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lis

「鮑思高預防教育法」並不是一部教育著作,而是鮑思高神父在經過多年與青年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經驗綜合而成的一套準則。

與青年相處時,我知道我們要實踐仁愛,要多欣賞、接納及陪同青年。臨在的時候,我們運用理智,幫助他們以理性去明辨是非,因此,在欣賞他們時,我們不能麻木地只管稱讚,也要給予合適的回饋。而宗教,即我們的信仰,正是明辨是非的基礎,是我們道德判斷的根源。

是次的香港社會運動曾經使我感到不知所措,相信是我在慈幼青年牧民辦事處工作8年以來遇到最大的挑戰。我多次求問身邊的神父:「我們該如何與青年同行?」自社運開始至今,情況並沒有平息的跡象,在這身、心、靈處於混亂之際,我經常翻閱天主教教理及DoCat,並向不同神父請教。我也會與青年作現況分析,分享他們的經驗及感受,並以信仰作為基礎去探討很多具爭議性的行動,從天主教的價值觀去分辨其錯與對。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看到青年的改變。例如:

有一位就讀高中的青年,他起初贊同示威者在被挑釁的情況下,可以作出極端暴力行為去反擊,但經過詳細的解說以及不斷的聆聽和溝通,他終於明白到,無論對方以任何言語作挑釁,我們也不可出手傷人,因為這是違反使用相應手段去自保的原則。另一個例子:一位大學一年級的青年,一直抗拒教會與使用暴力的示威者「割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陪同以及神父耐心的聆聽及教導後,她才慢慢領略到與暴力「割蓆」並不等同於與那些使用暴力的人「割蓆」。教會愛所有的人,像耶穌一樣,不會定任何人的罪,卻會指出一個行為的對錯。

這些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鮑思高預防教育法」能夠使我們在價值觀混亂的世代,與青年一同認清真理。「宗教」教導我們以信仰的目光去生活,與主相遇;「理智」要求我們耐心地向青年解釋這份信仰及其價值觀,幫助他們明辦是非,認識真理;仁愛讓我們懷著愛心去聆聽,明白青年的處境,並適時地去關懷,接納他們,勸導他們,讓他們體驗天主的愛。漸漸地,我發現原來在這社運中,自己雖然沒有直接上前線,但也可以貢獻自己的一分力。

「鮑思高預防教育法」並不是一套複雜的理論,而是要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與青年一起找到天主,幫助他們成為良好公民和熱心教友。祈求天主賜予每一位牧民工作者一顆明亮的心,使我們能以天主的目光去與青年一起面對這充滿挑戰的世界。

標籤

about  青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