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心聲
給下一代的禮物
敏華
經常聽人說:「如果我有錢就好喇」,「如果我可以俾仔女更好嘅生活就好喇」。很多父母認為下一代必須在充裕的物質條件下才有機會發揮所長,所以耗盡心思為子女提供豐富的物質和「課外活動」,甚至會為自己未能提供得更多而愧疚。
跟我們的父母輩相比,其實現代人生活已經很富足,但很多父母仍然千方百計為子女提供源源不絕的物質:電腦、電話、遊戲機、衫褲鞋襪,應有盡有。他們務求將所有「最好的」給下一代,期望子女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出人頭地。
但「富裕」的生活背後,往往是父母耗盡所有時間和精力去賺錢,早出晚歸,回家時已經筋疲力盡。一家人見面時間少,缺乏溝通,加上很多父母沒有向下一代灌輸「知恩心」,兒女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即使父母給他們再多的物質,他們也會覺得不夠多、不夠好。最後,兩代之間的話題只圍繞「零用錢」和「做功課」:父母一開口就問「做咗功課未?」,子女不但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反而煩厭父母的嘮叨。
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青少年根本不會關心父母,在他們眼中父母只是「提款機」。一家人沒有愛的基礎,相處起來自然很多誤會和摩擦。這些青少年在長期缺乏陪伴下長大,人生欠缺方向,性格容易變得自我孤僻,行為問題亦隨之而生。過度的物質生活也往往令人變得慵懶消極,青年人不但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塔冷通」,還要抱怨父母和上天沒有給他們更多。
回首慈幼會在五六十年代的工作,當時的條件那麼匱乏。戰後的香港十分貧窮,資源短缺卻沒阻礙慈幼會士發揮鮑思高神父的精神,教育下一代。很多會士抱著堅定的使命感服務貧苦青年,他們沒有花錢去給年輕人送貴重的禮物,反而是付出自己寶貴的時間陪伴他們成長,引導他們尋找人生的方向。在那貧窮的年代,慈幼會締造了一塊肥沃的土壤,並播下很多種子。雖然正如聖經所說,並不是每顆種子落地後都會開花結果,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慈幼會的教育工作果實纍纍。
慈幼會讓我們見證,父母根本不需要為物質過分躊躇,陪伴和價值觀培育才是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