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長訊息
斐理伯與安德肋的症狀
歐達德神父
若望福音第六章4-14節記述了增餅的事蹟,讓我們詳細思考其中的一些細節。
那時,耶穌面對著「一大夥」飢餓的人,祂邀請門徒給他們吃飽。
留意,是斐理伯首先回應說,人數太多,他們無法承擔這項任務。其後,安德肋指出:「這裡有一個男孩,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他也看不到怎能完成這任務;於是他簡單地說了一句:「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第9節)。
親愛的鮑思高家庭通訊的讀者,我要告訴你們,身為基督徒,我們蒙召分享信仰的喜樂,但卻會在不知不覺中,染上斐理伯或安德肋的症狀。甚至會兩種症狀一起出現!
教會的生活,一如在修會和慈幼家庭的生活一樣,總是充滿挑戰的。我們蒙召組成的並不是只追求舒適、不打擾他人,也不被打擾的群體;我們不是在追求四平八穩的生活。活在基督的奧體內,並不是說我們脫離了現實的世界,相反,這應促使我們以基督的心投入世界中。就是說,我們不僅要用人的眼光看待現實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耶穌的眼光來看現實。這份源自耶穌聖心的愛的邀請,叫我們憑祂的愛來回應生活;即以耶穌所教導的、跟隨祂的榜樣,為他人而活。
斐理伯的症狀
斐理伯的症狀是不易覺察的,因而是更具危險性的。斐理伯所做的是進行準確的分析。對耶穌的邀請,他以自己的想法來回應,並以世人的邏輯作出完美的推論;他以世人的眼光、理性的思維對現實作審視;在精心考慮後,他審定這是行不通的。他以這種「合理」的推論得出的答案是:飢餓的人沒有權利向我求助,那是他們的問題;那不是我製造出來的問題。以現實的情況說:這些人本來可以待在家裡,他不該來煩擾我。要讓由窮人和病人來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那些不應成為我的問題,更不應該由我來替他們找解決的方案。這就是斐理伯的症狀。他雖說是跟隨著耶穌的,但他看待和解讀現實時,依然固我,毫無改變;與主耶穌的心意相差甚遠。
安德肋的症狀
接下來是安德肋的症狀。跟斐理伯相比它不算更糟糕,但也相差無幾。這是一種暗底下的憤世嫉俗的症狀:它看到的只能解決問題的一小部份,接著便停了下來。在他心中這樣的一點兒,根本幫不上什麼。因此,這症狀最終會使人選擇置身事外;把「可捐贈的禮物」和「成為捐者」都置諸腦後。如此,在這事件中,願意拿出食物的年青人,願意分享他所擁有的一切的,豈不成了「運氣差的一位」!
這兩種症狀仍然存在於我們之中,存在教會中,也存我們的牧者和教育工作者身上。我們很隨意地讓一些細小的願望溜走,其實,那是沒有留下空間讓天主帶來驚喜,而驚喜能帶動願望、或大或小的願望。我們聽的說的常是一些陳腔濫調,我們慣性地以簡化的解讀和詮釋,逃避驚喜會帶來的挑戰。如此,在不覺間,就會陷入溫水煮蛙的悲劇。當我們把自己封閉在人性的邏輯,著重的是「優異成績」和「專業資格」的追求;這樣留給福音聖言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最終完全消失了。
在挑戰這種扁平而人性化的邏輯時,一般所得的回應是人們的「嘲笑」。要知道,福音能給我們力量,挑戰這種扁平人性化的邏輯;而人們的嘲諷、攻擊和譏笑,正好在證明我們所行的是先知的路,面對浪濤的沖擊的先知的路。
耶穌面對這兩種症狀
面對著這兩種症狀,耶穌做的是「拿起」那些看來數量不足、解決不了問題的餅。祂這樣克勝了這兩種症狀!耶穌給我們開啟了一扇門,導向一處充滿先知能量和信仰力量的空間;祂領我們入內棲息。要知道,我們的自我參照,不足以讓我們面對饑餓的群眾;跟隨耶穌意味著超越理性的自我參照。我們被召透過耶穌的眼光來面對挑戰。當耶穌呼召我們時,祂要求我們的並非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獻上全部的自我;包括人性的才華和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我們要站起來回應祂的呼召,擺脫自我中心的束縛和奴役;斬斷對擁有的貪念和依戀。
唯有藉著對耶穌聖言的慷慨順服,我們才能參與祂天國的盛宴。 「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筐」(若 6:13) 男孩奉獻的雖然不多,卻以令人驚訝的方式結出碩果;只因為他沒有讓自己的心靈,為這兩種症狀所控制。
教宗本篤十六世論及這事蹟中男孩的行動說:「在增餅的場景中,也出現了一個男孩的身影。面對要使這麼多人吃飽的困難時,他獻上了僅有的五餅二魚。這奇蹟的發生是憑著一個普通的男孩,他謙遜地分享了他所有的。耶穌並不是要求我們所沒有的,祂向我們表明,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奉獻自己所擁有的,奇蹟就會不斷重演。天主能倍增我們看似微小的愛的行動,使我們成為跟祂一起分施恩賜的人。」 (三鐘經 29-07-2012)
面對我們牧民使命的挑戰,面對年青人對神修的渴望,讓我們放下怕懼,不執著於我們擁有些甚麼:放下我們思維上的執著,將我們僅有的奉獻給祂,追隨祂聖言的光照和引領。但願這會成為我們選擇的唯一標準,成為指引我們前行的光!
余富強神父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