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卷話題【307】

愛與合一的酵母:教宗良十四世對分裂世界中教會的願景

(本文內容取自教宗良十四世開始其伯多祿宗座牧職彌撒中的講道,在這篇重要講道中,他勾畫了他牧職的願景和使命,值得我們細讀和銘記於心。作為慈幼家庭的成員,我們對教宗的熱愛、擁戴與服從是會祖鮑思高神父留給我們寶貴的遺產。願我們與教宗良十四世攜手合作,作他忠誠的子女,在我們身處的境況中共建愛與合一的家園。——編者)

開始伯多祿宗座牧職

2025年5月18日,在羅馬明媚的陽光與全球的期盼中,世界的目光聚焦於聖伯多祿廣場。正是在這裡,新當選的第266任伯多祿繼承人——教宗良十四世,舉行了他伯多祿宗座牧職的就職彌撒。

這位在美國芝加哥出生、本名為羅伯特・方濟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的前秘魯奇克拉約(Chiclayo)教區主教以及教庭主教部部長樞機,是一位以其牧靈之心與傳教熱忱著稱的奧斯定會會士。

在他的就職講道中,教宗良十四世為他的宗座奠定了基石:一個充滿熱誠的呼籲,邀請教會與世界擁抱愛與合一。他所展望的教會,並非一座對抗世界的堡壘,而是在世界中成為「團結、共融與手足情誼的小小酵母」。他的訊息是對每一位天主教徒的挑戰:首先要治癒我們內心和團體內部的不和、分裂,然後將那份治癒之愛帶入破碎的世界,建設一個和平能真正主導的新秩序。

內在基礎 —— 一個共融的教會

教宗良十四世首先將目光轉向內在,審視教會自身的狀況。他以一位牧者溫和而堅定的口吻,承認了近幾十年來標誌著教會的兩極分化這一痛苦現實。意識形態的陣營、禮儀上的爭議以及文化上的衝突,時常將基督的奧體變為戰場,掩蓋了其真實的本質。

從分裂到共融

教宗的診斷非常明確:治癒這種分裂的良藥,是重新理解共融koinonia)。他從自己所屬的、極度重視團體生活與友誼作為通往天主之路的奧斯定會神修傳統中汲取智慧,提醒信友們,合一不等於整齊劃一。教會的大公性質體現在禮儀、神修和文化表達的美好豐富性之中。這種多樣性是聖神的恩賜,而非須要被管控的威脅。

他強調,真正的合一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之上:我們共同的聖洗、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以及我們與伯多祿宗座的共融。然而,這種結構上的合一必須由根植於愛的屬神合一來賦予生命。他呼應了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後者在《天主是愛》通諭中教導,基督徒生命的開端是與耶穌基督這個「人物」的相遇。只有在我們的弟兄姊妹身上——尤其是那些我們所不認同的人身上——看到基督的面容時,我們才能開始拆毀敵意的壁壘。

手足情誼之路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一種「心靈的手足情誼」,這需要具體的行動:

  1. 聆聽的勇氣:真誠地去理解那些在議題上持「反對立場」者的經歷與恐懼,而不是立即尋求反駁。
  2. 寬恕的謙卑:承認我們自己在使分裂永久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迅速地尋求和給予寬恕。
  3. 福傳的優先性:要謹記,我們內部的爭論是世界的絆腳石,正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中所警告的,這些爭論削弱了我們福傳的首要任務。

教宗的願景是一個能活出共融、成為可信標記的教會。只有當世界看到我們如何彼此相愛時,才能開始相信我們所宣講的愛的天主。他敦促,教會必須首先成為她希望在世界上看到的改變。

向外的使命 —— 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

在確立了內部治癒的必要性之後,教宗良十四世將他的視野擴展到教會與更廣闊世界的關係上。他強而有力地指出,教會的存在是為了成為天主對全人類之愛的工具,在一個充滿衝突、不公義和環境危機的時代,這項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世界中的酵母

教宗使用聖經中酵母的圖像(瑪13:33)來描述教會的角色。酵母雖小且隱藏,其效果卻是轉化性的。教會蒙召不是要去主宰世界,而是要以福音的價值滲透其中。這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交談與服務。

