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協進會培育聚會

詹志光

聖鮑思高慈幼協進會中華會省於八月廿二日(主日)下午,在香港西環聖類斯中學,舉行會內的培育聚會,讓望會員認識,眾會士重溫會祖鮑思高神父留給大家的瑰寶—「預防教育法」,由聖母進教之佑中心神師張子昭神父,以「愛青少年所愛的—鮑思高神父的生命教育方式」為副題主講,帶領分享。當日親臨會場參與的有40人,線上YouTube 同步收看的超過70次數。

張神父開宗明義指出:會祖的預防教育法是一種生活體驗,並不是作為一種理論而誕生的,而是他四十多年在青少年中間從事牧職所結出的果實;由鮑思高神父親自以文字傳承下來的根本不多,相關的三篇主要著作有:1877年的《教育青年的預防教育法》﹑1883年撰寫的《有關懲罰給慈幼會院的影響》及1884年的《從羅馬寄給青年中心的信》,這些文章已經有當時尚未面世的心理輔導學之內涵,強調是做人心的功夫,以軟手法去策勵,營造安全及朋輩互動的環境,讓青少年在當中成長,且與教育者建立一份不磨滅的互愛關係。這系統由慈幼神子循理智﹑ 宗教、仁愛三方面,加以整合,只要青年不犯罪,應以開放和親臨,甚至汗流浹背地喜樂地經營青少年工作;承傳著聖鮑思高這份神恩,自會預防青少年不被世間罪惡及物慾所荼毒。要預防這些那些不好的事物,看似從悲觀﹑焦慮及負面著眼,但整個預防手法卻是充滿喜樂,盛載希望,是相當正面及積極的。而且為踐行這基督徒的愛的教育法,慈幼神子正是以一種獨特的仁愛方式,注重神修,成聖自己,聖化他人;與強制性﹑多用懲罰的教育方法有鮮明的對比,深明後者註定失敗,因失去青少年的心。

張神父又強調:慈幼神子應臨在青少年當中,耐心地與他們建立密切的關係,清楚地幫助他們辨識人生事理,隨時隨地與他們一起察覺需要,接受周遭的挑戰,預防他們陷入誘惑,好能脫免罪惡;這臨在是「保健」的方法,是聖德孕育的場合,也是救恩的傳遞,由華道角的慶禮院擴展開去,到每一所慈幼家庭的院舍。但是,這臨在的神恩究竟可否伸延到當今的網絡世界?有與會者提問。張神父勉勵大家:與時並進,愛青少年所愛的,學習網絡工具,仍然可親臨在青少年當中。

理智的幅度在於教育環境的各項措施合乎情理,尊重真理,不貶抑人。以理性去光照及釐清事理,找出當中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再加以對話、溝通和運用說服力,以減少懲罰。對犯錯的人注重修補錯失,多讚揚美善的行為,以鼓舞人心。

宗教的幅度是首要的,在於在天主內大家合而為一,在虔敬的團體生活中,靈性得以培育,各人彼此信任,且服屬於天主之下。青年人喜歡合群,在朋輩中聚會,宗教信仰正好提供他們生命的共同方向,人生的意義及實踐聖德的力量。

仁愛的幅度在於去愛及被愛,在師生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彼此感到一份親切的愛,因而產生愛情﹑信賴、開心見誠,受教育者願意打開自己,並因教育者而接受轉變,得到教化。

鮑思高神父相信青少年在預防教育法的團體中生活,便能促進他們的健康﹑智慧及聖德,懂得欣賞美善,厭惡罪惡的醜陋;成為熱心的教友和良好的公民。

張子昭神父對這專題的講解十分詳盡,文字篇幅所限,不能在此盡錄。可在這連結 https://youtu.be/5C529kvz2iM 重溫當天的錄影視訊。

標籤

about 慈幼協進會培育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