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青中六信仰生活營

回顧・感恩・展望人生方向

Phyllis

為陪伴即將踏入人生新階段的中六畢業生,慈青牧民辦事處於2025年5月9日至11日,假長洲慈幼靜修院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六信仰生活營,主題為「回顧‧感恩‧展望」。是次生活營匯聚港澳多間慈幼家庭院校的應屆畢業生,透過三日兩夜的神修與共融旅程,一同回顧成長歷程、尋找天主的足跡,並思索未來的方向與召叫。

回顧與記憶:找回主曾同在的痕跡

生活營首天以回顧生命旅程展開。參加者透過「心電圖」活動回憶童年與成長中的重要時刻,細味曾與天主相遇的經驗。潘銘智神父在晚訓中以《母院史》為引,鼓勵青年在信仰中學習「記憶」與「感恩」。潘神父提醒青年,信仰是來自一連串「記憶」──從創世紀的創造、出埃及的拯救,到耶穌的誕生、苦難與復活,這些不只是故事,而是真實歷史中愛的印記。教會不斷透過彌撒紀念耶穌,正因為這些記憶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

他勉勵青年尋找那些讓人感到「天主曾在」的時刻──朋友的鼓勵、一句溫暖的說話、一份無法解釋的平安,都是主的同行痕跡。並指出遇到困難時,與其問「為什麼是我」,不如問:「主,你在哪裡?」因為祂一直都在。

自我探索與召叫:向未來出發

第二天,青年透過「塔冷通短劇」認識天賦與使命。在「模擬人生」環節中,模擬面對人生不同層面選擇,學習辨別優先次序與價值。

當晚的祈禱時段以「海難體驗」為主軸,邀請青年反思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與關係。潘神父於晚訓中分享一位小學生突然離世的經歷,提醒大家珍惜當下。愛過就沒有遺憾。與其追問「為什麼」,不如學會在痛苦中尋找主在哪裡。如果我們曾真心愛過一個人,即使他離開,我們的愛也已經圓滿。他亦詢問青年,為了那些他們愛與愛他們的人,青年希望成為怎樣的人。潘神父以自己成為神父與教育者的召叫作見證,鼓勵青年立志成長,成為照亮他人的光。

訂立承諾:讓愛延續於未來

第三天早上,青年撰寫「給一年後的自己」的信,並為未來訂立長短期目標,由慈青牧民辦事處保存,並於翌年寄回。彌撒前,他們公開分享承諾,讓整個團體成為同行者與見證人。

生活營最後以感恩祭作結。講道時,潘神父帶領青年思考「我是誰」這個核心問題。從小學習慣的「逐句說話」遊戲開始,鼓勵大家即時回應與表達,為講道營造輕鬆而參與感強的氛圍。隨後,他引用創世紀的記述,指出天主所創的一切皆美善,祂從未創造所謂「垃圾」。即使社會或他人將人標籤為無用,在天主眼中,每人皆有其不可取代的尊嚴與使命。人之所以被視為「垃圾」,往往是因人本身或他人放棄了對其價值的承認。

潘神父提醒青年思考自身身份:「十年後的我是誰?三十歲、八十歲的我又是誰?」他以耶穌「善牧」的身份為例,指出每一個信徒亦受召與基督一同牧養他人,承擔照顧與建立教會的使命。這身份不只是一種稱號,更是源自天父的召叫與信託。他鼓勵在場的青年不要僅僅停留在「接受照顧」的角色,而是踏出信仰的新一步:投入教會、服務團體、活出使命。無論將來成為老師、心理學家、社工或其他專業人士,重要的是持守「我是教友、我是慈青」的身份,活出天主子女的召叫。最後潘神父強調,堅持信仰不是靠感覺,而是透過祈禱、參與彌撒與團體生活的實踐,才能讓信仰延續並深根。人生的旅途或許漫長,但只要與耶穌同行,我們的身份與使命將常存不變,也能繼續在教會內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

這次信仰生活營不單是一場祈禱與反思的經驗,更是一場與天主和自己的深度對話。青年們懷着感恩與信心,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尋找天主的召叫,繼續成為社會與教會中的希望之光。

標籤

about 慈青中六信仰生活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