的信仰應是活的,以顯示我們在活出我們所信的。」某段時間,他體力虛弱,他低聲對兒子說:「你要繼續下去。」他們讓他躺在桌子上, 他就平安逝世。他的遺體被送往米蘭,靈柩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抵達。約有一千五百人等候靈柩到來,向亞蒂里致敬。本堂神父對他們說:「亞蒂里臨終時對兒子說:『你要繼 續下去。』這也是對你們各人所說的。」他的靈柩簡單地寫著:「亞蒂里‧約旦尼,慈幼會在俗教育家和傳教士。」

高尚品格

熱誠投入

在帳幕裡生活三個月,經歷大雨、寒冷和各種不便後,他在一九四一年三月染上風濕熱。他返回米蘭,康復後被派往利古里亞,然後到法國,其後再次返回利古里亞。他只想 著兩件事,就是青年中心的孩子和未婚妻諾艾米‧達文佐(Noemi Davanzo)。從他寫給未婚妻的信,可見他的基督徒精神。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他寫道:「如果我們使備修生認為主日只有遊戲和散步,沒有其他,那麼所作出的犧牲便 全部白費了。」十一月七日,他再次寫信給諾艾米:「親愛的諾艾米,願主不但助我們作善良的人,還要活在世界而不屬於世界,以抵抗潮流。」(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七日)

亞蒂里的熱誠和使徒精神,可見於以下事件:在戰爭期間,他在因佩里亞(Imperia)的切爾沃(Cervo)及迪安諾馬里納(Diano Marina)設立青年中心,並在一九四三年一月三十一日的聖若望‧鮑思高紀念日舉行隆重慶典。他也為軍人舉辦各種慶祝活動。亞蒂里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盡情地歌唱兩小 時,氣氛激昂,因此沒有人拒絕一起誦唸玫瑰經。」

獻身精神

約旦尼‧亞蒂里是教育家、策劃人和傳道員。身為在俗的慈幼會成員,他以鮑思高神父的精神獻身於慈幼會使命,服務本地教會。他在四十九歲時,與青年玩耍期間首次心臟 病發,第二次發生於五十九歲那年,當時他正在巴西大坎普傳教區策劃青年小組,但這次卻奪去了他的生命。這位孜孜不倦的工人曾貼切地描述他的生活:「使徒經常縮減睡 覺時間,沒空吃飯,不容許自己奢移地看電影。」亞蒂里謹記使徒的訓誨:「讓我們放棄天主的聖言,而操管飲食,實在不相宜……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務祈禱,並為真道服 役。」(宗6:2,4)亞蒂里有固定的祈禱時間:每日參加感恩祭、默想、朝拜聖體、誦唸玫瑰經、每週辦告解、每月反思、週年退省。儘管工作繁重,他仍忠於天主,不 會減少與祂相會的時間。這位信仰堅定的使徒曾寫信給未婚妻說:「我深信整個生命都是服務,因此以『喜樂生活』為格言,避免憂傷。」

約旦尼時時處處保持完美的潔德,不計代價。保祿‧羅思說:「他洋溢喜樂,推行出色的慈善工作,原因在於他實踐潔德。」他為人樂觀,經常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雖然並 非天生的領袖,但他保持謙遜,樂於助人,與人合作,總是作別人的副手。他時常祈禱,每天參加感恩祭、默想、朝拜聖體、誦唸玫瑰經、每週辦告解、參加每月及週年退 省。他揉合行動與默觀,他非常恭敬聖母。作為慈幼會教育家,他完全採取鮑思高神父基於理性、信仰和慈愛的方法,透過協助青年和參加青年工作表達出來。他獻身於自己 的家庭、堂區、青年中心、公進會、米蘭教會和慈幼會。

在俗使徒

我們可輕易在亞蒂里身上,看見梵二《教友傳教法令》所述的在俗使徒。法令說:「基督將這愛近人的誡命歸為祂所特有,並且賦給它新的意義,祂願意把自己和祂的弟兄們 一樣看待,作為愛德的對象,他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少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了』(瑪25:40)……在這個時代,通訊方法迅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日漸縮短,全球居民宛如一個大家庭;這類行動和事業,遂更為迫切,更為普遍……要尊重接受援助者的自由和尊嚴;行善的意向應保持純潔,不可為自私或統治的慾望所玷 污……教友因此應重視並盡力支持私人或國家層面的慈善事業和社會援助工作,以及國際性的計劃,在這事上和一切有善意的人合作,藉以有效地支援每一個遭受困苦的個人 和民族。」(《教友傳教法令》8)亞蒂里不僅讓妻兒到南美洲服務,也親自前往南美洲,可見亞蒂里是梵二所需的在俗使徒。他的女兒說:「父親最後的勸言是:我們應一 生實踐信仰。」

賈安尼‧桑格里神父(Fr. Gianni Sangalli)曾說:「他是慈幼會的合作人,是個按鮑思高神父的友愛計劃生活的在俗慈幼會成員,而鮑思高神父正希望培育出真正的在俗使徒,投入青年工作,以服務本地教 會。」

列品程序

亞蒂里的真福列品程序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展開,並於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九日結束。

 重要日期

1913年 : 生於米蘭

1922年 : 加入慈幼會青年中心

1930年 : 製藥公司僱員 / 青年中心的活躍使徒

1934年 : 從軍

1940年 : 駐守阿爾巴尼亞的戰場前線

1944年 : 與諾艾米‧達文佐結婚

1950年代 : 「愛德運動」

1972年 : 「馬托格羅索運動」

1972年 : 於巴西逝世

1994年 : 列品程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