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長訊息
跨越缺失的教育
歐達德神父
耶穌與伯多祿相遇的事件,啟發我們當如何進行福傳和教育的使命。
《若望福音》第21章,記載了耶穌與伯多祿的相遇;其中有三次的問與答,而結束前另有一個囑咐(若21:15-23)。我希望藉這段福音,討論我們福傳者和教育者的使命;這段經文展示了伯多祿生命中重要的一刻,而對初期教會的使命,這也是一個關鍵的時刻。這段福音對我們參與慈幼福傳使命的一群、對我們的教育牧民工作,也有重要的啟示。
耶穌復活後,在加里肋亞湖邊顯現給門徒們,與他們共進早餐;其後祂向西滿伯多祿連續問了三個問題,都是觸及祂與伯多祿的關係的:「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 在前兩次的發問中,耶穌所要的是一種有要求的愛、不惜代價的愛。耶穌兩次這樣問伯多祿,是有其要求而又具挑戰性。伯多祿明白他在「否認」背主中表現出的軟弱。因此,他兩次的回答都在證實自己的愛;但這是人性化的愛,是脆弱和有限度的愛。然而耶穌在聽到伯多祿這兩次的回答後,仍然將羊群託付給他照顧。
而耶穌第三次追問他,讓伯多祿感到不知如何應對;耶穌要求伯多祿提升他愛的層次:即使帶著過錯、弱點和局限,他仍能愛。可以說,耶穌在召喚伯多祿走進更高層次的愛中。祂要讓伯多祿放下他表現出的無能、未能堅持信心的陰影。
伯多祿一方面意識到自己愛得不夠堅強,也意識到耶穌會盡所能的幫助他不要放棄。他渴望能抱著真誠的心,留在耶穌的身旁。而他對耶穌第三次追問所作的回覆,顯示出他即使帶著缺失,他的心仍渴望把自己完全交託在耶穌手中:「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17節)
因此,我們看到,這相遇的三次問與答,不僅是在回顧及處理好伯多祿在耶穌受難前的三次否認主;而更是一次傾談的示範。它展示了如何在傾談中以真誠的愛走向和解、鼓勵;讓伯多祿成長與承擔責任。耶穌與伯多祿的這次相遇,可被視為神修指導與一般教導的典範。
對我們陪同青少年行成長之路的,以下有幾個值得學習的要點:
真誠的愛是建立在永不言棄的信任之上
耶穌不但在伯多祿三次否認祂之後原諒了他,更進一步交給他更大的責任。這對我們的教育工作有特別重要的啟示。藉這信任的態度我們再次確認對他人的尊重,而這信任中所包含的愛,既使人重獲尊嚴,也賦予他責任。耶穌不只在寬恕伯多祿,而是將使命交還給他;並給這使命賦予新的更重大的意義。
尊重每個人的進度和所採用的方式
一如耶穌所預言的,伯多祿否認了祂;但耶穌事後的反應並非一句「我早就說了!」耶穌「看到」否認,但祂也「看到」其他的。耶穌懷著愛,深知人性的弱點,更深信即使在受傷的心靈中,仍有向善的種子,而且祂能激活這向善的種子。這正是鮑思高神父所說的,「每個孩子都有顆向善的心」,他會竭力讓它發芽滋長。他曾犯下過錯,但絕不代表未來的他;只有愛,即來自善牧的愛,能決定他生命最終的方向。
這是說,我們要掌握時機,選揀正確的時間伸出接納與尊重的手。經驗告訴我們,處理兒童和青少年所犯的過失時,需要用上的是愛心、耐心和體恤。鮑思高神父在預防教育法中,說的很清楚。當兒童和青少年感到有一份真誠的愛在維護著他們時、在協助而不是譴責他們時、在傾聽而不是命令他們時,他們會拿出深藏於內心的善意;這樣的關懷愛護,會促使他們勉力改過遷善。這樣,那被負面經歷所埋藏的,或被遺忘了的善意,會被激活起來,成為生命的湧泉。
實在,今日我們的孩子和青少年,需要的是一些穩重、成熟、有耐心且有遠見的成年人、父母或教育者!真正的教育是對人拿出真誠與尊重,接受他們的獨特性,包括他們的弱點和潛能。我們要創造成長所需的空間、持續而循序漸進的,這樣我們才算是他們真正的恩人。在這過程中,教育者要學會放下主見,避免強行以標準化的模式,套用在孩子或青少年身上。
作比較與採用競爭的誘惑
還有一個要談論的細節,是在耶穌與伯多祿的相遇臨結束的時候。伯多祿向耶穌查問有關若望:「主,他怎樣?」耶穌簡單的回答說:「如果我要他存留直到我來,與你何干?」
這個非常簡短的回答,對伯多祿來說是很好的教訓。簡言之,耶穌鼓勵伯多祿專注於自身的成長,而不是轉移注意力,談他人的問題;這些出於好奇的問題,對我們的成長是無用的。而耶穌這個「筆直的」答案,也是給我們說的!無論自己在承擔責任時或協助他人承擔責任時,均應釐定明確的界線,這樣才能有適當的成長步伐。只顧與他人作比較或跟他人競爭,這樣的行事方式都是具破壞性的。真正的教育之路應是每人有自己要行的路,不用跟他人作競爭。否則,便是將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而非放到自己身上。在成長的旅程中,我們要專注而穩妥地在自己的路上前行。
結論:教育是一種愛的關係,它準備我們步上生命的道路
「跟隨我吧!」,這句子把我們帶進這段經文的高潮;那是一個邀請。這短短的句子,蘊含著基督徒教育過程的精髓:成為門徒是個人的操練,與師父建立直接的聯繫。真正的教育並非在傳遞概念,而是引導人建立一種具生命力的關係。
「你愛我嗎?」這句話顯示在教育中,愛是一切真正關係的基礎。只有當教育者真心愛護學生,學生也以愛回應時,才能創造出自由和信任的空間,能讓人全面成長的空間。基督徒教育或慈幼教育,能從這段經文中學到一個至高的典範:一個基於愛、寬恕、信任與尊重的培育過程。
余富強神父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