  • 交談作為和平之路:他重申了教會對大公合一運動——即尋求所有基督徒之間完全、可見的合一——的堅定承諾。他也呼籲加強宗教交談,這並非信仰的談判,而是一個走向真理的共同朝聖之旅,以及為人類福祉的共同合作。在一個易受極端主義誘惑的世界裡,宗教間的友誼和相互尊重對和平至關重要。
  • 服務作為愛的語言:教宗良十四世的訊息與其前任教宗方濟各的教導產生了強烈共鳴。他重申,教會必須走向邊緣地帶,走向窮人、移民、被遺忘者和受苦者。二十一世紀教會的可信度,將由其對窮人的愛來衡量。這種服務不僅包括愛德行動,也包括對正義的承諾——捍衛未出生的胎兒、為赤貧者發聲,以及照料我們共同的家園,正如《願祢受讚頌》通諭所概述的那樣。

因此,他「建設一個和平能主導的新世界」的呼籲,並非政治口號,而是一項福音的命令。這是天主的工作,而教會有幸成為其中一位謙卑但不可或缺的合作者。

平信徒的回應 —— 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使命

在他講道的最後,也是最實際的部分,教宗良十四世直接轉向佔教會絕大多數的平信徒。他肯定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教會憲章》的核心教導:平信徒擁有獨特且不可或缺的聖召,即藉由處理世俗事務並按照天主的計劃來安排它們,以尋求天主的國。他宣稱,愛與合一的使命不僅僅是主教和神父的責任;也是每一位領洗的平信徒的日常工作。

那麼,平信徒如何在這項使命中與教宗合作呢?

  1. 從「家庭教會」開始:家庭是愛、耐心、寬恕與合一的第一所學校。正是在我們的家中,我們首先學會如何與差異共存,如何無私地服務,以及如何在衝突後和解。穩固的家庭生活是穩固教會與安定社會的基石。
  2. 轉化堂區:堂區應該是共融教會的縮影。這意味著要積極歡迎新成員,打破小圈子,以合作的精神參與堂區議會,並確保堂區是愛德與外展服務的中心,而非一個封閉的會社。
  3. 在職場與社會中作酵母:對大多數平信徒而言,首要的福傳園地就是他們的日常環境——辦公室、工廠、學校、鄰里。正是在那裡,我們蒙召以我們的正直、對正義的承諾、專業的卓越表現,以及願意就爭議性問題進行文明、尊重的對話來作見證。我們要成為基督的使者,不是通過咄咄逼人,而是通過散發一種寧靜的喜樂和堅定的平安,促使他人問道:「你為什麼與眾不同?」
  4. 藉由祈禱和培育保持滋養:沒有與耶穌基督深刻的個人關係,這項使命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宗敦促所有信友致力於每日祈禱、勤領聖事,以及學習聖經和教會訓導。我們無法給出我們所沒有的。要成為愛的酵母,我們必須首先被天主的愛所充滿。

趟共同旅程的邀

教宗良十四世的就職講道並非一份政策聲明,而是一份踏上旅程的邀請。這是一個回歸我們信仰根基的呼喚:去愛天主,並愛我們的近人。他對一個愛與合一的教會的願景,既是深度傳統的,也具有根本的現實意義。這是一趟始於每位信徒內心的旅程,向外輻射至我們的家庭和堂區,並尋求從內部轉化世界。

當良十四世開始這個新的宗座任期時,對每一位天主教徒的呼喚是清晰的。與教宗良十四世同行,就是承諾在我們自己世界的角落裡,成為和平的工匠、橋樑的建設者、創傷的治癒者。這就是祈求恩寵,使我們能以自己微小的方式,成為我們世界如此迫切需要的愛與合一的酵母。

(編者:梁熾才神父)

參考文獻:

  • 本篤十六世,《天主是愛》(Deus Caritas Est)通諭,2005年。
  • 若望保祿二世,《願他們合而為一》(Ut Unum Sint)通諭,1995年。
  • 方濟各,伯多祿宗座職務就職彌撒講道,2013年3月19日。
  • 方濟各,《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通諭,2015年。
  •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Lumen Gentium),1964年。

標籤

about 舒卷話題【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