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教育法家庭篇:
在家庭中實踐理智與宗教的教育
Michael
聖鮑思高在他的預防教育法中,特別向他的會士、教師、合作者指出,要運用理智、宗教、仁愛這三件法寶來教育好我們的學生。而這三個項目要相互配合,才可以真正教養我們的青年人怎樣成為良好的公民、熱心的教友。
但在家庭中,特別是要教育年幼子女的父母們,又應怎樣在自己孩子身上,實踐上述三件法寶?
以下是小小的個人分享。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描述的兒童發展心理四個階段,當中由兩歲至七歲的小朋友,他/她們是屬於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孩子們已經懂得運用簡單的言語、符號、動作等表徵行為,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當然孩子們是以自己為作中心,多數不會理解(會)別人的感受或指示。
以我家的小琳琳為例,她自從過了一歲後,便懂得玩一些益智的玩具,但過程中她不知道何謂收拾東西的概念。而且當她誤把一些不恰當的物件(例如:大人食用的碗筷、指甲鉗、鉛筆、雨傘等)視為玩具,想要把玩時,我們不容許她去觸摸,她便會耍脾氣,把手上的物件隨意扔掉在地上,又或者啟動小朋友的撒嬌模式,大哭大吵。身為父母的我們那一刻真的很頭痛,亦很容易便衝口而出,去責罵小孩子。當然,透過責罵可以馬上制止小孩子那危險的行為與動作,但在她內心一定留有不良好的影像。就如皮亞傑所持的論點,小孩子的認知概念中,基模(SCHEMAS)模式會把她所接收的知識轉為具體的形象,並存放在發展中的大腦中。
所以如果每次小琳琳一胡亂耍脾氣,我們便以責罵來制止她。這樣,她除了恐懼之外,她根本不明白為甚麼自己會被父母責罵,她只會愈來愈想去接觸那些父母制止自己接觸的新事物,與及把父母的形象轉化為負面的價值。
不可責罵,但又不想孩子有危險,我們可以怎樣做?我每次都會提醒自己,發怒根本改變不了孩子的行為,就如同鮑思高神父要我們有一顆平和的心,來透過正確的教育,改變青年人的心智一樣。所以,我會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當然大人都要先節制自己動怒的心情),然後利用一些東西或行為,例如:給予少許的餅乾、又或者輕撫她的頭,來降低她因不能做到某些事情而引發的壞情緒。
繼而,我們會嘗試教導與指給她看,某些東西是她可以玩耍,當然父母會一起陪她玩;某些東西是她不可以觸摸。同時,我們會在她面前把那些東西收好,然後利用手勢與言語說『這不是屬於妳的玩具』,好讓她有一個概念,知道這些東西是她不可以使用。
久而久之,她便會逐漸明白這些規則,當然小琳琳亦會嘗試去取這些被禁止的物件,但只要我們一做不准許的動作『示警』時,她便會無奈地離開。無可否認,小琳琳並不是每一次都那麼聽教聽話,但我們會不厭其煩地重複上述安撫、教導、指示的動作,好使她明白這些規定在她這階段是不會改變的。
另外一方面,我們亦不只是單方面禁止她不可/不能做甚麼,反之我們會教育她怎樣正確利用上述的某些物件。例如:她很想用筆來胡亂繪畫,我們便會買一些繪畫板與筆,教她正確的執筆寫字手勢,並嘗試教她繪畫一些簡單的圖案;她很想學習大人使用碗筷來進取食物,我們會給予她一些小朋友專用的塑膠碗與匙,來教導她怎樣使用,從而學習如何個人進食而不再需要父母幫忙。
透過這訓練方式,使琳琳在其行為規式中,漸漸地知道該要怎樣做,與不應該做哪些事情,而她自己亦會自動自覺地去提示父母。例如:準備膳食時,她會指著碗櫥中的膠碗,提示我們要取出膠碗,好讓她能準備好,享用富豐的膳食。
除了生活習慣之外,在宗教培育上,我們亦都如此。每天晚上她喝過最後一次牛奶後,我們便雙手合十,提示她要向聖母媽媽祈禱,才可以入睡。最初,小琳琳不明此意,只是吵嚷著要媽媽陪睡覺。但同樣地當日子久了,我們持之以恆地做同一動作,誦唸動聽的經文,向她解釋天上的母親如何愛我們,小寶寶便跟著我們一起合手祈禱,有時候當我們忘記了,她還會拍拍我們,提醒我們需要與她一起祈禱。每次見到聖母的圖像時,她會主動合上雙手,提示要向我們天上的媽媽祈禱。
如果利用皮亞傑的定理,這便是幼兒們的順化規式(Accomodating)把孩子的兩種不同的概念加以融入,並把新的概念調適為他/她的生活模式。當然,這亦是聖鮑思高經常提醒我們,怎樣利用「理智」(說理的態度)來教導小孩子,小孩子便能明白與接收到對她來說最恰當的指示,亦不再是硬碰硬的來服從父母。在她長大後,她亦會知道這些價值觀對她是有莫大的益處。
上述是我的小小分享,當然在所有教導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們對孩子的愛,如果沒有這一份愛,甚麼教育方式都不會成功。如同鮑思高神父一樣,愛正是他在領受基督的愛時,實踐於他的教育當中。
進教之佑,請為我們所有作父母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