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頌軒

人生有起有落,如何在無常的起落中,保持心境喜樂?「時常喜樂」是慈青五大元素之一,回首舊時,這四個字深深地影響着我的初中生涯,也成了我的慣用語。誠然,喜樂與基督信仰和鮑聖神恩關係密不可分,也是重要的果實——透過喜樂,別人能在我們身上看見天主。有誰不願意喜樂,而愁眉苦臉做人?然而,怎樣才能活出喜樂?這是個很值得我們共同反思的問題。

喜樂是友愛的果實

當我五歲領洗成為教友後,一直沒有參加主日彌撒的習慣,直至初中時,因學校輔祭會的要求,我開始恆常「返主日」。後來,主日彌撒成了我每週最期待的活動,不僅因為彌撒後有免費早餐,更因為我能與一班好友聚首一堂。彼此間的友誼,成了我最初參與主日彌撒的動力。

另一個喜樂的經驗,是參與慈幼青年運動。在團體中,大家彼此欣賞和鼓勵,即使面對困難與矛盾,都會正面地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喜樂和友愛的氛圍,點燃了我對信仰的熱誠。

友愛是喜樂的重要元素,友愛能生出喜樂的果實。教宗方濟各曾分享,一個家庭若要擁有喜樂和平安,這三個詞語相當重要:請問、謝謝、對不起。(參《愛的喜樂》,133)我認為這三個詞語除了應用在家庭內,也能應用在其他團體中,以致於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當我們能真誠地經常說這三個詞,便表示我們並非活在自我世界裡,而願意關顧別人。這點友愛,足以把喜樂帶到我們的生活圈子中。

喜樂是謙遜的果實

我懷着幹勁與熱誠升上高中後,突然有個想法,想要好像鮑思高和多明我那樣成立一個善會,於是便向相關神長提出了這個計劃。最後,負責的神父對我說:「贈你兩個字:謙遜。」這兩個字結束了我的雄心壯志。這個回覆當時聽起來很是讓我沮喪,但後來我漸漸明白這是個正確的決定,因為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做此事的動機,現在回想,原來只是虛榮心作祟,並非一心為天主。感謝這位明智的神長,沒有讓我被私慾矇騙,偷走我真正的喜樂。

聖教宗若望廿三世的幽默說明了他是個因謙遜而喜樂的人。他當選教宗後,有一天走在羅馬街頭,碰巧讓他聽見了一位女士對他品頭論足:「我的天啊,他真是個胖子!」教宗沒有生氣,只是轉身幽默地回答她:「女士,我相信妳明白,樞機們的密室選舉不是選美大會啊!」一位總主教憶及教宗這樣對他開玩笑說:「打從全能的天主知道有一天我會當上教宗開始,祂可有整整八十年來改造我。可是祂為何讓我長得這麼醜呢?」謙遜的態度使教宗不在乎外在的虛榮,卻以從容喜樂的態度面對別人的冒犯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天使之所以能飛,是因為他們明白自己輕如鴻毛。」英國公教作家切斯特頓(G.K. Chesterton)這樣寫道。

喜樂是望德的果實

眼見世上眾多苦難與無奈——戰爭、貧窮、政治動盪和社會的不正義等,教我們如何在這些看似是絕望的現實中喜樂呢?是的,為無信仰者的確很難,但為基督徒,天主就是我們的喜樂和終向。信德生望德,若我們深信天主會報答那些愛祂和承行祂旨意的人,我們便無所懼怕。試想像,當我們在現場聽着主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5:6,9)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教訓和許諾啊!

公元四世紀的殉道者聖老楞佐便是個因望德而喜樂的經典例子,當他被放在舖滿炭火的烤架上時,仍幽默地對着那行刑者以完美的拉丁文動詞時態變化說道:「這面已經熟了,把我翻面,然後咬一口來吃吧!」事實上,初期的基督徒都以能夠殉道為榮為樂,並相信這是天主所賜的恩寵,且非人人都能擁有的光榮。

為何這些殉道者有如此勇氣為信仰及真理作證,甚至喜樂地面對死亡?因為他們知道忠信的天主即將實踐祂的許諾——永生的賞報。「論望德,要喜樂。」(羅12:12)望德使人在絕望的境況中心懷喜樂!

願我們因天主而生活,讓祂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愛祂在萬有之上,凡事遵照祂的教導而行。這樣,我們便因滿全生命的意義而喜樂。

標籤

about 在起落中時常喜樂