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德行

寬恕

張冠榮修士

我們走過的人生旅程,少不免有些心靈上的創傷和痛苦,對這些不愉快的事情,無須終日耿耿於懷。另一方面,我們也遇到不少溫馨的事,這些事情倒不妨長記在心間,它們會使我們覺得舒𣈱與安慰。

人的創傷包括有:孩童時代的創傷、家庭的創傷、團體的創傷、社會的創傷、甚至民族的創傷……這些都深刻地影響着我們。我們為了避免面對這些刺痛我們的事,就將它們在心內埋得很深,以致表面上看來沒有甚麼,其實影響我們很大。它們使我們無法健康地成長,不能好好地生活。

讓我們邀請一位神聖的治療者——耶穌基督——進入我們心靈的深處,求祂治療我們所有的創傷。在這位神醫的治療下,該寬恕的就寬恕,要放手的就放手,要修和的就修和……使我們重新得到內心的平安,能夠輕快地站立起來。

耶穌所說所行的事,不少是與寬恕有關的:祂提醒我們不要只見到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忽略了自己眼中的大樑(瑪七:1-3);祂要求我們寬恕別人不只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瑪十八:15-22);祂在惡僕的比喻中,述說了主人怎樣大方地寬免了僕人一萬「塔冷通」的債,但這個僕人卻兇惡地追迫那只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結果這惡僕遭到主人的懲罰(瑪十八:23-35)。當群眾想用石頭擲死那個犯罪的婦人時,耶穌問他們中誰是無罪的,又有誰沒有受過寬恕(若八:1-11);在蕩子的比喻中,那位父親多麽慈愛地寬恕了歸家的浪子(路十五:11-32);最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還請求天父寬恕世人,「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路廿三:34)

我國儒家的傳統德行,主要是仁義忠恕。「忠與義連接,恕是仁的引伸。重義氣的人,一定忠實。仁以為懷者,一定厚道,厚道即是恕道。」(成世光《天人之際》42)。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註釋得很好:「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由此可見,中國人講的恕道,不單只是寬恕別人的過錯,還有推己及人,造福他人的意思。

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是推己及人的消極方面,更重要是積極方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我們自己願意做事成功,應想到別人也想做事成功,我們該用自己的上進心來幫助別人,而非打擊別人,否則便有違恕道了。自己供奉父母的時候,該想起社會上還有些孤苦無依的老人,他們需要我們給予溫暖及支援。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吃,有好的穿,就讀好的學校,該知道還有多少人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愛,居住在劏房或惡劣的環境裡,衣食不足,學習的資源缺乏,他們也需要我們的愛護,猶如我們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

瑪竇福音記載耶穌對那個已守好法律的人說:「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瑪十九:16-22)這裡顯出耶穌不但要我們獨善其身,救自己的靈魂,也要想到別人,達致兼善天下,不但愛天主,也要愛自己的弟兄。

耶穌進而用比喻說在公審判時,祂論功行賞的準則,主要是看我們有沒有愛德,有沒有推己及人的恕道。「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這個比喻說明耶穌如何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及恕道精神,為得天主的歡心,我們不單要恭敬、孝愛天主,也應推己及人,盡力幫助別人。

希望我們能夠勉力,首先做到寬恕別人,其後更能實踐推己及人的恕道。

標籤

about 美麗的德行: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